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气象灾害防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气象灾害防御
《吉林气象》编辑部
气象灾害防御

《吉林气象》编辑部

季刊

1006-5229

长春市西安大路200号

气象灾害防御/Journal JiLin QiXiang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近20年冷涡背景下北上台风的分布及降水特征分析

    杨旭任航尹路婷于杰...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中国台风最佳路径数据集、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的东北冷涡活动日历、CN05.1 逐日降水资料、吉林省和辽宁省站点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统计近 20 年来冷涡背景下影响东北地区的北上台风及强降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1-2020 年 6-9 月北上的 44 例台风中有 39 例(冷涡背景下 14 例)明显对东北地区降雨有影响,18%的台风过境吉林省,其余为外围水汽影响;夏季冷涡背景下引发强降水的北上台风有 10 例,日降水量达到暴雨及大暴雨级别的各有 3 例,达到短时强降水级别 7 例;冷涡背景下北上台风路径密度大值区主要分布在 130-140°E,21-30°N区域内;冷涡背景下引发强降水的北上台风路径可分为直接北上偏北类、北上西折类、北上偏东北类、北上偏东类 4 类,其中北上偏北类台风最多(超过半数),该类台风平均降水量级较其他路径类型台风稍弱,北上偏东类台风降水量级最大.

    北上台风东北冷涡关键区强降水

    吉林省两次典型的冷涡暴雨天气成因对比分析

    刘子琪云天姚帅王宁...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 系列卫星及常规气象资料,从环流背景、环境场特征、中尺度对流系统等方面,对比分析了 2010 年 7 月 27-28 日(过程 1)和 2016 年 6 月 18-19 日(过程 2)两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的特点及成因.结果表明:过程 1 受块状副热带高压影响,冷涡处于发展阶段,位置稳定少动,暴雨区水汽丰沛;过程 2 受带状副热带高压影响,冷涡相对较为孤立,处于减弱阶段,不易形成有组织的对流云系.过程 1 暖云厚度为过程 2 的两倍左右,且在水汽辐合方面的优势更为突出.两次过程的中小尺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过程 1 发生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原因为"列车效应",过程 2 则是受MαCS影响产生的局地暴雨.因季节不同而导致的副热带高压位置不同是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但相似的东北冷涡位置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过程 2 冷涡和地面气旋减弱,与处于发展阶段冷涡相比,近地面风力相对较小,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水汽的蒸发作用.

    东北冷涡锋面气旋中尺度特征TBB变化吉林省

    2022年7月9日吉林省南部风雹强对流天气分析

    徐婷婷丑士连郭俊廷李秀颖...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实时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和白山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 2022 年 7 月 9 日吉林省南部出现的风雹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风雹强对流天气是发生在"东北冷涡"大环流背景下,吉林省南部处于前倾槽、地面弱锋区前部,水汽由渤海湾向吉林省东南部输送,干冷空气由延边州西部入侵,配合高层辐散、低层辐合,逆温层和中小尺度系统,促使低层水汽强烈辐合抬升,从而导致风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有界弱回波区和核区出现在 4-6 km,强度超过 60 dBz,可判断大冰雹的发生;明显速度对和速度模糊的出现,可以判断地面大风的发生.

    风雹东北冷涡干侵入逆温层前倾槽

    吉林省一次连续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零磊丑士连徐婷婷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应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 2023 年 8 月 28 日 12 时至 30日 07 时吉林省一次连续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连续大暴雨发生在江淮气旋北上的环流背景下;水汽来源主要是黄海水汽和西太平洋水汽;水汽的抬升主要是由天气尺度的长波槽加深,槽前正涡度平流发展,暖湿空气的热力抬升,低空偏东风、东南风和偏南风急流形成的风向辐合,以及低层辐合流场上空又有辐散流场叠置造成的"抽吸"效应共同完成的;降水过程中假相当位温增大,说明高能高湿的暖空气源源不断地向大暴雨区输送,高能锋区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且高能锋区间端、高能舌尖端都与大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大暴雨江淮气旋暖式切变"抽吸"效应

    基于VLF/LF资料的吉林省雷电流幅值特征分析

    江晓玲王羽飞刘洋王亮...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吉林省 2015-2021 年VLF/LF闪电定位资料中的地闪数据,研究雷电流幅值和累积概率分布,并拟合IEEE工作组和国内电力行业两种幅值分布公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VLF/LF系统雷电流幅值主要集中在 2~100 kA范围内,以负闪为主;闪电概率密度随电流幅值变化先增后减,正闪电流幅值分布相对分散,负闪电流幅值比较集中;正、负闪雷电流幅值曲线存在交点,交点处雷电流幅值为 19 kA,负地闪分布于闪电强度的低值区,正地闪主要分布在闪电强度的大值区;采用IEEE推荐形式的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曲线更适合吉林省,闪电强度在 2~50 kA范围时,相对误差较小.

