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计算机应用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计算机应用研究
四川省电子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
计算机应用研究

四川省电子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

刘营

月刊

1001-3695

arocmag@163.com

028-85249567

610041

成都市成科西路3号

计算机应用研究/Journal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1年,以其新颖性、技术性、实用性、工具性、知识性于一身,设置众多栏目,信息量极大,反映并涵盖了当今国内外计算机应用研究的主流技术、热点技术及最新发展趋势,是一份极具收藏价值的技术刊物。本刊读者对象为从事计算机应用、开发、研究的科技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各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计算机业余爱好者及相关管理、情报工作者订阅、收藏。本刊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为多个检索数据库收录,在国内科技期刊评比中多次荣获优秀科技期刊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车联网缓存策略研究

    刘可欣陈桂芬
    851-854,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车联网中数据流量爆炸式增长而引起的业务响应时延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蚁群模拟退火算法缓存策略(ACSAM).首先,在基于5 G的车—边—云协同系统架构下,以最小化内容下载时延为目标,建立了通信计算模型;其次,采用蚁群算法构造了使内容下载时延最小的局部最优解;最后,使用模拟退火算法对局部最小下载时延进行扰动,并以一定概率接受新解,从而得到全局最小下载时延,即保证了内容被预缓存在最佳的位置.仿真结果表明,在车—边—云协同架构下,ACSAM缓存策略可显著减少传输冗余,降低下载时延.

    车联网移动边缘计算缓存策略蚁群模拟退火算法

    双向携能通信网络中子载波和功率联合分配

    薛亮李娜赵辉王燕龙...
    85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和双向通信下,研究了携能通信网络中的资源分配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子载波和传输功率的联合分配算法,该算法不依赖于现有的功率分割或时隙切换机制,可以在不同的子载波上分别传输信息和能量,简化了携能机制设计;此外,考虑到实际能量收集电路的饱和特性,该算法基于非线性能量采集模型,采用拉格朗日对偶和次梯度方法,研究了在满足用户传输速率阈值的前提下使系统的总能耗最小化的问题,降低网络能量开销.数值仿真实验证实了此联合分配算法的有效性和能量高效性.

    携能通信正交频分复用非线性能量采集模型子载波分配功率分配

    基于静态和移动传感器的WSN的k-覆盖研究

    贺春林赵海军陈毅红
    861-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k-覆盖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定义一个表征网络覆盖效率的过度提供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对静态传感器网络和全移动传感器网络的k-覆盖问题进行分析,得到这两种情形下的过度提供因子以及全移动传感器网络中移动传感器的最大移动距离;进而提出一种由静态传感器和少量移动传感器构成的混合网络结构,并得到了这种网络结构下不依赖于网络大小的k-覆盖以及调度移动传感器移动的分布式移动调度算法,从而实现有效覆盖.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混合网络结构不仅能够实现精确的k-覆盖,而且相比于其他k-覆盖算法,有更高的覆盖率.

    无线传感器网络k-覆盖移动性网格点分布式调度覆盖率

    考虑约束参数切换的小蜂窝LTE移动负载自适应均衡

    刘航罗建国许兴民
    86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因用户设备移动性和小区覆盖率造成的网络负载周期性不平衡问题,引入小蜂窝网络以支持高数据率服务和密集部署,提出一种自适应网络负载状态并考虑负载估计的小蜂窝网络移动性负载平衡算法.该算法根据过载单元和相邻单元调整进行参数切换,其资源利用取决于信号质量和所连接用户设备在长期演进网络(LTE)中的流量需求,并定义资源块利用率作为单元负载的度量,根据网络负载情况使用自适应阈值来确定过载单元.为避免性能振荡,考虑移动负载对网络的影响,进行负载均衡过程设计.最后通过系统级仿真评价了该算法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网络间提供了更均衡的负载(即小区间的标准差较小),比以前的算法具有更高的网络吞吐量.

    有约束参数切换小蜂窝移动设备负载均衡自适应

    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的恶意HTTP请求检测方法

    巫家宏杨振国刘文印
    871-874,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网络环境中恶意HTTP请求攻击泛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特征融合的检测方法.首先从单词级和字符级两个尺度对HTTP请求进行建模,然后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其高阶语义特征;再借助多尺度特征融合技术,学习HTTP请求的多尺度公共向量表示;最后使用线性分类器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性能在HTTP CSIC 2010数据集和WAF真实数据集上优于现有方法.

