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吉首大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吉首大学

易小明

双月刊

1007-4074

jsdxxb@qq.com

0743-8563684

416000

湖南省吉首市人民南路120号《吉首大学学报》编辑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湖南省教育厅主管、吉首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创刊于1980年,双月刊,逢单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民族地区名刊、全国民族地区十佳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知识平台和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始终在场与不断出场:从百年文化建设到习近平文化思想

    齐卫平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饱含深厚文化意蕴.文化事业是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百年发展历程呈现出始终在场与不断出场的实践特征.党的事业长期性要求文化建设不仅必须始终在场,而且又要不断出场,即结合历史演进、实践发展和时代要求,提出文化建设的新使命新任务.文化建设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始终在场与不断出场,为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价值提供了时空场域的认识视角.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提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揭示了文化建设再出场的价值功能,明确了文化建设再出场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文化建设再出场的思想方法,形成了文化建设再出场的实践路径,开辟了文化建设再出场的文化空间.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不懈奋斗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必将在党领导的文化建设再出场的创新实践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体系建构的三重向度

    吴怀友武晓铮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系是科学理论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不成体系的理论不是科学的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史上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无疑是科学的理论,具有严整的体系.由于理论体系的建构向度不同,其表现形式、呈现样态也不尽相同.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理论体系建构主要有三个向度:一是文本建构,即依据已有研究的文献梳理提炼出一系列基本观点并进行逻辑建构;二是学术建构,即遵循科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学术标准进行范式建构;三是概念建构,即按照理论中不同抽象程度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系统建构.其中,文本建构是基础性的学理建构,学术建构是普遍性的学理建构,概念建构是哲学层面的学理建构,三者各具特点、并行不悖.

    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体系文本建构学术建构概念建构

    自然法与法律实证主义中的休谟问题

    任强
    1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事实判断"是"推导不出价值判断"应该"被称为休谟法则.其后,黑尔将价值判断区分为道德判断和规范判断;米尔恩把事实区分为非设定性事实和设定性事实,认为设定性事实内含规范性;塞尔则进一步将事实判断区分为无情性事实判断和制度性事实判断,提出从制度性事实判断可以推导出评价性和规范性两类价值判断,从而部分完成了从"是"到"应该"的推导.受休谟法则及其演进的影响,自然法和法律实证主义中存在从"应该"到"应该"的模式,从"是"到"是"的模式,从"是"到"应该"模式,以及否定"是"与"应该"的推导.休谟法则的演进,以及自然法与法律实证主义对"是"与"应该"的探索揭示:完全独立于人的纯粹事实判断是超验的存在;价值判断是主观性判断,它对判断中可能涉及的客观要素只评价或规范而不描述;存在排除赞许、爱好、评价、接受、规范、命令等主观因素的描述性事实判断,从中推导不出价值判断;存在经实践转化的制度性事实,从中可以推导出价值判断;在实践理性中,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并非截然二分,具有可通融性.

    休谟问题自然法法律实证主义道德判断规范判断制度性事实

    论我国自由刑执行权及其规范

    狄小华
    3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各国刑罚无不以自由刑为主,我国也不例外.刑法规定的五种主刑,四种为自由刑,还有一种虽为死刑,实际多为监禁执行的死缓刑.与财产刑、资格刑、生命刑等不同,以剥夺或限制人身自由为内容的自由刑的执行,由于具有可分割性和时空的连续性,因此不仅能够满足罪刑相适应需要,更好实现量刑公正,而且可以将罪犯的"刑期"变"学期",追求改造罪犯为守法公民的行刑目标.然而,自由刑的惩罚本质与行刑改造目标之间由于存在固有矛盾,如何缓解这一矛盾也就成为自由刑执行必须破解的难题.自由刑执行权由惩罚、监管和改造等不同权能构成,且具有刑事司法、特别行政、职务权利等不同法律属性.因此,突破行刑悖论,自由刑执行需要根据不同的权能,遵循不同的运行程序、规范要求和监督路径.

    自由刑执行行刑悖论权力属性行刑规范

    社区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物业管理矛盾纾解:差异化模式及内在逻辑

    叶林胡中龙卢玮
    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微观基础和关键内容在于社区物业管理和服务的有效实施.物业管理的成效不仅直接影响人民生活的质量,还与基层社会的稳定密切相关.从中观视角出发,梳理和归纳物业管理的主要矛盾内容,可以总结社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多元利益主体关系下物业管理矛盾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委托代理的程度"和"治理主体的关系"两个关键性要素,划分出市场争夺型、业主自治型、政府兜底型和党建引领型四种物业管理模式.不同物业管理模式各有特点,适用于解决不同类型的物业管理矛盾.面对新时期社区治理的新需求和新挑战,物业管理矛盾的纾解需要遵循"矛盾识别—类型归纳—模式匹配"的内在逻辑,立足于矛盾本身,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物业管理模式,以有效解决各种矛盾,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

