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解剖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解剖学报
解剖学报

章静波

双月刊

0529-1356

jpxb@bjmu.edu.cn

010-82802969

100191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8号

解剖学报/Journal Acta Anatom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报创刊于1953年,是代表我国解剖学科发展水平的高级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人类学、大体解剖学、比较解剖学、神经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细胞学、分子细胞学各学科的创见性研究论著。并辟有“短篇报道”、“综述”、“研究通讯”、“新技术方法”、“书讯”、“书评”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髓鞘动态变化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陈婧菲肖岚
    379-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少突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的髓鞘形成细胞。每个少突胶质细胞伸出的突起能够包裹轴突形成多个髓鞘,以保证动作电位沿着轴突高效、快速的传导。近年的研究显示,尽管成人大脑中大部分髓鞘处于稳定状态,但实际上髓鞘的变化相当活跃。一方面,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持续分化形成新的髓鞘;另一方面,小部分已形成的髓鞘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退化。髓鞘的动态变化被认为是成年大脑神经可塑性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通过髓鞘的重塑,调节神经环路的功能以满足适应新环境或习得新技能的需要。在阿尔茨海默病(AD)大脑中,髓鞘的退化可导致新生髓鞘代偿性增加,但仍不足以弥补脱失的髓鞘,而促进新生髓鞘的形成可望成为改善A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新策略。

    少突胶质细胞髓鞘动态变化认知功能

    征稿启事

    385,459,500页

    多发性硬化三级淋巴结构的研究进展

    刘双马坚妹
    386-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变化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浸润、胶质细胞活化、髓鞘脱失和神经退行变等。随着MS进展,外周浸润的免疫细胞通过释放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CXCL)13、CXCL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诱导淋巴细胞集聚在脑脊膜或其覆盖的脑脊髓实质中,形成三级淋巴结构(TLS)。TLS可不依赖外周免疫系统发生强烈的免疫应答,产生致病性淋巴细胞,并持续活化其周围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通过释放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导致神经炎症加剧并导致MS症状持续和加重,甚至产生不可逆性的神经损伤,这些均与MS的慢性进展密切相关。我们就TLS在不同类型MS中的发生、分布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慢性进展期MS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多发性硬化三级淋巴结构淋巴细胞中枢神经系统

    脑膜淋巴管:联通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免疫的门户

    樊镕罗宇翔高志华
    393-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观点认为,大脑是一个免疫豁免的独立器官。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脑膜淋巴管的发现颠覆了这一认知,它的存在表明大脑与外周免疫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物理和功能联系。脑膜淋巴管不仅参与脑脊液引流,清除脑内代谢废物,也发挥免疫监视和维持脑内免疫稳态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联通脑与外周免疫系统的重要门户。本综述围绕脑膜淋巴管的解剖学结构、生理功能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进行回顾,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与之相关的可能研究方向与临床应用前景。

    脑膜淋巴管胶质淋巴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边界相关巨噬细胞在大脑稳态和脑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邵晨硕韦立航谭国鹤
    399-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枢神经系统"免疫豁免"的观点被打破,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免疫调节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其中,中枢神经系统边界相关巨噬细胞(BAMs)在大脑稳态和脑疾病调节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与长期定植在脑实质内的小胶质细胞不同,BAMs是特化的巨噬细胞群,包括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血管周围间隙和脉络膜丛的巨噬细胞,它们发挥着免疫监测、脑脊液引流、抗原清除和物质交换等重要功能。我们拟对BAMs的起源、功能及其在大脑稳态和脑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丰富对BAMs维持大脑稳态机制的理解,并为阿尔茨海默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中枢神经系统边界相关巨噬细胞脑脊液循环稳态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脑梗死后神经血管单元炎性反应与自噬的相关性

    唐丽娜陆志成莫圣龙杨成敏...
    407-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脑梗死已成为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对脑梗死的研究逐渐深入,不再仅着眼于神经元的保护和修复,而更注重脑血管单元炎性反应与自噬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涵盖了血-脑屏障、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与自噬等多方面的相互作用。这一研究方向的转变为我们提供了深刻了解脑梗死机制的新视角,为未来治疗策略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本综述中,我们深入探讨了脑梗死发病机制中脑血管单元炎性反应与自噬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了这些生物组分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为更有效地治疗脑梗死奠定了基础。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全面梳理,我们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期望为脑梗死的临床管理和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和系统的指导。