    恶意请求检测深度学习特征融合

    在移动战术环境下的终端安全接入方案

    秦秋阳江凌云
    875-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在搜索、救援、军事作战等环境中,恶劣的通信状况和频繁的终端移动造成传统的安全认证体制难以实现终端安全接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移动战术环境下的终端安全接入方案.该方案采用一种无证书的密钥管理机制,分析了终端移动后的安全认证过程,以及终端和网关受损或被入侵后的安全处理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提高了网关与终端之间授权与认证的安全性,能够很好地抵抗已知攻击,解决了战术环境下缺少相互认证以及密钥托管的问题,并且该方案使用的无证书密钥算法较其他算法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更少的计算开销,可以对终端移动过程中接入网关的安全性与能耗进行权衡.

    战术环境终端安全接入无证书密钥管理物联网安全

    基于MLP神经网络的分组密码算法能量分析研究

    王恺蔡爵嵩严迎建
    881-885,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嵌入式密码设备的广泛应用,侧信道分析(side channel analysis,SCA)成为其安全威胁之一.通过对密码算法物理实现过程中的泄露信息进行分析实现密钥恢复,进而对密码算法实现的安全性进行评估.为了精简用于能量分析的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MLP)网络结构,减少模型的训练参数和训练时间,针对基于汉明重量(HW)和基于比特的MLP神经网络的模型进行了研究,输出类别由256分类分别减少为9分类和2分类;通过采集AES密码算法运行过程中的能量曲线对所提出的ML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确保预测精度的前提下能减少MLP神经网络84%的训练参数和28%的训练时间,并减少了密钥恢复阶段需要的能量曲线数量,最少只需要一条能量曲线即可完成AES算法完整密钥的恢复.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使用该模型可以对分组密码算法实现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和评估.

    侧信道分析深度学习多层感知器密码芯片AES加密算法

    基于T_NAG模型的攻击路径预测方法研究

    翟海霞卢月萌王辉敖山...
    886-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刻画攻击者的攻击轨迹,设计出一种基于T_NAG(time attribute network attack graph)模型的路径预测方法.首先,提出新的攻击图模型T_NAG,根据实时行为轨迹对攻击者能力加以区分;其次,依据攻击者具有不同能力的特性,提出攻击意向的概念,统筹考虑操作风险与攻击收益,将时间衰减参数引入到攻击意向计算中,并设计出一种基于攻击者能力的漏洞利用率量化方法;最后,将攻击意向与漏洞利用率进一步融入到对路径可达概率的考量中,给出预测攻击路径的IntenAbi-PathPre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去除攻击图中的冗余,并且使攻击路径预测的准确性得到明显提高.

    攻击图路径预测攻击者意向路径可达性

    格上具有完全前向安全0轮往返时间密钥交换协议

    赵宗渠马少提汤永利叶青...
    893-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0-RTT密钥交换协议允许客户端在零往返时间发送加密保护的有效载荷和第一条密钥交换协议消息,具有非交互、可离线等优点.为了降低密钥交换往返时间,基于穿透加密思想提出一种格上0-RTT密钥交换协议.首先利用一次性签名算法和分级身份基密钥封装机制构造可穿透前向保密密钥封装方案,然后使用可穿透前向保密密钥封装方案设计0-RTT密钥交换协议.协议只需客户端对服务器进行单向认证,并且能够有效抵抗量子攻击和重放攻击.与同类协议相比,所提协议具有可穿透的完全前向安全,减少了通信轮数,提高了通信效率.

    密钥交换0-RTT前向安全

    半色调可视加密算法的综合评价算法

    丁海洋连帅
    899-9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已有半色调可视加密(HVC)算法的评价普遍采用正确解码率(CDR)或比特错误率(BER),未考虑信息隐藏对载体图像造成的干扰.提出一种半色调可视加密算法的综合评价算法,综合考虑信息隐藏对载体图像造成的干扰和提取秘密图像的错误率,选择平均每像素干扰值(ADPP)衡量信息隐藏对载体图像造成的干扰,为保证ADPP和BER数据范围的一致性,采用秘密图像结合隐藏阈值T计算最大平均干扰值(MAD),将ADPP和BER结合MAD和系数λ综合计算,得到半色调可视加密算法的综合干扰值(IDHVC).该算法与已有综合评价算法相比,在运算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实验验证,该算法可应用于灰度和彩色半色调可视加密算法的综合评价.

    半色调可视加密正确解码率比特错误率平均每像素干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