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计量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计量学报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计量学报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赵晓娜

双月刊

1000-1158

csmxb@public3.bta.net.cn

010-64271480010-84253162

100013

北京1413信箱

计量学报/Journal Acta Metr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季刊,现年均发表论文70余篇,并刊有征稿简则、学术会议和征文通知及新成果简讯。《计量学报》所刊登的英文文摘为《中国科学文摘》等收录,中文摘要为《计量测试文摘》、《中国物理文摘》等收录,部分英文摘要还为《EI》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00 V 输入宽频带电压比例校验系统研究

    姜春阳聂高宁夏胜国周峰...
    609-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一种基于数字采集装置的50 Hz~10 kHz电压比例校验系统,由电压比例变换和数字采集装置构成.数字采集装置采用了通道切换技术,极大提高数字采集装置测量比例误差的准确度.电压比例变换部分由级联型感应分压器、隔离互感器及高、低压精密电压跟随器构成.为了降低分布参数引起的附加误差,设计了采用双绞线结构的双级隔离互感器;该双级互感器在10 kHz范围内幅值误差不大于5 × 10-6,相位误差不超过10 μrad.利用双封装运算放大器特性匹配特征,补偿电压跟随器电路的相位响应,显著提升了低压和高压复合型电压跟随器的相位特性,10 kHz范围内,跟随器的幅值误差不大于10 × 10-6,相位误差不大于20 μrad.测量结果表明,校验系统具有较好的测量准确度,50 Hz时的测量偏差不大于1 ×10-6和1 μrad,10kHz范围内,比值误差偏差不大于80×10-6,相位误差偏差不大于60μrad,可满足不同频率场景下的电压比例误差测量需求.

    电学计量电压谐波校准电压比例误差校验感应分压器电压跟随器

    基于量子电压的模数转换器性能评估

    梁起铭韩琪娜施杨周琨荔...
    619-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比于用传统半导体器件研制的信号源,约瑟夫森任意波形发生器合成信号的幅值可溯源至自然常数,其输出波形具有超低噪声、超低失真的优点.使用约瑟夫森任意波形发生器评估了 National Instruments公司24位数字采集卡PXI 5922的性能.其中,采用零补偿波形合成方法简化系统硬件结构,并且使用高精度、多比例的感应分压器提升评估效率.首先,在10 kHz的带宽内标定了 PXI 5922单通道的增益及其稳定性、信噪比、无杂散动态范围、总谐波失真、信纳比和有效位数;其次,标定了 PXI 5922两通道不同相位下的相位差;最后,结合电网的谐波情况,以60 Hz的基波频率为例,标定了 PXI 5922在12阶谐波以内各谐波的幅度与相位响应.约瑟夫森任意波形发生器的超高精度和宽带输出能力在评估高精度模数转换器的性能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电学计量模数转换器约瑟夫森任意波形发生器零补偿感应分压器

    电气设备剩余电压测试仪校准方法

    冯建胡俊杰许峰周碧红...
    626-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电气设备剩余电压测试仪基本原理,提出一种基于标准阻容网络法对剩余电压测试仪剩余电压幅值和延迟时间参数进行校准的方法.结合交流标准电阻器和电容器等效模型,分析了标准电阻时间常数和标准电容损耗因数对校准结果的影响,推导了校准时剩余电压和延迟时间标准值的计算方法.采用1 MΩ交流标准电阻和1 μF标准电容器组成的电路网络对剩余电压测试仪进行了校准,结果表明标准阻容网络法可满足该仪器的校准.对测量结果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剩余电压幅值测量不确定度为1.1%,延迟时间测量不确定度为1.2%,主要不确定度分量为标准电容器损耗因数的影响.

    电学计量剩余电压延迟时间阻容网络损耗因数不确定度

    基于3D毫米波雷达与相机的改进联合标定方法

    邵剑浩张远辉陈科峰刘康...
    631-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的相机和毫米波雷达联合标定方法只能在某一固定平面标定存在数据采集繁琐的问题,基于传统方法提出一种适用于三维空间内的快速标定改进方法.首先进行雷达与图像预处理;其次通过时间同步策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数据的采集与匹配;然后在空间标定上使用随机采样一致性算法(RANSAC)减少离群点的干扰,完成初步的粗标定;最后使用列文伯格-马夸尔特(LM)算法对粗标定结果进一步迭代完成精标定.实验表明:改进的标定方法使整体均方根误差收敛约10 pixels,与使用传统联合标定算法相比,标定精度显著提升;整体标定过程时间约12 min完成.

    机器视觉时空标定3D毫米波雷达随机采样一致性联合标定

    基于网格的多目标模板匹配晶粒位置检测方法

    周书辰陈晓荣王子旋
    639-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方法中晶粒位置检测的耗时长、精度低等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网格的多目标模板匹配晶粒位置检测方法.通过改进传统的模板匹配方法,结合非极大值抑制算法,将芯片晶粒的检测速度和精度提高.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单一同种晶粒的算法识别率能够达到97%以上,单张图像耗时<200 ms,能够克服明暗不同造成的检测困难,达到技术指标要求.

