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冯小涓

月刊

1006-026X

jnwxzazhi@126.com

0816-2290056

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沈家坝下街11号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Journal Jian Nan Wen Xue(CLASSIC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对世界的一声感叹——读小说博尔赫斯《阿莱夫》

    王大垚
    3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尔赫斯的小说<阿莱夫>深刻体现了博尔赫斯的宇宙观:无限,永恒,但是又和人的心灵和谐统一的,人本主义的宇宙.小说不仅成功的塑造了阿莱夫这一神奇的意象,并且对人与永恒的宇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指出人的生存意义就存在于对无限的未知和永恒的意义的追寻之中.<阿莱夫>用很短的篇幅表现出如此多的深刻内容,因此小说的文本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博尔赫斯《阿莱夫》宇宙观生存意义

    对小说《差半车麦秸》的经典重读

    于航
    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姚雪垠小说<差半车麦秸>的重读,揭示了小说所体现的对新人形象的创造,改造国民性主题在抗战时期新的体现和发展,启蒙和救亡主题的相互融合,以及对民族国家想象的参与等等的成功之处,以及对于民族性过分偏执的认同和民族话语与阶级话语的杂糅与裂隙等不足;同时我们也可以管中窥豹,从中分析抗战文学的独特性质与复杂的创作情况,并以此促进我们的抗战文学研究.

    抗战文学新人形象改造国民性民族话语阶级话语

    《诗经》文学符号与审美心理

    梁艺凡
    4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即人学,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生命体验的符号显现史.<诗经>是一部自然史,自然地理环境给作家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进行的生活活动导致了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影响并制约着他们的审美心理结构.本文通过爱情符号、图腾符号和离情符号三个部分的审美文化阐释,不仅可以窥见当时的自然状况、人文风俗,更可以听到来自遥远的先民们悲欢离合的心声.符号式意象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体现,是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东西,是先民们对审美对象自觉和不自觉的摒弃与认同.

    《诗经》文学符号审美心理

    从《硕人》浅谈《诗经》中的女性身体审美

    刘青霞
    4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硕人>可以说是<诗经>中女性身体审美的代表作品,在卫人对庄姜的赞美之辞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秦时期人们对女性身体的审美标准及观念.但是浸润着礼乐传统,这种女性身体审美是在限制性范围内的,女性身体"作为社会规范的展现场所的身体"出现,呈现出来的是模糊的、不完整的身体.

    女性身体审美标准原因不完整的身体

    "晓风残月"与"惊涛拍岸"——简论宋词中的优美与壮美

    王中俊
    4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文官文化的发达,使文人加重了多情的气质、感伤的情调和"雌化"的心态.表现在词中则是温婉凄清、窈窕妩媚、袅娜多姿;但其中也不乏悲壮慷慨、言豪语壮、振奋人心的多彩篇章.从美学层面上说可谓是优美与壮美在宋词里交错、融汇,柔与刚、静与动、和谐与统一则在这里发挥到极致.如果用宋词的词句来描述优美和壮美的这两种美的具体形态,优美恰似"杨柳岸,晓风残月",壮美犹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优美壮美和谐斗争

    从《贵生》看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周岚琼
    4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从文在<贵生>中塑造了一个典型乡村男性形象,描绘了他的人性从麻木懦弱到觉醒反抗的过程.而隐藏在这个悲哀故事的背后是沈从文对湘西农村男子的悲悯与同情.沈从文希望借由人性的觉醒和净化,达到民旋文化重建的可能,从而实现民族自救和复兴的美好愿望.

    《贵生》男性形象人性觉醒

    竹林七贤与酒的渊源

    朱艳云
    4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竹林七贤与酒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他们肆意酣饮,呈现出一种疏狂怪诞的风格,这是魏晋时期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与渴望自由的精神之风及其富有道家理性特征的清正个性相冲突的结果.竹林七贤将人性的自然极力张扬,酒在被他们作为工具发挥到极致的同时,竹林名士也以自己独有的姿态影响着当时的名士和后代的文人.

    竹林七贤渊源

    试论沈从文的作家创作态度论

    张华
    4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从文在作家创作态度论方面有较为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乡下人"、"严肃"、"信心"、"独断"、"学习"应该是作家创作态度中的关键点.他的这些观点正是他的"作家批评"的重要理据.沈从文的这些观点至今仍有着积极的意义.

    沈从文作家创作态度论乡下人作家批评

    论稼轩词中的"休说"、"休问"

    来鑫琳
    5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是人类表达内心世界的重要工具,对某一词汇的频繁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稼轩词中多次出现"休说"、"休问"这两个词,文章认为这与词人独特的经历和人格有关,通过这两个词表现出了词人独特的人格特征.为了证明这一论点,文章主要从语言现象、作品分析(包括稼轩词中所有出现"休说"、"休问"这两个词的词作的数量、词牌、创作背景和思想主旨)和作者思想这几个方面来论述.

    稼轩词辛弃疾休说休问

    出入历史与现实——读《资治通鉴》有感

    宋环地
    5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完成,在我国政治思想史、文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作者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些自己对通鉴的思考与感悟.

    资治通鉴司马光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