    社区治理物业管理矛盾纾解委托代理

    原子化农户社会关系新动向及其治理意蕴——基于湘北Q村的社会调查

    刘细良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湘北Q村的社会调查,以"四维社会关系"理论为分析框架,考察原子化农户的社会关系发现,原子化农户"血缘—姻缘—地缘—友缘"社会关系解体,重构为"内亲—外亲—地缘—友缘"社会关系——原子化农户的"五服"血缘关系解体,姻缘关系强于血缘关系;血缘关系与姻缘关系相互融合,并由此衍生出内亲认同与外亲认同等观念;原子化农户的社会关系仍具差序特征,两代以内的内亲关系是其社会关系的核心层,地缘关系处于原子化农户社会关系的最外层,外亲关系与友缘关系共居中位且二者差异甚微.针对原子化农户社会关系这一新动向,应充分利用原子化农户高度的内亲认同观念,提升其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意愿与内生动力,助力构建"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原子化农户社会关系血缘姻缘地缘友缘内亲外亲乡村治理

    牟宗三论先秦儒家仁智关系及其意义

    邓辉罗宇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牟宗三对儒学的重构,可视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现代阐发.他所关注的儒学与科学关系,正是试图通过重新诠释先秦儒学的仁智关系,以挖掘传统儒学中可能蕴含的科学萌芽,回应所谓中国文化所缺科学的一面.同时,牟宗三看到了现代科学的弊端,进而提出应对之法.故他将孔、孟、荀的仁智关系新释为:孔子潜存的"仁智之全体"、孟子道德精神主体的挺立、荀子知性主体的凸显,并试图构建"仁智双彰"的关系.牟宗三对先秦儒家仁智关系的重释,以及对儒学与科学重构的阐发,虽存在一些局限,但对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也确有积极启示意义.

    牟宗三儒学现代转化仁智合一道德主体知性主体

    质料先天与人格养成:郭象成圣观对孟、荀的吸纳与转化

    罗彩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化自古就形成了以圣人为理想人格追求的传统.孟、荀以圣凡在先天人性上的同质性强调人人皆可通过后天"克己复礼"修养功夫来实现"成仁成圣",即"圣人可学可至".郭象吸纳了孟、荀"天生人成"的观点,但他强调圣凡在先天人性上的异质性,并将孟、荀人性论上的"圣凡一涂"转化为境界论上的"圣凡足性",即"圣人不可学不可至".郭象的成圣观一方面为维护当时的社会等级秩序突出"圣凡异质"下的"圣凡之分",另一方面又强调圣凡皆可通过后天"习"之过程开显"性分"以实现各自"足性"逍遥来弱化等级之间的对立,这为当时社会秩序的重建及个人身心的安顿提供了一套理论方案.郭象的成圣观在重视后天人格养成上继承了先秦儒家重教的"内圣学"之道德理想,他与孟、荀在对主体性的认同、欲望的淡薄态度及注重内在精神的体悟等方面有契合之处,只是其在具体路径上借鉴了道家"无心"的功夫论与"齐物"以"逍遥"的境界论.整体看,郭象借鉴并发展了孟、荀的成圣观,二者之异在于"圣凡异质"与"圣凡同质"以及"凡不可成圣"与"凡可成圣";二者之同在于都强调后天道德教化或"习"在个体追求道德生活境界及社会达至和谐稳定秩序上的重要性.

    郭象孟子荀子成圣观天生人成

    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质量的实证考察与评价——以长沙市、湘潭市和常德市为样本

    何晖朱娜
    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参与式养老模式,其服务质量与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基于"结构—过程—结果"逻辑,从政策保障、机构环境、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14个方面构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指数,对农村地区互助点的互助养老服务质量进行实证考察与评价.结果显示:目前结构性资源的投入与配置成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质量的主导因素,人力资源、服务可及性、服务匹配度、制度保障是推动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互助点运营效率以及互助场所环境对服务质量的贡献能力较弱;整体上,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质量不高,各互助点的服务质量在不同维度上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保障资源投入以提升基本服务质量,以需求为导向强化服务供求有效对接,兼顾社会与经济效应,是促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服务质量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综合评价

    冲击与回应:数字经济时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适应性改革

    杨建海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带来就业方式的变革与新就业形态的出现.这一变革促使就业便利的同时,也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造成严重冲击:一是劳动的非标准化带来参保障碍,二是就业不稳定带来收入的波动从而降低了参保缴费能力,多数新业态从业人员不得不选择在原籍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自身也存在基础养老金待遇标准偏低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缴费激励不足等问题.制度自身的"内忧"与新业态冲击的"外患",使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亟需进行适应性改革——在分离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将基础养老金升级为普惠性非缴费型养老金,对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缴费激励进行优化,确保制度能够实现政策目标,进而推动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

    数字经济城乡居保适应性改革非缴费型养老金个人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