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冯小涓

月刊

1006-026X

jnwxzazhi@126.com

0816-2290056

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沈家坝下街11号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Journal Jian Nan Wen Xue(CLASSIC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榆树下的欲望》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刘青
    7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尤金·奥尼尔是美国著名的戏剧作家,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他的戏剧<榆树下的欲望>描述了一个因为物欲和情欲而导致伦理缺失的悲剧世界.本文将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主人公文比的人物形象和最终造成的悲剧.

    《欲望下的欲望》文学伦理学奥尼尔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经济学人》一篇西藏问题报道为语料

    赫依翔
    7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闻报道理应遵循事实真相,但是由于受到意识形态或是利益集团的操纵和影响,新闻报道往往会丧失其客观公正性,进而误导广大受众.本文以话语分析理论为理论框架,用功能语法为工具分析<经济学人>中一篇关于西藏问题的新闻报道,并以此探寻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批评性话语分析新闻语篇分类情态系统

    《归田赋》与《归去来兮辞》之比较

    朱芳菲
    7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归田赋>和<归去来兮辞>都是抒写归隐之志,但是两篇文章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其差异.

    《归田赋》《归去来兮辞》差异

    略论《聊斋志异》中的虎故事

    张利涛
    8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呕心沥血之作,也是其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在反映丰富的现实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把古代的文言小说推上了又一个高峰.<聊斋志异>中除常见的借花妖狐魅来反映现实外,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中的虎故事也在蒲松龄笔下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聊斋志异>中,除了把虎作为单纯的动物意义的作品外,其它的虎故事无论在创作技巧或主旨寓意上,比以往的作品都有创造性的发展.

    聊斋志异

    《等待戈多》的神话原型解读

    魏蔚
    8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等待戈多>是20世纪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它以二战后西方世界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深重的精神危机为基础,揭示战后西方社会的荒诞生存环境,人的孤独,绝望,生命的无意义等精神困境以及在这种困境中为寻求救赎而"等待"的意蕴.本文通过对作品中场景,主题和意象的神话原型分析,来揭示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类深层意识,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整体观照.

    移位的神话神话集体无意识

    批判与追寻——"瓦城三部曲"主题解读

    屈红玲
    8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鬼子的"瓦城三部曲"由<上午打瞌睡的女孩>、<瓦城上空的麦田>和<被雨淋湿的河>三部中篇小说组成.本文主要论述了"瓦城三部曲"的批判意识以及作品表达的不断的追寻的意识,试图从这两方面来对作品的主题进行解读,分析作品蕴含的多重意蕴.

    批判追寻瓦城三部曲

    梦回故园——《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的对比解读

    秦宇飞
    8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与萧红的<呼兰河传>在创作上有很多的相似的地方,二者都选取了儿童视角进行叙事,具有鲜明的自叙传色彩,两位作家以士性特有的、近乎诗意的笔调对故园进行了遥远的怀恋,这使得两部作品都具有了一种衷婉惆怅的怀乡况味.同时,这两部作品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本文将从创作心理机制、叙事策略这两个方面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解读,以揭示出二者的同中存异,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及其主旨.

    林海音萧红《城南旧事》《呼兰河传》创作机制叙事策略人物塑造

    《唐传奇《霍小玉传》新解》中的几个问题

    刘存斌
    8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关四平教授在其<唐传奇〈霍小玉传〉新解>一文中关于李益的"负心汉"形象提出了新的观点,并给出貌似合情合理的解释:从男主人公的角度来讲,李益是迫于客观压力而"负约"而非主观感情上的"负心".作者认为这并非要为李益翻案,而是欲从文本出发,为人物准确定位,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认知意义与审美价值.笔者不敢苟同关先生的观点,就三个方面提出反驳与质疑,以助对<霍小玉传>中李益的形象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李益负心汉《霍小玉传》

    从《太平狗》看陈应松底层叙述的偏离

    丁丽珍
    8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5年以来,关于城市底层农民工悲剧命运的书写成为越来越多作家着墨的焦点.陈应松的中篇小说<太平狗>是同类作品中较具有代表性的.然而陈应松笔下地域般的城市并不具有普遍性.这些被称为现实主义力作的创作显然在片面想象着城市,并将农民简单道德符号化,从而暴露出陈应松底层叙述的偏离.本文拟通过揭示陈应松小说存在的问题,为底层叙述的发展提供借鉴.

    《太平狗》底层叙述

    洛克的社会契约理论评析

    丁丹华
    8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契约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它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属于17、18世纪的政治哲学,如果说霍布斯筑起了西方近代第一个完整的社会契约理论体系,卢梭又是社会契约理论的集大成者,那么洛克则是充分地发挥了承上启下的积极作用.他以自然状态为起点,以有限政府为终点的完整逻辑体系,并将理论与当时的革命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人民积极抵抗一个不合法的政治权威的合法性进行辩护,这也正是洛克政治思想的伟大之处.本文将通过比较与霍布斯的契约理论的不同点,来概述洛克的契约理论,并说明其理论的进步性和缺陷.

    洛克霍布斯自然状态契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