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冯小涓

月刊

1006-026X

jnwxzazhi@126.com

0816-2290056

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沈家坝下街11号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Journal Jian Nan Wen Xue(CLASSIC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滑床山的熊》看宫泽贤治的价值观

    杨琇玮
    3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滑床山的熊>为例,通过剖析主人公小十郎滑床山上的熊以及镇上的杂货店老板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官泽贤治的"平等"及"利他"主义现形成的原因,从而找寻宫泽贤治的作品的价值所在及其局限性.

    宫泽贤治价值观平等利他主义

    惠子形象考

    周明
    3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惠子形象在先秦典籍中,散见于<战国策>、<庄子>、<韩非子>、<荀子>、<吕氏春秋>诸书.本文从上述诸书出发,对出现的惠子形象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对各书的比较研究,力图刻画出一个丰满的惠子形象.

    惠子人物形象差异原因

    解读童话中的暴力元素——以日本童话作品为中心

    赵净净
    3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童话应该是张扬唯美浪漫的一种文学体裁.然而,童话的世界并不总是美丽的,其中时常出现一些血腥暴力的场面.世界闻名的格林童话和以唯美特征著称的安徒生童话也在此列.本文选取了日本著名童话作家小川未明和宫泽贤治的童话作品,进行深层解读.

    童话美丽暴力残酷

    小议"乐"对诗的影响

    魏蕾
    3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泰"乐"的含义,除现今音乐之义之外,它还是诗、歌、舞的总称.在诗、乐、舞三者之中,诗不过是以言语作为乐的声音栽体,乐是其中的核心.诗乐使诗在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的母体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周代的礼乐制度的确立和推行,客观上推动了诗的普及和发展.但是儒家推崇雅乐和诗教立场,给先秦诗歌的发展和流传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诗乐教育乐与礼"中和"思想文道论雅乐

    象征手法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

    胡娜
    3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其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反映了美国战后"爵士时代"的风貌和"美国梦"的破灭这一主题,小说中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既赋予了小说艺术魅力,同时深化和突出小说主题,本文试图对文中象征的运用作一些探讨.

    象征手法人物刻画主题表现

    苏轼词人物意象的情感内涵

    韩小兵
    4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词创作涵养百年,至苏轼以诗为词,陶写性情,发生一大新变.苏轼的词学现和词创作使他成为转捩风气的人物,也成就了他在词学流变吏上无法绕过的里程碑式的地位.在他的词作中,人物意象大量出现,尤其在苏轼在密州、徐州及黄州时期的词作中的高频出现,从侧面表达了苏轼士大夫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理趣.

    苏轼人物意象情感内蕴

    浅谈《茗柯词》的生命意识

    李小娟
    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惠言是清代文坛上颇有建树的文人,他的词集<茗柯词>抒发"寒士"情怀,表达词人仕途道路上的漂泊无依之感及其困厄命运中独特的生命体验,充满了高昂的生命激情和浓重的生命意识.

    张惠言《茗柯词》生命意识

    关于学者散文的一些思考

    楼莉萍
    4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试图由"学者散文"的两个要素,以及当今笼罩"学者散文"的特殊文化背景,来谈谈"学者散文"所面临的矛盾和危机.并基于当下关于学者散文的研究现状,做出一点不成熟的想象.

    学者散文矛盾危机想象

    谜一般的女人——浅看《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沙拉形象

    王富春
    4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约翰·福尔斯模仿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小说的文体写成了<法国中尉的女人>,它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之作,有着独特的写作技巧,既是对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重构,又是对它的解构,多重结局结构的安排让沙拉成了一个谜一般的女人,让人深思.

    清醒而理性追求真爱追求自由

    《古炉》初探

    谷亚男
    4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革"十年是二十世纪中后期中最为让人惊心动魄的十年,自发生以来便以强劲的势头迅速波及着中国的每个角落,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市井乡民都受到了它或重或轻的影响,对于贾平凹来说,这样的十年却是改变命运的十年,记忆犹新的十年."文革"爆发时期,他是十二三的孩子,不谙世事,却被动的成长,被赋以"可教子女"的身份,经历着苦难和世态炎凉.在多年的作家生涯中,他一直没有涉及到"文革"这一话题,但不提及并不代表着忘却.四十多年以后,没有咬牙切齿的愤怒,贾平凹带着思想的沉淀,终于提笔,以"文革"十年为背景,讲述了发生在风景秀丽却贫穷落后的古炉村的一场浩劫,挖掘和透视深藏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品性,即国民性,实现文学关注当下的现实意义.

    文革孩童视角人性"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