    脑梗死神经血管单元炎性反应自噬

    书讯

    413页

    小鼠中缝背核向屏状核投射神经通路的形态学特征

    巩涛蔡志平史娟李云庆...
    414-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小鼠中缝背核(DRN)向屏状核(CLA)投射神经通路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分别将逆行示踪剂594 retrobeads和顺行示踪剂生物素化的葡聚糖胺(BDA)注入CLA(n=3)和DRN(n=3),结合5-羟色胺(5-HT)免疫荧光染色,观察逆行标记神经元的分布和神经化学特征以及顺标神经纤维和终末在全脑和CLA内的分布;利用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 Ⅱ)-Cre、谷氨酸脱羧酶67(GAD67)-Cre动物结合狂犬逆行跨突触病毒(RV)标记,观察DRN-CLA通路的下游靶神经元类型。结果 DRN的吻、中、尾段均能观察到594 retrobeads阳性神经元的胞体,中段的腹侧亚核(DRV)分布较多,且90%以上的逆行标记神经元为5-HT阳性。BDA顺标纤维密集分布于腹侧被盖区、束旁核、腹侧苍白球、杏仁中央核等区,CLA内的神经纤维和终末相对稀疏。RV跨突触逆行标记结果显示,CaMK Ⅱ-Cre动物的DRN中含有较多的突触前神经元,而GAD67-Cre动物DRN中突触前逆行标记神经元较少。结论 DRN-CLA通路是以DRV分布为主的5-HT能投射通路,其在CLA内的纤维和终末较为稀疏,主要与CLA内的CaMK Ⅱ阳性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

    中缝背核屏状核5-羟色胺能神经元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蛋白激酶Ⅱ阳性神经元神经束路示踪免疫荧光小鼠

    新生小鼠大脑中生长激素受体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和功能

    夏宇任淑裕李涛梅峰...
    42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生长激素受体(GHR)阳性神经元在新生小鼠大脑中的分布及功能。方法 选取6只GHR-CreERT;mTOMATO/mGFP荧光报告基因小鼠,均在出生后第3天使用他莫昔芬诱导,在第10天和第17天分别取材3只,观察不同发育阶段大脑中GHR阳性神经细胞的分布。构建GHR floxed小鼠,通过与神经元特异性Thy1-CreERT;YFP小鼠杂交,诱导性敲除神经元中GHR。对照小鼠(GHR fl/fl 4只)和条件敲除小鼠(Thy1;GHR fl/fl 4只),在出生后第3天诱导,于第10天取材,用于观察神经元GHR信号对大脑发育的影响。结果 GHR荧光报告基因小鼠显示GHR阳性细胞在新生小鼠大脑中广泛表达,GHR阳性神经元集中在下丘脑室旁核(PVN);特异性敲除新生小鼠大脑神经元中的GHR,神经元以及各类胶质细胞的单位面积数量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GHR阳性神经元主要集中在下丘脑PVN,敲除发育大脑神经元的GHR不能明显改变各种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等细胞的形态和密度。

    生长激素生长激素受体发育神经元髓鞘免疫荧光小鼠

    调控内侧前额叶皮质向丘脑室旁核投射通路对小鼠痛信息传递的影响

    朱柯桦吴凤玲孙寒雪洪洁...
    430-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小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丘脑室旁核(PVT)通路的投射神经元的性质及调控该通路对生理痛和急性痛的影响。方法 谷氨酸脱羧酶67-绿色荧光蛋白(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3只,用于形态学追踪实验,C57小鼠27只,用于行为学观察实验。将霍乱毒素B亚基(CTB)注入GAD67-GFP转基因小鼠的PVT内,观察向PVT投射的mPFC神经元的性质,使用化学遗传学方法调控mPFC-PVT通路,观察其对小鼠机械痛、热痛、冷痛以及辣椒素诱导的急性炎性痛的影响。结果 mPFC内CTB标记神经元主要分布于Ⅴ层和Ⅵ层,且与GAD67-GFP不共标;化学遗传学方法激活mPFC-PVT通路可显著降低小鼠的机械痛阈值(P<0。0001),缩小热痛潜伏期(P<0。001),对冷痛无明显的影响;抑制此通路则可显著提高动物的机械性痛阈(P<0。05);辣椒素诱导急性炎性痛模型下激活此通路引起小鼠舔爪时间增加(P<0。05)。结论 mPFC-PVT通路为非γ-氨基丁酸(GABA)能的神经通路,激活该通路可促进小鼠的机械痛、热痛和急性炎性痛反应。

    内侧前额叶皮质丘脑室旁核生理痛急性炎性痛化学遗传学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