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冯小涓

月刊

1006-026X

jnwxzazhi@126.com

0816-2290056

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沈家坝下街11号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Journal Jian Nan Wen Xue(CLASSIC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心雕龙·神思》中的“感物”理论

    陈泓伶
    14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是构思的第一篇,其中的艺术想象理论在现如今的研究者多次研究,而对“心与物游”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感物”理论学者们却未涉及到,而本文欲从“心与物”无声无息的交感来阐释其中的感物理论。

    刘勰《文心雕龙》神与物游感物

    意向性构造与“视域”

    刘华鑫王洪臣赵捷
    14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域”问题在胡塞尔那里受到不同角度的考察:从意识行为的类型来看,“视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视域意识、背景意识;它同样也在共现意识、潜能性意识的标题下受到探讨;从自我方面来看,“视域”意味着自我对可能对象的不关注;从对象方面看,“视域”则意味着可能对象对自我而言的非课题状态。“视域”概念在胡塞尔那里的最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说明了在意识中单个对象与作为这些对象之总和的世界之间的过渡关系,说明了具体、充实的视域与抽象、空乏的视域之间的过渡关系。,简言之,意识行为的“所有有限的意向性向整体的重要连续性的过渡”。[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三联书店,2007年8月第2版,P219]

    胡基尔现象学视域世界视域意向性

    尤金·奥尼尔在中国——解放前奥尼尔研究综述

    粱歆歆
    145-145,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尤金·奥尼尔是著名的美国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备受世界文学爱好者和文学评论家喜爱。对尤金·奥尼尔的研究在世界文学批评中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他也是我国学界最为关注的外国作家之一。中国的奥尼尔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起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按时间顺序和国内社会因素划分,对奥尼尔的研究可分为解放前和解放后。本文着眼解放前国内学界对奥尼尔的研究,按年代划分为三个阶段概述奥尼尔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及发展。

    奥尼尔研究解放前

    宗教对话的必要性与现实性

    裴馈
    146-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化发展,因宗教引起的战争频发,宗教对话不可避免。本文通过对神学家尼特提出的四种对话模式的阐述探讨了宗教对话的必要性与现实性,指出对话要诉诸于实践,考察对话在现实中的可能性,从而达到生活方式的接受以至宗教间的和解与认同。

    宗教哲学尼特四种对话模式

    在流浪中肯定人性,探索理性

    张凯
    147-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方文学发展中,不难发现很多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是在经历社会的动荡和精神的折磨的基础上进行,这种模式可概括为“流浪母题”。通过对西方文学流浪母题的简要分析,来寻找在流浪的过程中西方人认识世界、肯定人性和寻求理性的道路。

    西方文学流浪人性理性

    辛丑议和期间外交礼仪交涉的特点

    刘丽
    148-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王朝惨败。辛丑议和时期列强趁机对清政府提出彻底修改外交礼仪的要求,以图一举解决纠缠了数百年的外交礼仪争论。此期的外交礼仪交涉主要集中在外国公使觐见清帝礼仪上,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与以前相比,辛丑议和期间的礼仪交涉是在列强武力胁迫,严重违反国际法的前提下展开的,清政府则完全丧失了在外交礼仪的制定以及实行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与同时期其他方面的交涉相区别的是,有关礼仪方面的争论和交涉主要是在清政府与列强之间展开的;另外在交涉过程中清政府内部各方面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和交涉策略。

    辛丑议和外交礼仪交涉特点

    科举制的废除与士人政治的解体

    丁晓
    149-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举制是中国传统士人政治存在的基础,是士人阶层处于社会权力中心地位的制度保证;清季科举制的废除,打破了儒家思想的传统权威,切断了士人阶层上升性的社会流动,士人政治趋于解体。传统知识阶层在政治社会生活中边缘化,开始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和转化。

    科举制士人政治士人阶层知识分子

    中国巫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赵培
    150-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巫文化研究的综述,一方面能给初入门的学者提供一个全面的研究视野;另一方面能够使使后来者一开始就能够高屋建瓴的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订立自己的研究方向,意义自不待言。

    巫文化综述文献研究意义

    庄子的“自然”观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李斐然
    151-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丹纳说“艺术是民族、地域和时代精神诸因素共同作用的果实”。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文明演进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精神,在这种精神里面,中国人对于“自然”的关照从来没有中断过,从孔孟传统、老庄精神,到后来的佛教思想,彼此促进,相互借鉴。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东西方文艺精神是有很大差异的。诚如林风眠先生所说“西方艺术是以模仿自然为中心,结果倾向于写实一方面;东方艺术以描写想象为主,结果倾向于写意一方面”[林风眠《东西方艺术之前途》,见《西湖论艺》(一)70页]。艺术观念上的差异造成了对于艺术审美的迥异之处。就像古代埃及的绘画一样,它之所以能逾千年而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就是基于对“灵魂不死”观念的深深眷恋。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念亦是如此的固执。当我们沿着文明流淌过的大河往上游追溯的时候,我们找到了“庄子”。

    庄子自然民族文化

    论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及途径

    茹婧
    152-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门颇具争议的交叉学科,文献学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作为其重要支流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对于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如中流砥柱,影响甚远。具体而言,其研究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古典文献理论研究,二是古籍整理与实践,二者互相交融,密不可分。

    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研究古籍整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