    光电检测晶粒位置检测机器视觉非极大值抑制网格多目标模板匹配

    基于最大图像熵Gamma校正估计的图像特征点检测和匹配方法

    苑朝赵亚冬张耀徐大伟...
    646-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一种基于最大图像熵Gamma校正估计的图像特征点检测和匹配方法.通过预处理算法来增强图像的对比度,将其应用于图像特征点的检测和匹配.在预处理阶段,首先采用对数函数对图像进行归一化,根据设定的阈值将图像分为明亮和黑暗分量;然后分别对两个分量自适应地选择不同的参数进行Gamma校正,并且确定使其熵最大化的校正参数为每个分量的最佳参数;最后将上述参数应用于Gamma校正生成对应原始图像明亮和黑暗区域的矫正图,并进行融合生成增强的图像.对预处理完的图像进行特征点检测和匹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相较于未处理算法、HE和自适应Gamma算法,特征点检测后的匹配数量在欠曝光图像上分别提升85.7%、26.4%和15.2%,在过曝光图像上分别提升59.4%、12.2%和103.8%.匹配效果也有较明显提升.

    机器视觉特征点图像熵自适应Gamma校正匹配效果

    基于瞬态热桥法的固体材料导热系数测量及其不确定度的评定

    周逸潘永杲闵琪涛邱萍...
    654-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Hammerschmidt建立瞬态热桥(THB)法理论的基础上,改进了恒定输入电流模式下导热系数解析模型和修正模型,对THB测量传感器进行了结构设计和仿真验证.搭建了测量范围为0.01~150 W/(m·K)的实验装置,并对修正模型进行了测量验证.对聚苯乙烯、有机玻璃和45号钢等7种固体材料进行了实验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了不确定度的评定,并与不同仪器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实验装置的测量重复性优于1.7%,与参考值的相对偏差在±5%以内,经评定测量结果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Urel=2.94%(k=2).

    热物性参数导热系数瞬态热桥法仿真验证测量比较不确定度评定

    小惯性热电偶动态校准及频域分析

    赵俭
    66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动机进气温度畸变影响发动机的稳定性,通常使用小惯性热电偶来测量其快速变化的气流温度.为准确全面获取小惯性热电偶的动态特性,提出了一种小惯性热电偶的动态特性校准及评价方法,并阐述了小惯性热电偶动态校准装置的构建、校准试验以及频域分析.采用脉冲激光器与校准风洞相结合的小惯性热电偶动态校准方法,通过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分析,拓展了小惯性热电偶的动态特性评价方法.用该校准方法对小惯性热电偶进行动态校准,结果A类相对不确定度最大值由7.2%减小到2.4%,可应用于30 ms以下量级快响应温度传感器的动态校准,为发动机进气温度畸变等高频动态温度测量提供技术参考.

    温度计量小惯性热电偶动态校准温度畸变脉冲激光器校准风洞发动机稳定性

    基于压缩感知的AT温度场重建算法

    魏元焜颜华周英钢
    671-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声学层析成像(AT)的温度场重建能力,提出了基于压缩感知(CS)的AT温度场重建算法(CS-AT算法).算法利用信号稀疏性,减少待求数据量,降低逆问题求解难度.首先选择适当字典,构建基于CS的AT温度场重建正逆问题框架;然后以正交匹配追踪(OMP)算法进行CS重构,得到温度场重建待求量在稀疏域的解;最后将其变换回原始域,通过三次样条插值得到37 ×37像素的细致温度分布.通过数值仿真,分别以经典的最小二乘法(LSM)和CS-AT算法在有噪声和无噪声条件下重建了均温、单峰、双峰和四峰模型温度场;在自主研发的实验系统上重建了均温、单峰和双峰实际温度场.仿真和实验表明:CS-AT算法可有效降低温度场重建误差;四峰温度场下,CS-AT算法的最高重建误差最低,仅为LSM的25.5%.

    温度测量声学层析成像温度场重建压缩感知正交匹配追踪

    基于多尺度密集连接网络的电容层析成像图像重建

    张立峰常恩健
    678-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求解电容层析成像中的非线性病态反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密集连接网络(MD-Net)模型.该模型由多尺度特征融合模块和密集连接块组成,以通过融合多尺度特征进一步提高图像的重建精度.通过MATLAB仿真实验平台构建了流型数据集,利用密集连接网络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完成训练集的学习与训练,并利用测试集进行训练效果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静态实验.仿真与静态实验结果均表明:与LBP、Landweber迭代算法和其他深度学习方法相比,该方法的重建精度最高、抗噪能力强,并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

    两相流测量电容层析成像图像重建深度学习密集连接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