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冯小涓

月刊

1006-026X

jnwxzazhi@126.com

0816-2290056

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沈家坝下街11号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Journal Jian Nan Wen Xue(CLASSIC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重要吗?--读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有感

    智建颖
    5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会对文学作出不同的阐释,对于”文学是什么”这一元问题的追问和思考从未淡出人们的视野。当然,文艺理论研究始终绕不过这一问题。可以说,文学的属性、文学的关系状态是可以定义的,但是文学本身是无法定义的。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取决于文学本身性质与外部视角关注的结果。所以,我们需要“如其所是”地去悟得文学的真在。我们需要文学,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而人类本真的存在方式就是“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文学是什么诗意的栖居如其所是

    爱与死的恶魔--解读爱伦·坡小说中的男性

    任艳
    5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爱情与死亡是19世纪著名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短暂而辉煌的创作生涯中笃定的主题,坡在短篇小说如《椭圆形画像》、《莫雷娜》、和《丽姬娅》中描写了“美女之死”,这些女性的存在价值仅仅体现在她们对男性叙述者的爱恋和依附上。笔者认为,这些男性是导致美女死亡的恶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弱势与附属地位。

    爱伦·爱与死男性形象

    等待救赎的梦--神话原型批评视野下的《重返巴比伦》

    卜凡云丁宁宁
    57-5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菲茨杰拉德是“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也是“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其短篇小说《重返巴比伦》情节一波三折,其中的原型结构意象等也令人回味无穷,在交代历史背景、营造调节气氛、塑造人物形象、深化故事主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试用原型批评理论,通过《圣经》、情节原型、意象原型等分析作品创作的真实意图和作品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内涵。

    神话原型批评《圣经》重返巴比伦救赎

    沈从文小说《媚金、豹子与那羊》的主题探究

    彭巾帝
    58-59页

    人文情怀的缅怀--议《大淖纪事》与《黑骏马》

    孙惠
    6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汪曾祺与张承志行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与以现代城市生活为土壤的时尚文学总是格格不入。汪曾祺用浓郁的人文韵味续写大淖之事,张承志用茫茫的草原幽情感悟生命本真。在现实基础上,他们以逆向的思维对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进行追踪摄迹。

    《大淖纪事》《黑骏马》本真存在坚韧不屈

    浅析鲁迅文本中的“复调”现象

    宋晓娟
    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赫金针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提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复调小说理论,其中主要包括复调、狂欢、对话三个部分。本文选取复调部分阐释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分析与运用,以鲁迅作品为蓝本,从具有独立意识的小说人物、统一于一个整体的多个声部、两个模式中的两个故事等三个方面浅析鲁迅文本中的“复调”现象并试探讨这种现象的成因。

    鲁迅复调独立意识多个声部两个故事

    浅谈《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人物形象刻画

    张楚晗
    6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是辛夷坞笔下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其成功来源于她对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人物形象的多元化使得他们个性鲜明突出,也能通过对人物形象刻画的特点分析出个自的性格。作者用朴实的文字刻画了这一群人从青春懵懂慢慢过渡到成熟稳重的过程,描绘了一个无比接近现实的青春如何带着伤感和遗憾逐渐消逝,如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青春一般耐人寻味。

    青春现实辛夷坞人物形象刻画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野下迟子建的小说--以《逝川》、《秧歌》、《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

    潘惠霞
    64-6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于欧美的女性主义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论中一支生力军,充满着无限生机和活力,引导者人们以崭新的视角审视文学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与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野下的迟子建小说三部分来深化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解,这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女性意识,促进当代文学的快速健康发展。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迟子建小说

    宿命论的言说--浅析《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罗倩倩
    6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香港女作家西西的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借鉴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手法,通篇采用了一种琐碎、冗沓、自省自抑的叙述方式。<br>  在人物的内心独白中,“命运”一词频繁出现,无论是爱情还是死亡,小说中的“我”都相信并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在“我”的意识流动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心理变化与矛盾更加突显了人物在命运面前无从选择的处境。作者对“爱与死”的主题挖掘最终落脚在一种无可挣脱的力量上。

    《像我这样一个女子》意识流宿命论

    刘士聪《风筝》译文之翻译鉴赏与批评

    沈凤至
    6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刘士聪先生所译《风筝》为例,通过对译文的详细分析,发现对译作进行鉴赏和批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此番过程对个人翻译水平的提高、鉴赏能力的提高的正面作用。

    翻译鉴赏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