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节水灌溉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

李远华

月刊

1007-4929

jieshuiguangai@188.com

027-68776133

430072

湖北武汉武汉大学二区

节水灌溉/Journal Water Saving Irrig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节水灌溉》杂志是中国节水灌溉专业领域唯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类刊物。创办的宗旨是:在中国大力宣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准确及时地传递国内外有关节水灌溉技术研究的新动态、新成果和新信息;既能满足广大科技人员获取信息指导其科学研究的要求,又能满足广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学习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要求。先后多次获得国家水利部、湖北省优秀期刊奖;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不同评价方法的番茄生长综合评价研究

    张明雷涛郭向红孙西欢...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明不同评价方法对水分-沸石耦合调控策略下交替膜下滴灌番茄生长综合评价结果的影响.选取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和优化层次分析法对不同处理下番茄株高Kh、茎粗Kt、根体积Rv、净光合速率Pn、叶面积指数Lai、维生素C含量V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产量Yield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共九项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计算得出各处理的综合评价得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生长品质因子和水分效率因子两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74.420%和17.023%.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各处理综合评价得分排序为:Z6W100>Z9W100>Z0W100>Z3W100>Z6W75>Z9W75>Z3W75>Z0W75>Z6W50>Z9W50>Z3W50>Z0W50.运用熵值法得到各指标权重最大的三个依次为WUE、Kh和Yield.基于熵值法的各处理综合评价得分排序为:Z6W100>Z6W75>Z3W100>Z9W75>Z9W100>Z6W50>Z3W75>Z9W50>Z0W100>Z3W50>Z0W75>Z0W50.运用优化层次分析法得到各指标权重最大的3个依次为Yield、WUE和Rv.基于优化层次分析法的各处理综合评价得分由大到小依次为:Z6W100>Z6W75>Z3W100>Z9W100>Z9W75>Z6W50>Z3W75>Z0W100>Z9W50>Z3W50>Z0W75>Z0W50.研究中主成分分析法能反映出每个指标对研究目标的整体影响,但其在数据降维时会有信息丢失的问题.熵值法能较全面的反映每个指标对研究目标的影响和作用,但其在权重赋值过程中会使一些重要程度较高但离散程度较小的指标被赋予较低权重.而优化层次分析法能够兼顾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差异性,克服了其他两种方法的不足,为最佳综合评价方法.基于不同评价方法的综合排序得分结果各异,但均表现Z6W100处理为交替膜下滴灌番茄优质高产最优调控策略,Z0W50处理为最劣的调控策略.

    水分-沸石耦合调控交替膜下滴灌番茄多指标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熵值法优化层次分析法

    局部灌水施氮下玉米根系形态特征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漆栋良潘晨李瑞
    86-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阐明局部灌水施氮下玉米根系形态变化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金西北22号"玉米为试供材料,连续2a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垄植沟灌技术.试验采用灌水方式与施氮方式2因素完全随机组合设计,灌水方式包括交替隔沟灌溉(AI)、固定隔沟灌溉(FI)、常规沟灌(CI);施氮方式包括交替施氮(AN)、固定施氮(FN)、均匀施氮(CN).分别在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成熟期监测0~100 cm土层各层(每20 cm为一层)植株的根系长度、质量和表面积,并折算对应的根密度.收获时测定籽粒产量及其构成.抽雄、灌浆和成熟期,0~100 cm土层的总根量(总根长、总根干质量、总根表面积)表现为:任一施氮方式下,AI>CI>FI;任一灌水方式下,AN与CN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大于FN.交替隔沟灌溉均匀施氮(AICN)和交替隔沟灌溉交替施氮(AIAN)的总根量最大,而固定隔沟灌溉固定施氮(FIFN)的总根量最小.玉米产量与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0~40 cm土层的根长密度及根干质量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中灌浆期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穗粒数及千粒质量与根长密度、根干质量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可见,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采用均匀施氮或交替施氮有利于促进玉米抽雄、灌浆和成熟期0~100 cm土层根系的生长,提高灌浆期0~40 cm土层根长密度、根干质量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值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灌水方式施氮方式根量相关性分析玉米

    全球森林绿度异常对干旱事件的响应

    吴宇桐王卫光魏佳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下干旱事件频发,进一步导致森林锐减,加重部分地区荒漠化,因此定量研究森林绿度对干旱事件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基于叶面积指数的森林绿度异常指标和基于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的干旱指标,研究了全球森林绿度异常对干旱事件的响应机制,阐释了不同类型森林绿度异常值对干旱事件的敏感性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①2007-2018年全球森林面积整体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最大异常面积出现在2008年,其森林绿度异常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57.15%;②受干旱影响,全球各主要林区均发生多次绿度异常现象,未发生异常的地区主要位于各大森林的边缘地区以及靠海岸地区;③美国西部地区、南非、中国西南部和澳大利亚境内森林绿度异常程度和干旱事件具有正相关关系;④各类型森林中以阔叶林绿度异常对干旱变化的敏感性最强,其次为混交林和针叶林,而灌木林敏感性最弱.研究结果揭示了气候变化下全球森林绿度对干旱事件响应的差异化规律,对各地区森林绿度变化进行了归因分析,为全球森林生态保护提供了个性化的科学依据.

