首页期刊导航|气象灾害防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气象灾害防御
《吉林气象》编辑部
气象灾害防御

《吉林气象》编辑部

季刊

1006-5229

长春市西安大路200号

气象灾害防御/Journal JiLin QiXiang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961-2020年松辽流域暴雨时空特征及风险评估

    纪玲玲刘子琪宋爽刘玉汐...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松辽流域1961-2020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累积距平、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信息扩散理论等方法对该区域暴雨时空特征及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松辽流域暴雨日数和平均暴雨量均呈西北少(小)、东南多(大)的分布.暴雨日数、平均暴雨量和海拔高度具有较好指数、对数对应关系.暴雨日数呈上升趋势.暴雨日数在1983年前后发生了突变.暴雨日数在0-3 d的风险概率较大,大部分地方在90%以上;暴雨量在50-100 mm级别出现的风险概率较大,大部分地方在80%以上.目前松辽流域暴雨日数呈偏多阶段,而平均暴雨量为偏强阶段,尤其流域东部地区为增多增强的趋势,且松辽流域暴雨日数最多的年份同时对应平均暴雨量最大的年份.因此,暴雨多发年份暴雨日数多,平均暴雨量大,灾害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松辽流域暴雨时空特征风险评估

    吉林省东南部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蔡柠泽王奎云刘德福刘晗...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区域站资料,以及美国FNL的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 2022年8月15日吉林省东南部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对流层中层500 hPa槽加强、低空急流发展北上,低空切变线与地面气旋倒槽附近强烈的风向风速辐合为此次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也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和加强;近地面辐合线长时间存在配合弱冷空气导致吉林省东南部不断有新生对流单体生成,形成"列车效应",造成吉林省东南部降水长时间维持;此次降水过程饱和层深厚,在降水发生前就有了较好的水汽储备,同时两条超低空水汽通道长时间维持将海面上的水汽向吉林省东南部源源不断地输送,使其存在较强的水汽输送及水汽辐合;强烈的暖湿平流有利于对流不稳定层结的建立和维持,为强降水提供了热力不稳定条件,使降水存在一定的对流性.

    大暴雨低空急流低空切变线饱和层

    基于VLF/LF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的吉林省闪电特征分析

    刘洋江晓玲刘嘉欣贾凡妮...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8-2020年吉林省VLF/LF三维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吉林省闪电的时空分布和雷电流强度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闪电集中发生在5-9月,峰值在6月;日闪电高发时段在13-19时;总闪、地闪和云闪频数时变化特征趋于一致,均呈双峰型,主峰值出现在16-17时,次峰值出现在23-24时;地闪以负闪为主,云闪中的正、负闪比例相近.吉林省总闪密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辽源北部、四平东部、长春南部至吉林中西部一带,东部延边州的龙井、延吉、图们一带,松原南部至长春西部一带;云闪和地闪高密度区域也基本出现在这三个高值区内;闪电高值区均处于山区及半山区地带.雷电流强度主要集中在10~50 kA,正闪的平均雷电流强度高于负闪.云闪多发生在2~5 km的高度,高度小于16 km时,平均雷电流强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高度大于16 km时,高度越高平均雷电流强度越小.

    VLF/LF三维闪电定位闪电频数云闪高度雷电流强度

    一次台风暴雨天气过程毫米波测云仪数据特征分析

    李博宇常立秋郭丽红胡彦昭...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Ka频段毫米波测云仪数据、FY4红外卫星云图资料、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数据、FNL全球再分析资料、降水实况资料,研究了吉林省磐石市2023年8月12-13日北上台风暴雨天气过程.研究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两高对峙"、中高纬存在长波槽的环流背景下,台风"卡努"11日在我国东北地区登陆并减弱为热带低压,其低压中心位于辽宁沿海,为本次暴雨的主要水汽供应系统.台风"兰恩"北上,迫使"卡努"向西北方向移动,最终汇入华北气旋.台风暴雨云系共分2个阶段,层积云阶段,磐石上空毫米波测云仪反射率因子图呈条带状,最大值为28 dBz,强回波区出现在低空,云中上升气流速度大值区出现在中低层,且存在辐散,因此未产生强降水;积层混合云阶段,受MCC影响,高空云体发展旺盛,云顶高度升至11 km附近,在距地面4 km处出现"零度层亮带",强上升气流大值区位于低层.

