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高登辉

双月刊

1007-9882

jmsjyxyxb@163.com

0454-8618345

154007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学府街148号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登载本校和校外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提供理论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价值及推进举措

    张识君
    8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校教育改革进程中,新的教育成果、教学思想相继涌现,其中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课程的优势融入专业课程当中,推动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的有效提升,更好地实现了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近些年,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加大了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在专业课程当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立德树人体现了道德培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引领,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作为高校的教师,应该在立德树人的引领带动之下开展全方位的育人,以此来提高育人实效.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和相应的推进举措,希望研究成果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推进举措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提升策略

    郭倩文
    85-8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迈向更高层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难题与挑战亦层出不穷.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以及价值认同三个层面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存在的认同障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许多契合之处,因此基于中华传统文化角度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的提升策略:一是要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二是要利用网络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互动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三是要组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实现思政教育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中华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

    政治仪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朱海霞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仪式是具有丰富价值内涵的规范性、象征性的仪式活动,其涵盖的政治教育元素使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有极强的运用借鉴价值,从而成为引导学生政治成长、提高政治认同的有效媒介和载体.围绕政治仪式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展开系统研究,在阐述了相关概念与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政治仪式对于思政教育的意义,探讨了思政教育运用政治仪式的现实困境,进而研析了借助政治仪式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政治仪式高校思政教育价值引领

    魏晋玄学对人物赞的影响

    洪秀娟
    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之际,赞体文兴盛,其中人物赞尤为突出.玄学作为当时思想的主流,起到了推动作用.魏晋玄学对人物赞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道仙隐逸高士进入书写体系,扩展了题材范围;赞文重心由重功业仁德转为重才情性灵,体现了人物品评标准的位移;赞文出现援儒入道的现象,儒家人物的玄学色彩浓厚.魏晋人物赞的新变,是文学艺术和社会思潮融合的产物,反映出士人心态和创作实践深刻的链接.

    魏晋玄学赞体文文体学

    冯梦龙戏曲交游和创作考

    魏静
    9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冯梦龙在晚明时期的文学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平生所编撰的一些作品在文学史上独领风骚,不仅如此,冯梦龙在戏曲的改定和创作上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并在这一领域内颇有成就.基于此,对冯梦龙在戏曲界的交往人群、对戏曲的改编创作及其艺术成因和影响进行探讨.

    冯梦龙戏曲交游戏曲创作影响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还乡叙事及意义建构

    张莉
    9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实生活、时代环境与文学创作有密切的关联,是作家进行叙事的基础.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时局处于持续的动荡中,工农群体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怀揣救国救民的理想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具有强烈政治觉悟的左翼作家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时代使命,他们借助文学创作表达革命诉求、传递革命理想,在叙事作品中塑造了具有进步思想的阶级群像,透过这些作品能够看到作家为寻找乡村新秩序构建途径所作出的种种探索.以左翼文学的叙事图式为研究核心,分析其多元化的还乡叙事模式及书写意义的建构过程.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叙事模式意义建构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的形象建构及民族认同研究

    高宁
    103-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少数民族作家在小说作品的创作中高度重视民族性的强化与表达,其为文学作品赋予浓厚的民族色彩,借助文学来展现民族特质、彰显民族精神,并运用多元化的创作手段与方式来建构民族认同,升华民族意识.深入研究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作品中的民族认同建构问题,从作品叙事方式选择、人物形象塑造、语言文字使用、文本文体确定等多个维度对此作了探索和分析.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形象建构民族认同叙事语用

    王蒙小说《青春万岁》的叙事手法及理想主义精神

    雷金方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作家王蒙创作生涯,其与青春主题缘分颇深.在其小说《青春万岁》中,王蒙坚持歌颂青春、赞美青春,以多元叙事手法书写青春之歌,展现青春魅力.基于《青春万岁》,对李春、呼玛丽、苏宁等人物性格进行研究,透过人物成长经历分析人物刻画与叙事发展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小说中的理想主义精神,挖掘文本中青春人物的勇气与决心,把握青春文学叙事脉络.

    王蒙小说《青春万岁》叙事手法理想主义精神

    《厚土》:一种自我生命体验的深刻表达

    孙玉秀
    113-11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期文学中,李锐的小说独树一帜.他的代表作《厚土》,作为吕梁山系列小说每一篇都短小精悍、耐人寻味.他怀着对生命的敬意和对自我生命深刻体验表达的强烈渴望,对吕梁山中农民的生命景观进行了客观的呈现和思考,又通过对个体生命孤独处境的体悟和对死亡的顿悟与悲悯,表达了对人类真实处境的观照.

    生命景观生存处境孤独死亡

    王安忆《纪实与虚构》的孤独韵味及生命超越

    万魏
    117-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长篇小说文学作品中,《纪实与虚构》具有独特且重要的地位.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作者王安忆生命中的孤独韵味,探索作者主体的孤独与焦虑感受,剖析书中时空断裂背景下孤独的具体表现,梳理作者心路变化历程,总结作者超越生命的孤独方式.整体来看,王安忆《纪实与虚构》的孤独韵味涵盖了主体的孤独与焦虑、时空断裂产生的孤独两大类,作家通过以历史溯源缓释孤独、以女性视角消解孤独、以英雄审视面对孤独等方式,完成了对孤独韵味的生命超越.

    王安忆《纪实与虚构》孤独韵味生命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