    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概率密度相对误差

    2023年吉林市两次雨雪过程预报偏差及成因对比分析

    杜冠男李嘉鑫李策王晓腾...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地面、高空观测资料,ERA5 再分析资料和ECMWF细网格预报产品,对 2023 年初冬吉林市两次雨雪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降水过程均发生在高空冷涡背景下,11 月 5 日过程地面主要受南方气旋北上影响;11 月 16 日过程,受地面蒙古气旋及其后部副冷锋影响.两次过程的纯雨阶段温度层结和水汽相态垂直分布差别较大,11 月 5 日过程 500 hPa以上高层储备大量的冰相粒子,中低层含有丰富的水相粒子;11 月 16 日过程中低层处于降温态势,水汽以冰水混合为主且含量较低.两次过程纯雪阶段温度层结和水汽相态差别较小,水汽含量高值区均位于 700 hPa以下,且以冰水混合物为主.ECMWF数值模式对于 11 月 5 日过程总降水量、雨(雪)量及雪深预报与实况基本接近,对于 11 月 16 日过程均预报偏强.ECMWF模式 2m相对湿度预报与实况接近.

    降水相态积雪深度云中冰相粒子云中水粒子预报偏差

    吉林省预警信息发布综合人口覆盖率分析

    谢勇张晰同张越张星宇...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国家、吉林省统计局官网数据,利用最大值法和权重法建立了省、市两级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计算模型,分析了吉林省预警信息发布综合人口覆盖率.研究发现:吉林省预警信息发布综合人口覆盖率近 3 年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 2023 年底覆盖率已达 99.42%.其中电视、广播等变化趋于平稳,公众终端使用率明显下滑,全网短信和互联网下预警新媒体的快速传播弥补了数值损失且整体有所增长.预警协同联动响应机制下"绿色通道"全网短信的推广和"互联网+"气象灾害预警快速传播机制的研究,对提升预警信息"全覆盖"发布能力和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具有重要意义.

    预警信息综合人口覆盖率全网短信气象防灾减灾

    吉林省玉米生长发育非线性温度模式参数确定方案

    穆佳郭春明李忠辉任景全...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沈国权非线性温度模式,结合 2012-2014 年吉林省玉米(先玉 335)试验观测资料,采用参数迭代的方法,拟合玉米发育非线性温度参数,加权 5 种常用统计指标定义TOPSIS综合评价方法,确定最优参数.结果显示:玉米在拔节—抽雄对温度敏感性强,此阶段温度变化对生长发育影响更为显著;玉米发育非线性温度曲线左偏,低温下发育速度的增长率高于最适温度后发育速度的衰减率;对于玉米品种先玉 335,模拟出苗期到成熟期的最短发育期间隔日数为 109 d;非线性温度模式参数确定方案能够较好地模拟吉林省玉米发育期最优参数,并在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上进行推广应用.

    非线性温度模式TOPSIS评价方法最优参数吉林省玉米

    基于TVDI的吉林省西部地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马云飞孙月王丽伟宋爽...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吉林省西部为研究区,利用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及地表温度(LST)数据,构建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以及Hurst指数探究 2001-2020 年吉林省西部地区TVDI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 20 年间吉林省西部TVDI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异性,干旱程度以轻旱为主,总体表现为"中东部轻,西南部重"的空间分布格局;2001-2020 年吉林省西部历年TVDI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全年内 6 月干旱风险最高.空间上,近 20 年有超过 90%的地区干旱体现为不同程度的缓解趋势;未来TVDI变化趋势以持续下降为主,总体上未来旱情将有所缓解,但仍有约34.8%的区域未来有上升趋势,分布在白城市东南部、松原市南部及东部地区,需警惕这些地区今后可能发生干旱的风险.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吉林省西部干旱监测时空特征

    《气象灾害防御》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