    台风暴雨毫米波测云仪回波特征

    新气候态背景下延边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冯景瑜张莹莹潘舸崔春杰...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1月1日开始启用1991-2020年的气候平均值,为了探讨气候平均值(气候态)变更背景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气候变化特征,本文研究了 1961-2020年期间大气环流和延边州8个站点气温、降水气候平均值的改变.结果表明:在新气候态下,夏季乌拉尔山高压脊减弱,蒙古高压加强,东亚大槽加强;冬季乌拉尔山高压脊加强,蒙古高压减弱,东亚大槽减弱;夏季风呈现减弱的特征,冬季风呈现增强的特征.与旧气候态相比,在大部分月份中,新的气候态会使气温距平减小,整体表现为气候变暖趋势减缓的特征.延边州冬季气温呈整体升高的趋势,随着气温气候态逐渐升高,延边州冬季气候偏冷的年份是增加的.不同月份降水的气候态变化差异比较大.延边州8个站点分别在新气候态背景下,夏季降水偏多的特征较上一气候态更明显,偏少的特征更弱.

    气候平均值大气环流夏季风冬季风

    近42 a东北地区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张炜汪晓梅宗振涛李茂仑...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79-2020年中国逐日雪深、积雪日数和积雪覆盖率等数据,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积雪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1979-2020年无论是积雪覆盖率、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都呈现减少的趋势;年内积雪覆盖率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平均积雪日数为89 d,空间分布大致呈现山区多、平原少的特征,由北向南随纬度降低而逐渐递减;积雪日数的变化存在多层次时间周期的特征,2014年前后积雪日数序列发生突变;年平均积雪深度分布非常不均匀,等值线分布走向与积雪日数的分布较为类似,大值区基本分布在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一带,干舌位于东北平原一带;年平均积雪深度在2.5~3.2 cm波动变化.

    东北地区积雪覆盖率积雪日数积雪深度

    基于微波遥感数据的吉林省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马云飞郭丽红孙月唐晓玲...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ESA CCI微波遥感数据,采用均值法、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以及Hurst指数,分析2001-2020年吉林省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吉林省土壤水分多年均值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异性,总体呈"西部低、东部高"的空间格局;2001-2020年吉林省土壤水分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全年内3月土壤水分相对最低,8月最高;未来土壤水分变化趋势以持续上升为主,但白城市、松原市、通化市局部及白山市和延边州部分地区仍有下降趋势,需警惕这些地区未来可能发生干旱的风险.

    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吉林省微波遥感

    查干湖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及水体面积变化分析

    马艳敏王颖吴迪王丽伟...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00-2022年的MODIS数据、2022年的高分一号(GF-1)卫星数据,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了吉林省查干湖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及水体面积数据,对2000年以来水体面积变化规律及气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查干湖区域内湖泡较多,周边多以农田和草原植被为主,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查干湖水体面积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空间上表现出向北部推进的趋势;气候变化对水体面积变化的影响较大,特别是降水、湿润状况的影响较为显著;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减缓.

    土地利用水体面积动态变化遥感监测查干湖

    基于高分一号的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湿地动态变化分析

    王颖马艳敏唐晓玲吴迪...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3-2021年高分一号卫星数据,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提取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湿地分布信息,并对研究区湿地格局动态演变过程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2021年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内湿地面积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总动态度为正值,湿地面积有所增加;湿地质心移动过程表明2013-2015年减少的湿地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东南部,2015-2021年增加的湿地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东部;2013-2021年研究区内湿地斑块面积总体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稳定,空间分布格局以东西方向为主导;2013-2021年研究区内湿地面积的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一致.

    高分一号湿地动态变化驱动力

    《气象灾害防御》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