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冯小涓

月刊

1006-026X

jnwxzazhi@126.com

0816-2290056

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沈家坝下街11号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Journal Jian Nan Wen Xue(CLASSIC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析荀子性恶论

    黄明海
    126-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苟子性恶论中“性”、“伪”和“化性起伪”内涵的分析,认为所谓人性恶论或性善论都不是绝对,而是人们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下不同的思考结果,是人性的表达。

    性恶论荀子化性起伪人生境遇“性”性善论苟子人性

    中国体育与西方体育文化比较研究

    欧立明
    127-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西文体育文化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表现出各自鲜明的体育文化特征,西方古代社会是一个宗教社会,体育意识的表现为:为人格欢乐。体现了人格意识与社会道德,理性与非理性的斗争。而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则表现为礼仪这个主题,具有善良、审、美理想与宗教意识的宽大心灵。

    体育文化特征宗教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

    苏轼书法审美观念浅论

    刘波
    12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是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全才,在诗词书画上成就都很高。于书法不仅技艺精湛,书法理论也颇有成就,包容性与独创性兼具,博而精。其中书法审美观念上的论述最能体现其书学思想的包容性。

    形态的兼美意态清劲

    试析穿越剧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唐小利
    129-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期,穿越剧的热播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且越来越成为观众期待和关注的影视剧种之一。这一剧种折射出了多种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本文旨在探讨穿越剧的非线性叙事、荒诞与建构、文化商业化等后现代主义特点.以期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丰富穿越剧的研究。

    穿越剧后现代主义特点

    贝多芬作品《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

    张红玉罗淑娟
    130-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贝多芬的《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属于奏鸣曲式,这部作品为第23号奏鸣曲,F小调,OP.57,作于1804-1806年间。其《热情》的标题根据此作充满热情、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均之势而命名。

    贝多芬《热情钢琴奏鸣曲》奏鸣曲式

    双红堂藏清末四川唱本《双金丹》叙录

    周复婷
    13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双红堂藏《双金丹》,是国内不见存留的清末四川唱本。爬梳其版本形态及相关著录信息等,可挖掘出《双金丹》宝贵的文献价值。同时细读文本,可发现以哭灵戏为代表的唱段是《双金丹》的艺术价值所在。哭灵唱段的成功代表了《双金丹》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

    双红堂《双金丹》叙录

    直接电影和真理电影的比较研究

    文胜伟
    133-13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真实电影、直接电影和真理电影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基本上有一致的认识。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是指60年代以德鲁小组为代表的美国纪录电影运动和电影风格,真理电影(cinema—verite)是指60年代以鲁什为代表的法国的纪录电影观念与实践。通常所说的真实电影是对直接电影和真理电影的统称。

    纪录片直接电影真实电影德鲁小组

    艺术创造活动中的基本动力机制

    郜亚菲
    13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的传承方式,也是不断走向未来、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而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是艺术创造活动中几种最突出的心理动力,在于追求人类最理想最美好最自然最和谐的艺术生活。

    艺术创造审美心理动力机制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浅析接受美学中的一些观点

    郑雅琴
    135-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接受美学是在60年代初由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五位文学理论家创建的。其中以尧斯和伊瑟尔二人的理论最具有代表性。尧斯1967年发表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一文,被认为是接受美学形成的宣言。接受美学所包含几个重要的观点,在阅读与教学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接受美学欣赏者阅读

    苏轼在丁父忧期问的文学创作

    曹明
    136-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从治平元年(1064)离开风翔,到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丁父忧回京期间,共创作了诗歌9首,词1首,文18篇。苏轼在这段时期的诗文词创作,无论在内容上、风格上都体现了苏轼早期文学创作的一些特点。虽然艺术成就并非太高,但是已能从中看出苏轼后期文学创作的一些影子,体现了独特的艺术特点。

    苏轼:诗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