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吉首大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吉首大学

易小明

双月刊

1007-4074

jsdxxb@qq.com

0743-8563684

416000

湖南省吉首市人民南路120号《吉首大学学报》编辑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湖南省教育厅主管、吉首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创刊于1980年,双月刊,逢单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民族地区名刊、全国民族地区十佳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知识平台和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系统论的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障机制

    肖爱
    5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障面临现行司法体制机制与流域生态环境整体性系统性之间的冲突,这本身也是流域生态环境及其治理系统的"关系"内涵.在司法保障机制上,应以系统论作为方法论,从司法职能、司法功能、司法效能及其融通一体等方面,理性定位流域生态环境司法,进而以必要性为前提、以守成创新为原则,理性完善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专门化,即在优先适用行政及普通司法等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工具基础上,根据复杂性、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对流域生态环境案件分流后实施有限的集中管辖;将修复流域生态环境置于压倒性位置,优化合议庭结构,加强环保组织公益诉讼,区分公益检察和检察公益诉讼,以完善司法专门化机制.从系统论的视角考察,司法协作在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障机制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制度价值,尤其应将协作纳入司法主体职责,全面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司法协作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障系统论司法协作

    具身认知向何处去?——兼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肇端、愿景与隐忧

    陈巍
    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具身认知为代表的第二代认知科学质疑了"物理符号系统假设"及其衍生的计算表征主义,其核心观点旨在解释全部感知、认知和运动能力依赖于自主体身体的各个方面.基于上述共识,4E认知借助突出感知运动系统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认知可供性理论,基于知觉经验的具身概念等一系列观念与证据描绘出一幅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蓝图愿景.然而,神经还原主义的魔咒提醒具身认知研究者,仅仅描述神经元的激活模式无法解释心理活动或认知过程是如何发生的.解释的贫瘠使得具身认知效应的信度和效度屡被质疑.预测加工对认知"三明治模型"的消解,从认识论根源上超越了两代认知科学围绕身心问题争论的历史僵局.具身认知在当前遇到的诸多困境警示了第二代认知科学仍存在方法论隐忧,未来围绕具身认知目的、方法、概念基础和动机的辩论,将持续为认知科学内部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交锋与交融提供新灵感.

    具身具身认知认知科学物理符号系统假设镜像神经元社会可供性

    "我"要为气候变化负责吗?——环境伦理中的个体责任诠释

    秦晓阳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环境伦理中的责任归属问题已成为争议焦点,其中关于个体责任的论证涉及个体能否被看作合适的责任主体,能源消耗量高的个体是否应该承担更多的道德责任、分担更多的减排责任等问题.个体责任的证成难点在于个人行为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因难以直观显现而无法确证和追溯,由此,"无害论"和"无效论"从因果效力角度否认个体责任存在的必要.为回应这一难题,辩护个体责任存在的"合法性",需从道德责任的回溯性和前瞻性两个角度切入,将气候变化的危害分为既定危害与预期危害两类,并分别通过不可察情境和触发点情境,分析既定危害、预期危害与个体责任的关系,从整体性视角把握环境伦理中个体责任的必然性、必要性和正当性,确证个人对气候变化以及环境保护具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环境伦理个体责任全球变暖气候责任

    税收征管数字化能提升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吗?——基于"金税三期"的准自然实验

    王建新钞康健万寿琼
    93-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金税三期"工程的准自然实验证据,研究税收征管数字化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效果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税收征管数字化显著提升了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税收征管数字化主要通过缓解管理层短视倾向、改善企业信息质量等途径提高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税收征管数字化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提升效应在民营企业、小规模企业、审计质量较低和分析师关注度较少的企业中更为显著.由此,政府部门应持续推动税收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大数据税收征管的数据整合能力;企业则应完善内外部治理机制,以充分发挥税收征管数字化的精准治理功效.

