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纪志成

双月刊

1671-6973

jdrwxb@jiangnan.edu.cn

0510-85913522

214122

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严谨求实、实事求事、科学创新的前提下,将致力于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繁荣学术文化。努力把刊物办成有特色、高品位的学术理论阵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

    张耀铭
    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术期刊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策划专题、发表文章、创新传播,做出了新探索,取得了新成果,出现了新趋势。数字化转型成为新引擎,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优先数字出版成为新潮流,使学术论文出版的时滞性大大缩短,从而提高了论文的关注度和引用率。微信公众号成为新标配,创建了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障碍、无处不在的学术论文传播环境。短视频成为新场景,短小醇厚、画面精美的视觉体验把学术论文变成吸引用户粘性的试听产品。集群化成为新模式,形成孵化式、纽带式、加盟式和协同式发展路径。同行评议成为新常态,不仅是对学术权力过于集中的纠正,而且是对评价权力过于任性的怯魅。高质量发展成为学术期刊追求的新目标,主要体现在"量的发展"和"质的创新"。

    数字化转型优先数字出版微信公众号短视频集群化同行评议高质量发展

    全球化、智能化与不平等:走向共同富裕的无条件基本收入政策探析

    于晓华钟晓萍
    2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积极稳妥地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并促进社会进步是一个全球性挑战。智能技术与全球化大生产带来的机器与人竞争、工资在全球范围内竞争等问题可能会在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导致工人低工资并在长期内处于仅能糊口水平,使得工人阶级陷入一种"悖论性贫困"状态。智能化和全球化及由此带来的阶级固化和阶级不平等深化,导致社会流动性消失,可能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稳定。无条件基本收入(UBI)作为一种应对日益加剧的不平等以及智能化可能引发的大规模失业和工资长期低位化问题的政策工具而备受关注,其在发达国家被视为应对智能化引起的就业结构挑战和改善现有社会福利制度的工具,在部分发展中国家被视为一种渐进性的减贫政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相对贫困治理将成为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挑战。因此,有必要在中国倡导以渐进方式建立无条件基本收入制度,以减少社会不平等,推动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并通过实施无条件基本收入项目为国际相关进展贡献"中国经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全球化智能化无条件基本收入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机理及实证研究

    鲁钊阳杜雨潼邓琳钰
    37-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弄清楚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机理的基础上,文章基于 2013-2020 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有效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主要表现在数字产业化对农业产品产业体系的促进作用和产业数字化对农业支撑产业体系的促进作用两个方面,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高数字经济水平、低乡村产业振兴程度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数字经济的影响具有微弱的空间溢出效应。

    数字经济乡村产业振兴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乡村振兴

    唯物史观视域下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四重向度

    马也程娜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运用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正确理解"共同富裕"问题。首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动力,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三,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根本上是对社会生产关系的科学调整,关键需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问题,避免出现两极分化。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在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时要把握"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道路。

    共同富裕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

    大运河名称溯源与中国大运河国际话语体系

    王健
    6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流行一种说法,"大运河"之名源于 1958 年淮阴生产的"大运河"牌香烟。这是没有根据的,大运河名称由来已久,多指元代以来形成的京杭大运河。最早称呼"大运河"的是欧美人,几百年来西方人用伟大、雄伟壮丽称呼长城和大运河。我国多称"运河",晚清民国也开始称呼"大运河",同时继续称"运河",也偶尔称"中国大运河"。2013 年,国家文物局将"中国大运河"作为遗产名称写入申遗文本,赋予其新的含义。万里长城或长城是中国古代文献的名称,西方话语强调了伟大防御功能,翻译则入乡随俗,沿用了中国传统的名称,体现其线形长度特征。运河是中国古代文献通称,受西方影响,近代以后"大运河"名称渐为中国学术界和社会接受并采用,现在已经成为最常用的名称。直译"大运河"凸显了大运河的博大精深:国家工程、庞大的水运体系和举世无双的体量。

    运河大运河中国大运河名称溯源国际话语体系

    文化主体性视域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系统性建设:原则、逻辑与路径

    路璐张锦龙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性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工作是打造中华文明重要标志的重大文化工程。文章从文化主体性的视角着眼,明晰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主要原则、建设逻辑和可行路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应坚持凸显大运河的深厚文化特质、树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导向、聚焦人居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升等原则;依照推动大运河文化深入发掘、强化中国主体的话语建构以及实现建设实践向人的聚集三层逻辑;推动大运河文化符号提炼、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完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实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系统性建设。

    文化主体性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系统性建设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从"资源诅咒"到"资源祝福"

    赵秋运蒋美朱欢
    89-10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源型城市一直面临着严重的经济转型难题,如何将"资源诅咒"变成"资源祝福"渐趋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话题。文章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论述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的原因以及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逻辑,在系统介绍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模型(GIFF)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以大同市作为典型案例来阐述该框架的应用以及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的因势利导作用,提出以"有为政府"干预引导资金和资源向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非资源型产业倾斜,并消除限制产业发展的软硬基础设施的瓶颈,进而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出一个由"资源诅咒"到"资源祝福"的正确思路。

    新结构经济学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转型升级资源祝福

    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母国产业结构升级——基于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

    杨秀云张奇高拴平从振楠...
    10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选取2008-2019 年31个省(市)面板数据,基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维度,利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并以制度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经济规模为门槛变量,分析其在OFDI逆向技术溢出促进母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门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OFDI逆向技术溢出能够有效地促进中国整体产业结构高级化,但对中国整体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促进作用较为一般;(2)制度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经济规模在OFDI逆向技术溢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均存在门槛效应,且在相关指标超过门槛值后,O FDI逆向技术溢出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得到明显增强;(3)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还存在区域异质性,体现为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OFDI逆向技术溢出产业结构升级门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