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冯小涓

月刊

1006-026X

jnwxzazhi@126.com

0816-2290056

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沈家坝下街11号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Journal Jian Nan Wen Xue(CLASSIC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科学与宗教的融合化

    宁金芳
    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宗教与科学是影响人类的两股最强大的力量,历史的未来进程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怎样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见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之重要性.从科学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经历了由对立、分离、相互关联,再到最后的融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并存.科学的辉煌并不能消除宗教价值,因为宗教仍旧是人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使宗教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才是正道.理性和信仰是人性的组成部分,同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支柱.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宗教和迷信之间的界限会逐步划清,宗教在科学与物质财富之外的特殊功能也能得到普遍认可,例如宗教的道德功能以及宗教在实现人类幻想中的自我的精神依托方面等等,那么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会更趋向于并存性.科学是人类现实理性中实现自我的物质依据;宗教是人类信仰中实现自我的精神依托.在现实理性与信仰中,人类不断地寻求自我,探索宇宙,走向未来.

    科学哲学宗教共融

    中国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图像学解读

    薄海袁恩培
    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帕诺夫斯基认为艺术品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品,是要求人们进行审美体验的人造物品,因此当后人需要对前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解释时,就有一个在精神上重新参与和重新创造的过程.就是指当受众者在面对艺术品时同样要具备的条件,帕氏甚至认为这是人文学科的真正对象开始形成的过程."中国元素"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元素生命力与创造力的同时,为研究招贴设计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图像资源.本文已图像学为基础,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西融合、古意新法地创新中国元素的运用,用中国元素打造高端形象,协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提升中国创意经济软实力.

    中国元素招贴设计图像学

    以"上帝"一词为中心试论李金发诗歌中的东西"沟通"

    陈丙杰
    159,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帝"是李金发诗歌中一个重要意象,在诗集中共出现了62次,围绕"上帝"又组成一个"上帝"意象群,如耶稣、十字架、灵魂、天堂、教徒、末日、圣母、祈祷……这些意象包含着诗人的精神探索与现实体验在这种"上帝"情结中,既有对"上帝"的信仰,又有对上帝的怀疑甚至绝望.在这种相互分裂的心灵挣扎中,在企图与传统彻底割裂的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背景下,李金发在"东西沟通"的尝试中看到了一种东西方共有的信仰崩溃后的绝望.但发现绝望并非目的,揭示普遍存在的绝望,以引起疗救的关注,并试图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寻找信仰重建的可能,才是"沟通"绝望的目的,同时,这种反抗绝望的姿态又是另一种深层次里的东西"沟通".

    东西"沟通""上帝"情结"沟通"绝望

    土家族祭祀仪典的文化意蕴概述

    张兵强
    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宗教祭祀仪典在土家族人民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土家族宗教信仰中祭祀仪典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土家族的非物质文化,建设土家族的新型农村及和谐社会,而且有利于加强民族内部团结和土家族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土家族祭祀仪典文化意蕴

    论孔子仁学的现代启示

    秦帅锋
    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安定,公平和谐,是当今社会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建立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繁荣富强,我们还是需要发扬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怀有宽仁之心,方能成就伟大之事,才能实现天下大同,和谐安定.

    仁爱和谐教化

    论楚辞的经典化过程

    曾宇菁
    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楚辞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但其经典地位的确立却经历了两汉之后才得以正式确立,在此过程中,各文论家的争论构成了它的经典化过程.

    楚辞经典化过程

    唐宋词"个体意识""生命忧思"地逐渐深化

    杜美玲
    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末五代词人主要是抒发浅层次的生命主题,用来表现词人的爱欲恋情及生命本体的忧思,这是人类永恒共通的感受,基本上远离当时动乱变化的时代环境;当词发展到宋,尤其是到柳永、苏轼等人,这种主体意识逐渐强化,表达词人对个体人生苦闷和自我不幸命运的体悟与感受,并寻求超越解脱,是强烈的个体生命忧思;当词再发展到南渡时期,个体意识进一步深化,逐渐转向社会忧惠,这一时期民族社会的苦难裹夹着诗人自我个体的人生苦闷和深沉的压抑感,是主体生命意识与社会意识的交融,将词的情感空间拓展到更广阔的时代视野.

    唐宋词个体意识生命体验深化

    从影视表现手法的优势来看文学的未来发展

    仝欣
    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身思想的表达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人类使用工具的多样化导致的.可以说,人类经历了由肢体语言、口语、文字、影视,到现在的网络、三D形式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这种发展过程深深地镌刻上了科技发展的烙印.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到以电子计算机及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时代,但是,当我们从新审视思维表现的不同所带给我们的影响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在我们思维表达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在众多的表现形式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如何为文学在现代体制下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的需要,即是本文要着重讨论的问题.

    影像表现文学

    唐前山水意识的嬗变与唐前景物描写的发展

    韩雨笑
    165-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诗人的山水审美意识大致经历了崇拜--比德--畅神几个阶段,这种山水意识的嬗变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中.本文通过唐前山水意识嬗变的过程和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发展的概述,以期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并反映唐前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所呈现出的独立化、整体化和纯粹化的趋向.

    唐前文学山水意识景物描写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特征——以《小武》、《站台》、《任逍遥》为例

    薛俊芳
    167-1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