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冯伯阳

双月刊

1674-5442

jybjbok@sina.com

0431-85641602

130021

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695号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Jilin College of the Arts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坚持“双百”方针,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文化艺术的主旨,重点探讨跨世纪的高等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把学报办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厚、质量上乘、富含学术价值的高品位艺术类综合学术刊物。读者对象:国内外艺术工作者、艺术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天工开物——探寻中华造物之美

    余隋怀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设计领域的学习与实践中,深入认知本国传统造物之美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中华造物,历经千年沉淀,蕴含着深邃的美学价值.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充分展现了古人的卓越智慧与匠心独运,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纵观中华古代造物的发展脉络,在文化、造物思想、艺术和技术等诸多领域,都鲜明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对美的坚定追求.这种追求美的精神,不仅滋养了古人的心灵,更为当今设计领域提供了深远的启示.在现代设计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底蕴,关键在于深入挖掘和提炼文物背后的故事与价值.中国传统造物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简约实用、环保等精神,都应当成为现代设计的重要借鉴.

    中华传统造物古代设计设计理念

    数字时代下传统戏剧的数字化传承研究——以梨园戏为例

    黄益军杨思贺盈琪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下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呈现双向赋能的新常态,数字技术逐步融入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传承过程,不仅创新传统戏剧的舞台表演美学,也不断拓宽传统戏剧的受众市场.梨园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戏剧剧种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但也面临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传承困境.数字化对梨园戏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结合梨园戏数字化传承实践,针对梨园戏数字化传承中存在的传承效果地域差异明显、综合性数字平台缺乏、虚拟技术应用程度不高、数字传承财政支持不足等问题,提出提升梨园戏数字影视作品质量、构建综合性梨园戏数字平台、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梨园戏展演形式、借助O2O模式推进梨园戏跨界融合、强化梨园戏技术应用资金和人才支持等活态传承方案.

    梨园戏传承路径数字化

    融合文化语境下地方文化IP营造途径研究

    黄珂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媒体变迁的大背景下,亨利·詹金斯描述的"融合文化"样态已经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特征.媒体范式的转变让地方文化IP的营造过程有迹可循,为地方文化IP的营造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考路径.基于融合文化的相关理论,运用集体智慧、跨媒体叙事和参与文化三大媒体特点,提取适用于地方文化IP的相关内容,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详细阐述,指导地方文旅部门对地方文化IP营造途径剖析探究.主要途径包括文化要素的提炼、系列故事的开发、跨媒体叙事的建立、共同创作的融合.通过以上四种途径的合力营造,激发出强大的地方文化IP可开发力量,进而推动地方文旅事业的蓬勃发展.

    融合文化地方文化IP营造途径

    人文主义与科技主义的论争——从谭力勤的"奇点艺术"谈起

    李慧涵殷曼楟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不仅再次突破人类艺术的边界,其能否取代人类成为真正的艺术创造主体,也成为学界争议不休的话题.针对该议题的讨论,学者间一直以来存在着积极拥抱和审慎质疑两种不同的态度,双方的争论在本质上体现出了"科技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矛盾.人工智能会改变艺术生态还是被技术反噬,如何寻求二者之间新的平衡,进而在辩证统一中实现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仍是需要我们不断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对待人工智能与艺术关系的态度上,"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精神以及追求"道器合一"的中国艺术追求,不仅能够为艺术领域科技与人文的统一提供有益的启示,也理应是艺术创作的永恒遵循.

    人文主义科技主义奇点艺术中国文化

    "外相内生"——明代后德化窑瓷雕文脉溯源研究

    程永胜徐骁琪马思敏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化窑在中国陶瓷艺术的长河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影响,其中德化窑的瓷雕艺术可谓是独领风骚.明代中叶后,德化窑瓷雕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时期,瓷雕技术达至高峰.德化窑瓷雕形态优美端庄,装饰自然飘逸,瓷质如凝脂冻玉,极其符合中国文人追求的品格与精神,呈现出一种神韵和自然相融合的艺术美感.通过对明代后德化窑瓷雕文脉梳理及明代后德化窑瓷雕代表人物研究,分析明代后德化窑瓷雕题材和瓷雕技艺两者"外相"的发展与变迁;引出对明代后德化窑瓷雕"内生"美学价值与历史价值的探索.德化窑瓷雕的传承与保护不仅要遵循"外相"的变迁,更需要创作者探索其"内生"的价值,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德化窑瓷雕的创新与发展.

