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冯小涓

月刊

1006-026X

jnwxzazhi@126.com

0816-2290056

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沈家坝下街11号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Journal Jian Nan Wen Xue(CLASSIC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困境与现状--解读《藻海无边》中的文化危机

    晏小芳
    92-9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解读了小说《藻海无边》中女主公人安托瓦内特既无法认同白人文化也无法与黑人文化相融合的困境,男主人公在殖民地所面临的自身文化受到挑战的艰难处境,以及黑人代表———克里斯托芬的所经历的黑人文化身份意识觉醒的现状。揭示白人男性殖民者、克里奥尔人与黑人这三者在文化问题上的迷茫与惶恐,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现状。

    《藻海无边》后殖民主义文化危机

    论《德伯家的苔丝》的叙事艺术

    严彩萍
    9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小说具有一种独特的质朴之美和天然魅力,发表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了,它仍然深受全世界读者和研究者的喜爱。笔者选取《德伯家的苔丝》的叙事艺术作为研究对象,从小说独特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和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独特的叙事艺术特色。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叙事艺术

    从《七月与安生》管窥安妮宝贝的女性书写--兼与苏童《另一种妇女生活》的比较

    马思琦
    9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童和安妮宝贝是两位风格迥异的作家,在女性书写方面各有所长。本文以《另一种妇女生活》和《七月与安生》为例,试析两人在写作视角、女性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的些许异同。

    苏童安妮宝贝女性书写对比

    李昂与林白创作中的女性意识之对比

    李艳霞
    9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女性文学日渐盛行。台湾女作家李昂站在女性的立场,对男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不合理发出挑战,表现出较强的反抗性、批判性,体现了李昂对女性命运的理性思考。林白自传式的写作表达了女性独特的成长经验和生命体验,流露着浓重的逃离、自恋意识和感性色彩。这种不同的女性意识体验与女作家不同的文化理论背景有关。

    李昂林白女性意识

    论巴塞尔姆《白雪公主》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特征

    寇莹莹
    9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小说家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以其形式上的碎片式拼贴,内容上的不确定性以及戏仿的写作范式等被学界公认为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本文旨在对小说文本的分析基础上,揭示其后现代主义小说特征,并探讨其蕴含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精神。

    白雪公主后现代主义小说写作手法

    论《聊斋志异》中年轻鬼女形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谷健
    98-9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阐述《聊斋志异》中女鬼形象、女鬼形象塑造的文化根源以及蒲松龄笔下女鬼形象有别于其他作家笔下的女鬼的独特之处。

    鬼女聊斋志异中国传统文化鬼文化

    浅析《朝花夕拾》中的教育思想

    高琳琳
    9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同时还是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事业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他始终热切的关注着中国儿童的健康成长。本文探讨鲁迅作为伟大教育家的思想和理念,主要分析《朝花夕拾》中的教育思想以及在当代的影响。

    本位朝花夕拾教育思想启示

    从自然界形象到人性形象--《聊斋志异》与《伊索寓言》狐形象比较

    胡威
    10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聊斋志异》与《伊索寓言》中狐形象产生的背景、狐形象外形、狐形象性格特征的对比,使我们认识到中西方文化中狐形象的差异性。

    《聊斋志异》《伊索寓言》狐形象

    父权之下的女性形象--从女性主义阅读角度分析《暴风雨》中的女性形象

    段志华胡晓晓
    10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兰达和西考拉克斯是戏剧《暴风雨》中唯一直接和间接出现的两位女性。一方面,这两位女性的出现是剧情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两位女性的的出现也是父权主义在剧中的体现。在分析《暴风雨》中的美兰达和西考拉克斯时,本文重点从隐喻和叙事结构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分析美兰达时,本文将其归类于隐喻中的“家庭天使”;在对西考拉克斯进行分析时,本文将她归类于隐喻中的“疯癫女性”。

    女性主义家庭天使疯癫女性

    论《荒原》里的“死亡”与“再生”

    武雷雷
    10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原》通过变幻的一系列死亡与再生的意象,让我们“临其境、观其色、听其声、品其味、触其冷暖、感其哀乐”,把作者对西方人所陷入的精神荒原的思辨急剧地向广度和深度推进,。这些象征和隐喻,都超越了个体的有限生命,超越了具体时空,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寻思,对人类命运的体悟和感叹展示了诗人“念天地之悠悠怆然而涕下”的情怀。这正是作者希冀通过东西方宗教的博大智慧,净化灵魂,复苏人性,最终拯救人类。整部诗作是对整个人类生存状况的一种体悟、感叹与反思。

    艾略特荒原死亡再生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