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冯小涓

月刊

1006-026X

jnwxzazhi@126.com

0816-2290056

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沈家坝下街11号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Journal Jian Nan Wen Xue(CLASSIC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析伊斯兰教产生的原因

    陈柳冬雪
    11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伊斯兰教无论是从民族、教派、政治等各个方面来看,学术界对此已有了深入研究,也可看出伊斯兰问题受到了重视.该文从伊斯兰教的产生原因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对伊斯兰教今后的发展进行展望,或许可帮助我们理解与分析现如今伊斯兰教所面对的状况和问题.

    伊斯兰教原因阿拉伯半岛

    基于想象的叙述——论海外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反思

    武睿
    113-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海外华人学者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成果逐步被大陆接触了解.他们发掘新的美学与文化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及现代性等领域的研究无疑给了国内学界诸多启示.其中所折射出来的文学史研究的立场和标准问题,在当下学者对"重写文学史"予以重新审视的思潮下,值得我们思考.

    海外华人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想象文学史

    从《天朝的崩溃》看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汉奸"问题

    曾繁
    115-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奸,这个在亿万中国人心目中象征着羞耻、仇恨和无奈意味的词汇,在<辞海>中的完全定义是"原指汉族中的败类,现泛指中华民族中投靠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或引诱外国人入侵中国,出卖祖国利益的人".而在漫长而又绚烂多彩的华夏文明史上,有名的大汉奸也是不胜枚举的,然而,汉奸一词真正出现的时间,却已是很晚的,确切有文字记载始自清初,目前仅仅有<清史稿>和<清实录>等载有寥寥数笔,而多数言之不详,且有清一朝,随着世事的变化发展,清王朝所应对的国际国内形势不同,面临的敌人不同,汉奸一词的定义和外延也多有变化,使用的次数和频率也大有不同,但是就总体趋势而言,着实沿一个弓形抛物线的脉络图展开,至道光时期臻于巅峰,至咸丰时期又呈下降趋势.本文主要以<天朝的崩溃>为纲,探讨一下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及其后盛行的所谓汉奸误国之说.

    汉奸华夷鱼疍鸦片

    论中晚唐轶事琐闻小说勃兴与史学的关系

    安君
    11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轶事琐闻小说继承六朝轶事小说传统,又有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小说内容、创作主旨、以及作品数量与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从传统史官文化、唐代史学的新发展和中晚唐社会局势三方面对中晚唐轶事琐闻小说勃兴与史学的深层联系进行探讨.

    轶事琐闻小说史学史官文化社会局势数量反比关系

    生态伦理的"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比较研究

    瓦尔木呷杨慧慧霍志磊
    118-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性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且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今后世界发展的主旋律.生态伦理理论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构架的根据.本文就生态伦理的两大派系"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基本宗旨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总结出两种价值观各自存在的优势及缺陷.

    生态伦理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

    物色篇美学思想及文化渊源

    李小青
    120-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主要提出的就是心物交融的美学思想.而且这种存在不是分离的,是融为一体的.强调的是心物之间没有对立的关系,是平等的,融合的.然而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是形成这种不同侧重点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试着从这一点出发,对中西方自然观差异的原因做一个简要的分析,以加深对心物交融美学思想的理解.

    心物交融自然观文心雕龙

    浅谈先秦儒家"民本"思想

    张永梅
    12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肇端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孔孟荀在此基础上继承与发展.它以礼治为精神,以君主专制为前提,以实现君主德行为保障,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髓.虽然儒家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道具,有着浓厚的理想色彩,但"以民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治国思想对当前的转型性国家,还是有借鉴意义.

    先秦儒家民本专制

    文化符码下的人性沉沦与精神拯救——《我的帝王生涯》读解

    侯哲
    12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童的新历史主义小说<我的帝王生涯>试图通过假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借主人公端白的一生,以寓言的方式揭示人性的沉沦与拯救,并对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作出思考,并含蓄地观照现实境况.本文试图从文化和人性层面对作品进行解读,从中挖掘出深刻内涵,由此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存在价值及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

    苏童我的帝王生涯文化符码人性

    "无才补天"与"才志自高"——论贾探春与贾宝玉的形象的反衬和互补

    高敏
    123-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很多都所是两两相对的,或相似,或对比.笔者认为作为有着贾府正统血脉的三小姐贾探春,是作为贾宝玉形象的一个对比,是对贾宝玉性格的补充.本文将从贾探春和贾宝玉的性格,志向、理想等几个方面来比较分析,来谈谈贾探春作为作者对贾宝玉"无才补天"的一种反衬和理想寄托.

    贾宝玉贾探春形象反衬理想寄托

    浅谈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与"夷狄"的关系

    李莎
    124-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夏商周时期,在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族周围生活着不同部族的"夷狄",它们在政治、军事、文化上都有交流与融合.本文以夏商周为时间线索,分析了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地理位置关系,从战争盟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阐释了华夏族与"夷狄"的民族关系,也展现了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族和各少数民族民族融合状况.

    中原华夏"夷狄"民族关系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