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节水灌溉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

李远华

月刊

1007-4929

jieshuiguangai@188.com

027-68776133

430072

湖北武汉武汉大学二区

节水灌溉/Journal Water Saving Irrig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节水灌溉》杂志是中国节水灌溉专业领域唯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类刊物。创办的宗旨是:在中国大力宣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准确及时地传递国内外有关节水灌溉技术研究的新动态、新成果和新信息;既能满足广大科技人员获取信息指导其科学研究的要求,又能满足广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学习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要求。先后多次获得国家水利部、湖北省优秀期刊奖;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滴灌水盐调控和沼液灌溉量对土壤环境和小白菜产量的影响

    周扬李娜奚辉陈喜靖...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找到可以最大程度消纳沼液,维持土壤质量,减少硝态氮淋失以及对小白菜产量影响的灌溉方案,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水基质势(SMP)-30 kPa(A)和-10 kPa(B)和不同单次灌溉量10 mm(10)、15 mm(15)、20 mm(20)、30 mm(30)、40 mm(40)滴灌对土壤盐分、无机氮、pH、硝酸盐淋失量和小白菜产量的影响;沼液灌溉持续约1个月,后期为清水灌溉.结果表明,沼液灌溉总量以B30最高,其次为A40和B40.-30 kPa条件下滴灌EC=3.4 dS/m的沼液会增加土壤盐分,土壤溶液EC与土壤水分呈线性正相关,清水灌溉后20 cm以上土层的EC值下降迅速,深层土壤则有较长的延滞期;试验结束后各处理土壤ECe(饱和泥浆提取液电导率)均低于试验前水平,其中SMP为-10 kPa时,在0~20 cm土层ECe随单次灌溉量的增加而降低,20~40 cm土层ECe在单次灌溉量20 mm时最高,30 mm时最低.土壤pH前后变化幅度不大.-10 kPa处理与-30 kPa相比,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高176%,20~4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增加35%,小白菜产量提高12.7%.SMP为-30 kPa时,硝酸盐淋失量随单次灌溉量的增加而升高,且-30 kPa阈值的硝酸盐淋失量比-10 kPa的低73.3%.主成分分析后,B20、B10处理的土壤状况最好,B15、B20处理在增加沼液消纳量、保持土壤健康、减少硝态氮淋失以及对小白菜产量影响等方面的综合效果最优.

    沼液灌溉量土壤水基质势无机氮土壤盐分土壤pH淋失硝态氮小白菜

    黄河水滴灌不同水肥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水肥利用的影响

    郭晓平谢建华肖娟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尊村引黄灌区是山西省境内最大的以黄河为水源的灌区,其主要灌溉方式为渠道灌溉.以尊村引黄灌区为例,探索黄河水滴灌条件下合理的水肥处理方案,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黄河水滴灌条件下当地农户常用施肥量的60%、80%、100%为处理T1、T2、T3,地下水滴灌条件下当地农户常用施肥量的100%为处理T4,黄河水滴灌且不追肥处理作为对照处理CK,研究了不同水肥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水肥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作物生长方面,黄河水滴灌条件下,冬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量和产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单株地上部干物质量与产量增长变化趋势相同,产量与施肥量拟合关系符合抛物型曲线变化,当施肥量为232.28 kg/hm2时,产量最大为8080.06 kg/hm2;在相同施肥量下,黄河水滴灌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量和产量指标均优于地下水滴灌处理.在水肥利用方面,黄河水滴灌条件下,土壤氮素残留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施肥量下,黄河水滴灌处理的土壤氮素残留量和耗水量均低于地下水滴灌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高于地下水滴灌处理.综合考虑,T2处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较T4处理分别提高了0.62%、5.88%和25.79%;T2和T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均为1.98 kg/m3,但T2较T3处理在产量略有下降的情况下,氮肥偏生产力较T3处理提高了21.54%,土壤氮素的残留量较T3处理降低了32.73%,因此结合产量拟合关系可知本地区用黄河水滴灌冬小麦最佳的施肥用量为204~232.28 kg/hm2.