    明代德化窑瓷雕技艺文脉溯源

    艺术与科技之间:工具论视角下的人工智能与绘画创作

    易善炳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新一轮人的认知变革,尤其是近来人们把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艺术领域,引发学者的诸多讨论.未来人工智能是否取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成为了当代艺术关注和讨论的核心问题.从哲学工具论的视角来看,人工智能只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产物,它被人运用在艺术创作领域,现阶段人工智能虽然可以模仿艺术家风格,也可以在机器训练辅助的情况下进行艺术创作,但是远没有达到取代艺术家创作的程度.人工智能参与艺术创作,将会对未来艺术家发起新的挑战,艺术家只有在创新上下功夫,掌握创作的主动权,才能不被人工智能超越.

    人工智能艺术艺术与科技绘画创作工具

    海派商业美术设计视觉符号传承与文创开发

    程艳萍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商业中心和文化重镇,孕育了独特的海派文化,这种文化赋予了商业美术设计创新的设计表现方式和独特的视觉符号.文章从民国时期海派商业美术设计视觉符号的研究入手,解读海派商业美术设计中视觉符号的类型和设计特征,提出将海派商业美术设计视觉符号与文创设计融合的思路,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民国海派商业美术设计视觉符号在文创设计中创新应用的设计策略,以寻求海派文创产品开发的新理念和创意路径.民国海派商业美术设计视觉符号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既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海派文创设计的创意源泉,通过现代跨界融合再设计和科技赋能,可以使海派文创产品不断创新升级,推动海派文创设计的内涵式发展.

    海派商业美术设计视觉符号海派文创设计

    基于移动端的适老化界面交互设计研究

    李广栋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针对社会老龄化逐步加重的现象,借助移动端产品界面操作及交互设计的特性,为当下老年人产品界面交互设计提供可行性建议.通过对老年用户群体界面交互模型的认知层次分析,深度研究老年群体在产品界面设计中视触觉、感知和情感化等诸多因素,并调查研究大量基于移动端老年产品界面设计的应用性案例,对老年产品的适老化界面交互设计进行总结归纳.由此帮助老年产品在战略层、结构层、范围层、框架层、表现层方面进行界面交互设计改进.通过深层研究分析为产品可操作性、智能关怀和场景式体验设计提供思路,从而设计出更符合老年用户需求的适老化界面.

    移动端设备界面设计适老化设计交互设计

    基于熵权法(AHP)的城市特色文化街区空间活力评价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何文宏赵乾卉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文化为核心发展的新时代,城市文化街区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储存、宣传传统文化和创造新文化的功能.街区活力研究是城市以文化为导向,进而促进城市建设发展的一种方式,对城市精神建设和提高起着推动作用.首先通过空间规划度、设施建设度、文化承载度、社会交往度和经济活力五个方面建立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获知公众对街区"活力状况"的评价数据.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进行组合赋权得出相应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城市文化街区活力与其文化承载度有着较大的联系,将特色文化与现代产业相融合对增强城市人群活动、刺激消费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最终通过权重分析,城市文化街区相较于其他公共空间更应充分考虑"人文环境"塑造,建构人与环境的良好互动关系,延续城市的发展活力.

    文化街区城市活力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熵权法

    南词曲调新探——从曲调发展看传奇(南戏)勃兴

    张炳钦
    7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古典戏曲长河中,南戏作为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艺术形式,以其旺盛的生命力生存了八百多年.它在南方地区民歌小曲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唐宋歌舞戏及杂剧中技艺的养分而形成,并在北杂剧鼎盛的元代顽强地生存下来,到明代又有硕坚、魏良辅再创昆腔,更促进了南戏的发展.究其艺术生命力,文章拟在曲调方面浅作探讨.文章将从南曲对词和古乐的继承探讨曲调不固守宫调的灵活性是其优于北曲并取代北曲之因;论述传奇对南戏曲调的继承,乃至发展为昆腔之大成,稳定了明初南曲的地位.

    南词曲调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