    数字化税收征管风险承担准自然实验

    资源依赖度、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回弹效应

    杨亦民王梓龙邓旭辉
    105-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分析资源依赖度、经济增长对工业碳排放回弹的作用机制,运用Kaya-LMDI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模型测算我国2010-2019年31个省市区工业碳排放回弹效应值,并构建空间自回归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空间杜宾模型(SDM)进行空间计量回归.结果表明:(1)2010-2019年我国能源资源消费碳排放回弹效应整体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规律,且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溢出性影响,山西、宁夏、内蒙古等7个省区处于工业碳排放回弹效应高-高(H-H)聚集状态,北京、天津、上海等17个省市区处于工业碳排放回弹效应低-低(L-L)聚集状态.(2)资源依赖度对工业碳排放回弹效应的影响显著为正,具有一定空间外溢性影响.(3)区域经济增长会带来技术、资金、人力等要素的集中,驱动地区整体发展,并抑制工业碳排放回弹效应.(4)经济增长、资源依赖度对区域工业碳排放回弹的影响具有时空滞后效应和误差效应,地区间接影响的挤出效果会加大空间直接影响效果.

    碳排放"双碳"目标资源依赖经济增长

    医疗保险对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基于CFPS四期数据

    李琼夏涛
    11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2014、2016和2018年的四期数据对相对贫困的医疗保险缓解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实,医疗保险能有效缓解居民的相对贫困.在设定家庭人均收入中位数的40%、50%和60%三条相对贫困线下,参加医疗保险能使居民陷入相对贫困的概率分别下降3.9%、4.6%和4.8%.医疗保险缓解相对贫困效应呈异质性特征,东部地区弱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强于城市,中老年群体强于青年群体.机制分析发现,居民通过参加医疗保险来改善健康状况、增加非医疗消费支出,从而降低陷入相对贫困的风险,而居民良好的受教育状况能进一步强化医疗保险对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为充分发挥医疗保险缓解居民相对贫困的效应,须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医疗保险的支持力度,加快实施医疗保险基金全国统筹机制,积极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医疗保险制度"适老化"改革.

    医疗保险相对贫困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适老化"改革

    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价值定位及其当代传承

    冷志明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面向跨区域联结、跨时空呼应、多形态呈现的庞大线性文化遗产,准确把握好长江文化的总体价值定位——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标志性象征、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中华民族对外开放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近现代革命进程的先声.立足新时代,应依托国家文化公园这一载体传承好长江文化,深入系统阐释好长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保护根深叶茂、传承有序的文化遗产,传承多样竞辉、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弘扬创新超越、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厚植精勤内敛、家国天下的文化情怀.

    长江流域长江文化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中华文明历史遗存

    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关系重思——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中心

    孙嘉丞
    139-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青年马克思察觉到了黑格尔哲学中理论与现实的分裂,致力于解答"物质利益难题".他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引发的社会风潮影响,从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批判中获得启示,吸收其"颠倒"的批判角度,赞同其融合自然科学的理念,二者在外化、类本质、"法国精神"等多个方面产生了人本主义的共鸣.但青年马克思也超越了费尔巴哈哲学,他重视历史、政治领域,在社会历史观上坚持彻底的人民立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哲学基本概念上推进辩证法,实践与唯物主义的有机结合;在宗教批判上强调宗教问题根植于社会物质基础和生产关系.因而,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全貌并不是费尔巴哈哲学,费尔巴哈哲学不构成其唯一来源、不符合其辩证追求,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理解不能直接嵌入对青年马克思思想的研究.青年马克思注重吸收多种时代理论和思想传统,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自主自觉的综合创新道路.这一结论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经典论断,对新时代重新思考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历程问题,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青年马克思费尔巴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早期群众观的文本逻辑

    吕娟萍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群众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不仅需在《神圣家族》单篇著作中把握,更需将马克思早期作品贯穿起来,在思想形成过程中把握群众观的文本逻辑,掌握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早期文本中可见其群众观清晰的发展逻辑.马克思早期群众观的文本逻辑体现为从关注抽象的人的命运出发充分认识人的主体意义,转向深刻洞察现实社会,关注群众的权利,继而认识群众获得自身权利必须采取改变现实的行动,即群众的社会革命.社会革命使群众现实地生成主体性,自为地锻造成创造历史的主体.这一主体不是个人,而是联合主体.马克思早期群众观的文本逻辑,彰显了无产阶级为代表的群众的社会革命,根本变革群众的世界,从而使人的解放成为马克思的基本理论旨趣.

    马克思群众观文本逻辑

    作品选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