    冬小麦产量黄河水地下水水肥利用灌溉水质滴灌水肥处理

    尺度效应对多光谱遥感监测土壤水分影响研究

    罗亚东许齐郭宇宏孙智鹏...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尺度效应是指在无人机遥感观测中,随着遥感分辨率的变化,各尺度遥感反演得到的数据表现不一致的现象,影响多光谱遥感监测土壤水分的精度.为探究尺度效应对于无人机遥感监测土壤水分的影响,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分别在19、37、55、74、92 m的不同高度(对应分辨率为10、20、30、40、50 mm)拍摄多光谱图像,并同时采集土壤含水率数据.使用ENVI5.3(64 bit)对多光谱图像进行掩膜处理,包括无掩膜处理(no mask,NM)、去土壤掩膜处理(Soil background removal by masking,SRM)、去土壤去阴影掩膜处理(Soil and shadow background removal by masking,SSRM),获取各个高度下冬小麦的纹理特征.使用灰色关联法(Grey Relational Analysis,GCA)优选数据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Neural Network,BPNN)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3种方法反演土壤含水率,使用R2和RMSE评价反演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采取的各种掩膜处理中,无掩膜方法反演效果最好.在各掩膜处理方法下表现最好反演模型是BPNN模型,在大部分情况下表现稳定有较好的反演效果,证明机器学习在遥感监测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冬小麦土壤含水率30 mm-NM-RF模型为最佳反演模型.在分辨率为40 mm,即无人机飞行高度74 m时,不同模型综合反演效果最佳,研究成果可应用于今后无人机监测土壤水分确定飞行高度.

    尺度效应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分监测无人机最佳飞行高度多光谱遥感掩膜处理机器学习

    基于双作物系数法估算晋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蒸散量

    赵锦江马娟娟郑利剑孙西欢...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是晋南地区常用的种植模式,为评估双作物系数法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应用的可靠性,掌握轮作系统耗水规律,通过双作物系数法模拟2016-2019年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蒸散量,以水量平衡计算结果为标准对其模拟结果进行评价,并区分植株蒸腾(T)和土壤蒸发(E).该结果表明: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冬小麦初期、发育期、中期和后期的平均基础作物系数(Kcb)为0.2、0.59、0.98和0.15,夏玉米的为0.14、0.69、1.24和0.56;冬小麦的平均土壤蒸发系数(Ke)为1.24、0.63、0.07、0.42,夏玉米的为0.78、0.45、0.06、0.46.冬小麦全生育期内ETc为264.18~526.22 mm,夏玉米的为261.76~519.67 mm;发育期为耗水高峰期,冬小麦、夏玉米发育期蒸散量占各自生育期总蒸散量的比例分别为31.2%~51.3%和34.3%~58.2%;随着灌水次数的减少,冬小麦、夏玉米总蒸散量及植株蒸腾量均逐渐降低,土壤蒸发量也在灌水最少时达到最低,全生育期E/ETc,冬小麦为27.3%~46.4%,夏玉米为29.3%~44.2%.在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初期,80%以上的土壤水分以蒸发形式消耗,在中期时土壤蒸发占比最低,冬小麦为6.1%~13.4%、夏玉米为4%~7.6%.冬小麦、夏玉米各自蒸散模拟值(ETc-FAO)与实测值(ETc)呈现出较好相关性,R2为0.8~0.86,RMSE为0.5~0.6 mm/d,MAE为0.4~0.49 mm/d,可见双作物系数法模拟晋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ETc具有较高精度,可为精确掌握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耗水规律,进而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双作物系数法蒸散量模拟植株蒸腾土壤蒸发

    遮阴与弥雾微喷对葡萄生长生理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郑明白云岗张江辉刘洪波...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高光温胁迫对葡萄生长生理及产量的影响,研究采用遮阴与弥雾组合措施,分别设3个梯度(遮阴度为0%,15%,30%;弥雾微喷为20 L/h、30 L/h与40 L/h),采取自由组合方式设计9个试验处理与1个无遮阴无微喷的对照处理,各处理每次微喷时长均为1 h.试验结果表明:葡萄冠层空气温度随遮阴度与弥雾微喷水量增加而降低,空气湿度随遮阴度与弥雾微喷水量的增加而升高,各处理中WP2处理的空气温度降低幅度最大(31.57℃),空气湿度提升最高(70.78%);弥雾微喷量对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无影响,遮阴可以提升叶片SPAD的值,其中15%遮阴对叶片SPAD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弥雾微喷水量对叶片最小荧光(Fo)具有抑制作用,对叶片最大荧光(Fm)、荧光量子产率(Yeild)、最大光能利用效率(Fv/Fm)与光系统II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具有提升作用;弥雾微喷水量对枝条生长量、果粒体积、百粒重、果穗重预计产量均有提升作用,不同遮阴度对生长与产量指标主要表现为:WP1>WP3>WP2,WP4>WP5>WP6,WP7>WP8>WP9.40 L/h弥雾微喷水量对各项指标最优,15%遮阴度相比30%遮阴度与无遮阴措施的生理生长以及产量指标更优,所有处理中,WP1处理各项指标要优于其他处理.