    森林绿度异常指标叶面积指数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干旱指数干旱事件敏感性识别全球尺度

    近70年首都水源涵养区水热条件及地表径流演变特征研究——以清水河和白河流域为例

    李赟李雅丽张良罗建美...
    99-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永定河流域的清水河和潮白河流域的白河,是张家口建成首都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区的关键流域.利用清水河流域(1951-2020年)和白河流域(1970-2020年)的多年水文资料,运用有序聚类分析、小波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别对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径流量、气候要素(降水和气温)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分析,并基于Pearson相关分析和贡献率分析的方法讨论了降水量、气温和蒸散量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降水量呈现不显著上升趋势,1960-2020年间平均上升速率分别为0.964 mm/10a和3.316 mm/10a,分别在1965年和2016年发生突变;②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气温均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清水河流域平均气温上升速率是0.246℃/10a,白河流域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207℃/10a,气温都在1988年发生突变;③近70年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都达到了99%的显著性检验水平,并在1979年和1974年发生突变;④径流量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降水量对径流量年内变化的影响主要发生在降水相对充沛的5-8月份.

    清水河流域白河流域径流量变化特征

    不同干旱胁迫及亚精胺复水对南方红豆杉生理特性的影响

    温家康邢长杰王亚萍杨乐...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干旱胁迫以及复水喷施亚精胺对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生理特性的影响,采用盆栽控水法模拟不同干旱环境,设置正常供水(CK)、轻度干旱(T1)、中度干旱(T2)、重度干旱(T3)4个处理,并施加3种浓度外源亚精胺复水处理(N1、N2、N3),探究不同干旱条件下南方红豆杉的抗旱机理,对比出最佳的外源亚精胺复水浓度.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在短期内可显著提高南方红豆杉叶片的叶绿素总含量、SOD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并显著增加丙二醛(MDA)的累积(P<0.05),且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不同的波动变化,在重度干旱胁迫下,其各项数值的变化幅度更大,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峰值来临时间越早.复水试验中,喷施3种浓度的亚精胺相比单一复水处理(EGCK)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其中对幼苗期南方红豆杉复水+1.0 mmol/L外源亚精胺的组合效果(N2)最好,且3种亚精胺浓度对南方红豆杉的干旱恢复作用表现为:N2>N3>N1.综合研究认为,适度的干旱胁迫导致生理代谢活动双向波动,将干旱胁迫锻炼和喷施亚精胺结合,可提高南方红豆杉的农艺性状,增强植株的抗逆性.

    南方红豆杉干旱胁迫生理活性外源亚精胺复水亚精胺浓度水分亏缺

    基于"源-汇"理论的汾河太原段非点源污染识别

    付绍桐甄志磊刘旭王倩...
    116-12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源""汇"景观格局是指既能促进非点源污染过程的正向演变,又能阻止/延缓生态过程的景观类型或单元.采用2020年太原市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提取研究区景观格局分布信息,基于"源""汇"理论和洛伦兹曲线分析景观空间分布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并提出非点源污染防治的景观格局优化建议.结果表明:太原市非点源污染风险总体较高,"源"景观为主导作用的景观单元占62.87%.太原市中部非点源污染风险较高、东西山区较低.以"源"景观为主的景观类型位于太原市中部汾河两岸的建设用地,为极高风险区,占整体区域面积的17.69%,而太原市东西两侧山体以"汇"景观类型(主要是林地)为主,污染风险较小.基于坡度因子和河道距离因子的"源""汇"景观污染负荷之比均大于1,在坡度要素中"汇"景观广泛分布于高坡度区,景观布局合理;河道距离要素中"源"景观分布在距河道近的区域,易导致非点源污染.

    非点源污染汾河太原段"源-汇"理论景观格局

    洋沙泡水库底泥总铁迁移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杨微高金花徐航
    12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了解吉林省西部洋沙泡水库底泥中总铁释放迁移规律,通过室内模拟实验进行了在不同pH值、水温、溶解氧、水动力条件下底泥总铁迁移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第10天时,pH值为9的总铁浓度为0.120 mg/L,pH值为6的总铁浓度为0.535 mg/L,是pH值为9的5.57倍;第1天在4℃下总铁浓度为0.024 mg/L,25℃下总铁浓度为0.037 mg/L,是4℃下的1.54倍;第10天在4℃下总铁浓度为0.043 mg/L,25℃下总铁浓度为0.153 mg/L,达到了4℃下的3.56倍;在好氧状态下,第1天总铁浓度为0.037 mg/L,第10天总铁浓度为0.153 mg/L,较第1天提升了3.14倍,在厌氧状态下,第1天总铁浓度为0.089 mg/L,第10天总铁浓度为0.447 mg/L,较第1天提升了4.02倍;当振荡时间为24 h时,0 rad/min下总铁浓度为0.037 mg/L,80 rad/min下总铁浓度为0.249 mg/L,是静止状态下的6.73倍;150 rad/min下总铁浓度为0.513 mg/L,是静止状态下的13.86倍.由此可见碱性环境对底泥中总铁迁移有抑制作用;低温条件下总铁迁移速率慢;溶解氧含量与总铁迁移量成负相关;扰动是底泥中总铁迁移的主因.

    洋沙泡水库底泥总铁迁移总铁释放pH值水温溶解氧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