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冯小涓

月刊

1006-026X

jnwxzazhi@126.com

0816-2290056

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沈家坝下街11号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Journal Jian Nan Wen Xue(CLASSIC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析中西家庭文化

    黄红海
    36,4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每个人首先应当归属于某个家庭,然后才属于某个社会组织.因此,家庭是组成任何社会最重要的单位.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家庭文化也存在着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家庭观念、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上,本文就从这些方面来分析中西方的家庭文化.希望通过对中西家庭文化的交融来给我们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某些启示.

    中西家庭文化家庭观念家庭关系

    《颜氏家训》与学习型社会建设

    李培芳
    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颜氏家训>涉及的现点,对现今建立学习型社会具有极大启发意义.在终身学习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吸收<颜氏家训>的精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勤奋学习,增长知识,明白通达,为修身、养性、治家、为学、处世所借鉴.

    《颜氏家训》学习社会建设

    试析《庄子》中体现的生命之"道"

    沈文秀
    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一书集中、突出的对人的生存境遇作了理性的关注和思考,鲜明的体现了重视人生、关心生命的精神.本文从文本的解析入手,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庄子对人的生命之"道"的独特见解.

    庄子生命

    《周易》的卦形美及其影响

    张贺云
    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阴爻、阳爻两种符号构成的八卦,两两相对,卦与卦之间,爻与爻之间,构成一种奇妙的关系.阴阳二爻交感形成的太极之圆,体气充凝,运转不息,其所蕴含的圆为一切生命之源的精神,对中国艺术产生深刻的影响.

    卦形对称流动空灵太极圆

    北宋市井文化对柳永词创作的影响

    邹秀娟
    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柳永,宋代词坛上的特殊人物.首先他是一个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文人,但是他身上却表露出同时代文人少有的浓烈的市井文化色彩.传统文化与世俗文化的矛盾与冲突贯穿于柳永一生,在其词创作与生活中烙下了深刻的烙印.本文集中关注宋代市井文化对柳永词创作的影响.

    柳永市井文化精英文化慢词

    浅析《喜福会》中的风水

    张晓玮
    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谭恩美在其成名小说<喜福会>中通过讲述故事书写想象中的故国,在心理上对中国既有疏离和无知,也有向往和依恋.在美国语境中,中国元素诸如风水理论在她的笔下成为美国华裔作家标榜族裔特性的一块特有的文化想象空间,是美国主流话语的一种延续.

    喜福会中国元素美国语境

    孔子的"君子"理想人格解析

    常国防
    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理想人格范式,形成了许多塑造理想人格的丰富宝贵的人格教育思想和经验.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其"君子"理想人格思想在众多的教育思想中独具价值,本文试从"君子"理想人格产生背景、基本内涵、外在规范、现代价值等方面进行粗浅的论述.

    孔子君子理想人格

    诗意的栖居:生态主义视角下的《雅歌》

    周霞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雅歌>是<旧约.圣经>诗歌智慧书的第五卷,意思是"歌中之歌",意即卓越绝伦的歌.本文拟从生态主义的角度出发,说明雅歌中的佳偶和良人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与大自然相互交融;尊重自然;回归自然,达到了天地神人联合的诗意的栖息的境界,对现代人的生态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深远的启示.

    《雅歌》生态主义诗意栖居

    救世、游世、避世——关于《庄子》的几种解读

    高芙君
    4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文本的开放性使它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历代学家对于<庄子>的评价,多注目于其思想倾向的解读--救世、游世或者避世,这三个倾向充满矛盾.通过他们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庄子>背后的真意.

    庄子救世游世避世

    《列朝诗集小传》、《静志居诗话》、《明诗纪事》对明代复古派态度的异同

    侯丹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试从钱谦益的<列朝诗集>、朱彝尊的<明诗综>及陈田的<明诗纪事>三书勾勒明代诗人的"小传"部分着手,试着分析各书作者对明代复古派领袖的态度,并比较异同,以彰显各书的价值.

    《列朝诗集小传》《静志居诗话》《明诗纪事》"李、何、王、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