    葡萄遮阴弥雾微喷喷雾微气候生长产量

    灌溉回归水及其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

    赵新宇钱武文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灌溉回归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数量很大,而且可以重复利用,但关于灌溉回归水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很多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讨论了灌溉回归水的组成,分析了灌溉回归水产生的条件,阐释了灌溉回归水研究的理论基础,分类综述了灌溉回归水量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灌溉回归水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灌溉回归水及其计算方法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灌溉回归水回归水的组成回归水量计算研究进展

    黄土台塬区不同时代黄土水分入渗特性和迁移规律的试验研究

    张满想陈军锋臧红飞刘萍...
    51-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索黄土台塬地区不同时代黄土水分入渗特性和迁移规律,通过黄土台塬区不同时代黄土(Q4,Q3,Q2)分层垂向一维积水入渗试验、自然降雨和地表入渗池800 mm入渗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迁移试验,分析了不同时代黄土的入渗特性和土壤水分迁移特征,并采用3种入渗模型对入渗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Q2黄土入渗能力最弱,稳定入渗率为0.53 mm/min,较Q4和Q3黄土的稳定入渗率分别低44.2%和45.4%;Q4黄土的入渗过程较好地符合Kostiakov模型,Q3、Q2黄土的入渗过程较好地符合Horton模型.研究区自然降雨和蒸发对土壤水分的最大影响深度约1.0 m,入渗后第4~83 d,入渗池中心土壤湿润锋从2.65 m运移到4.20 m,入渗池中心垂向入渗湿润锋深度随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变化.

    入渗特性水分迁移湿润锋黄土台塬区不同时代黄土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源遥感反演麦田土壤墒情研究

    李艳张成才恒卫东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墒情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和干旱监测的重要指标.为提高农作物覆盖下地表土壤墒情反演精度,基于Sentinel-1雷达数据和Sentinel-2光学数据,基于深度学习理论,采用全连接深度神经网络的监督学习模型反演研究区麦田的土壤墒情.结果表明:当隐含层层数为6,隐含层节点数为80,迭代次数为450时,获得模型的最优解.反演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决定系数为0.9252,均方误差为0.0008,为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反演农田地表土壤水分提供了参考.

    土壤墒情反演深度学习多源遥感数据

    冻融作用下土壤不均匀系数对潜水与土壤水转化的影响

    陈菁琰陈军锋崔莉红薛静...
    65-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冻融过程中土壤不均匀系数对潜水与土壤水转化的影响,在室内进行了-10、-20和-25℃依次降温恒温冻结62 d和自然消融10 d的冻融试验,研究了不均匀系数(Cu)为2.00(土柱A)、3.70(土柱B)、6.36(土柱C)、16.18(土柱D)和20.67(土柱E)的5个土柱在0.5 m地下水位埋深下的土壤温度、潜水蒸发量及潜水回补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冻融过程中,土壤颗粒的不均匀系数越大,土壤剖面温度变化幅度越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柱A和土柱E冻结结束时的温度差减小,不均匀系数对土壤剖面温度的影响减小.冻结0~3 d时,土柱A、B、C、D和E的潜水蒸发速率分别为0.11、0.15、0.23、0.27和0.39 mm/d,潜水蒸发速率相对较小,但不均匀系数越大,潜水蒸发速率越大;冻结结束(第62 d)时土柱A、B、C、D和E的累积潜水蒸发量分别为15.17、21.46、28.23、34.96和38.65 mm,累积潜水蒸发量与土壤不均匀系数较好的符合对数函数的关系,潜水与土壤水的转化量随土壤颗粒不均匀系数增大而增加.

    冻融作用土壤温度潜水蒸发土壤不均匀系数潜水回补

    基于熵值—TOPSIS—灰色关联度模型的青椒微润灌适宜技术参数研究

    胡飞鹏郭向红苏媛媛李锦涛...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明微润灌溉青椒最适宜的技术参数,采用熵值—TOPSIS—灰色关联度模型对青椒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进行了管带埋深为10 cm(D10)、15 cm(D15)、20 cm(D20)和压力水头为100 cm(H100)、150 cm(H150)、200 cm(H200)条件下的微润灌青椒生长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管带埋深处理后的青椒各项单指标均表现为D20>D15>D10.不同压力水头处理后的株高、茎粗及产量表现为H150>H200>H100,株高生长速率和茎粗生长速率表现为H200>H150>H100,灌溉水生产率表现为H100>H150>H200.选择的指标不同,得出的最佳微润灌溉技术参数也不相同.采用熵值—TOPSIS—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微润灌对青椒生长影响得出:当压力水头一定时,综合贴近度随着管带埋深的增大而升高;当管带埋深一定时,综合贴近度会随着压力水头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青椒微润灌最适宜的技术参数为:压力水头为150 cm,管带埋深为20 cm.

    微润灌溉温室青椒管带埋深压力水头熵值—TOPSIS—灰色关联度模型综合评价生长产量灌溉水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