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扬州大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扬州大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卜平

半月刊

1672-2353

jcm@yzu.edu.cn,hlb@yzu.edu.cn

0514-87978989,87978917,87978807

225001

扬州市淮海路11号扬州大学医学院院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为读者服务”,坚持实用性与导向性相结合。本刊的特色是秉承其前身《江苏临床医学杂志》一贯的讲求质量第一,和求实效的用稿原则,力求为读者提供迅即、实用的医学资讯。同时,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组稿、用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艾考恩丙替片对初治艾滋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莫金荣周巧玉廖炯连晓明...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艾考恩丙替片对初治艾滋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80例初治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免费抗病毒药物(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治疗,观察组采用艾考恩丙替片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6、9、12个月后的CD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载量、生化指标水平,并比较2组患者依从性、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时,观察组有6例患者不依从,对照组有9例患者不依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2组患者CD4+水平逐渐升高,HIV载量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9、12个月后,观察组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IV载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对照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肌酐、尿酸水平逐渐升高,且对照组治疗3、6、9、12个月后的随机血糖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9、12个月后,观察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肌酐、尿酸、随机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4%(1/34),低于对照组的90。00%(3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x2=55。718,P<0。001);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2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逐渐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免费抗病毒药物方案相比,艾考恩丙替片对初治艾滋病患者的疗效更佳,可显著升高CD4+水平,降低HIV载量,且安全性高,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艾考恩丙替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活质量依从性

    干扰素-γ、CD47和淋巴细胞亚群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史晶心冯丽霞赵璟
    107-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CD47和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180例脓毒症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18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为对照组。根据患者入院28 d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120例和死亡组6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脓毒症患者血清IFN-γ、CD47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对影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FN-γ、CD47、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IFN-γ、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水平降低,CD47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血清IFN-γ、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水平降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内毒素、CD47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FA评分与血清IFN-γ、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水平呈负相关(r=-0。469、-0。572、-0。521、-0。505,P<0。05),与血清 CD47 水平呈正相关(r=0。539,P<0。05)。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内毒素和CD47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IFN-γ水平、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增高是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IFN-γ、CD47、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5、0。808、0。888、0。846、0。854、0。984,联合检测的AUC优于单独检测(P<0。001)。结论 脓毒症患者血清IFN-γ、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水平降低,CD47水平升高,其水平变化对预测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脓毒症干扰素-γCD47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预后

    电刺激迷走神经对脓毒症小鼠肠道通透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钟强张颖周锋
    11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电刺激迷走神经对脓毒症小鼠肠道通透性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5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脓毒症组[脂多糖(LPS)组]、迷走神经切断组(VGX组)、电刺激迷走神经组(STM组)、α-银环蛇毒素(α-BGT)组,每组10只。LPS组、VGX组、STM组、α-BGT组均腹腔注射10 mg/kg LPS制备脓毒症模型,CON组则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CON组、LPS组仅暴露双侧颈迷走神经,VGX组、STM组、α-BGT组均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STM组电刺激左颈迷走神经,α-BGT组皮下注射α-BGT后再电刺激左颈迷走神经。处死各组小鼠后取回肠组织,光镜下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评估肠道组织通透性,并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2)、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和核因子-κB(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LPS组小鼠回肠组织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严重,微绒毛坏死、脱落,大量炎性细胞浸润,VGX组回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程度较LPS组加重,STM组回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程度较LPS组、VGX组减轻,α-BGT组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最严重。与CON组比较,LPS组、VGX组小鼠肠上皮组织通透性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组、VGX组比较,STM组小鼠肠上皮组织通透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TM组比较,α-BGT组小鼠肠上皮组织通透性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S组、VGX组小鼠肠上皮组织中ZO-1、claudin-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CON组,STM组小鼠肠上皮组织中ZO-1、claudin-2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LPS组、VGX组,α-BGT组小鼠肠上皮组织中ZO-1、claudin-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STM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LPS组、VGX组小鼠肠上皮组织中MLCK、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CON组,STM组小鼠肠上皮组织中MLCK、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LPS组、VGX组,α-BGT组小鼠肠上皮组织中MLCK、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STM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电刺激迷走神经有助于保护脓毒症小鼠的肠道屏障功能,其潜在机制或与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进而抑制炎症反应相关。

    电刺激迷走神经脂多糖ZO-1蛋白claudin-2蛋白α-银环蛇毒素胆碱能抗炎通路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

    李梦瑶卢光玉施楠曾庆平...
    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在数据库中检索住院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相关文献并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Scopus、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中的住院患者MRSA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相关文献,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24年1月1日。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查和资料提取,并应用预测模型偏倚风险评估工具(PROBAST)评估文献中预测模型的偏倚风险和适用性,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12篇文献(共15个预测模型),各文献的研究总样本量、MRSA感染事件数、建模样本量、验模样本量差异较大。预测模型中常见的预测因子为入住重症监护室、使用抗生素、护理机构居住史、年龄、慢性肾病和既往住院史。9篇文献进行内部验证,3篇文献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9篇文献报告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仅3篇文献基于Hosmer-Lemeshow检验报告了模型的校准度。PROBAST分析结果显示,10篇文献的模型被评估为高偏倚风险,主要来源于统计分析方面。结论 现有文献中的大多数MRSA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对MRSA感染的预测效能较好,但总体偏倚风险较高,且仅有少数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研究者未来应遵循PROBAST标准构建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以开发适用于临床实践的模型。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预测模型系统评价风险评估机器学习

    血培养常见病原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的相关性分析

    姜爱雯蒲洁琨刘金禄庞茜茜...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9-2021年住院患者血培养常见病原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用药频度(DDDs)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2021年住院患者血培养阳性样本中分离的菌株,另收集同期血培养阳性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数据,采用WHONET5。6软件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讨病原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DDDs的相关性。结果 2019-2021年血培养阳性者共计916人次,DDDs排序前列的抗菌药物中,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他啶的DDDs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相较2019年的上升幅度分别为38。8%、228。3%、87。1%)。2019-2021年血培养阳性样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739株,数量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37。2%、16。1%、8。1%、7。4%、6。5%。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与其DDDs均呈正相关(r=0。961、0。907、0。988、0。997,P<0。05);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与其DDDs均呈正相关(r=0。766、0。772、0。838、0。667、0。734、0。821、0。904、0。980、0。997,P<0。05);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与其DDDs呈正相关(r=0。878,P<0。05);鲍曼不动杆菌对莫西沙星的耐药率与其DDDs呈正相关(r=0。856,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大部分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与抗菌药物DDDs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9-2021年住院患者的血流感染病原菌复杂多样(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病原菌耐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大多数病原菌的耐药率与抗菌药物DDDs存在相关性。

    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病原菌耐药相关性分析血流感染菌血症

    基于不同速率抗阻训练的多组分运动干预对老年衰弱患者躯体功能和抑郁状态的影响

    徐秀容郑秋岗陈军
    132-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不同速率抗阻训练的多组分运动干预(MET)对老年衰弱患者躯体功能和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老年病科住院的衰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进行常规老年衰弱患者的医疗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MET。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研究组分为高速阻组(n=20)和低速阻组(n=20),高速阻组按照强度设定的单次重复最大质量(1RM)的75%进行3组抗阻训练,低速阻组按照强度设定的1RM的45%、60%和75%进行3组抗阻训练。比较3组患者干预前后肩关节、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前屈、后伸活动的1RM变化;比较3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简易功能状态评估量表(SPPB)、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简易生活质量量表(SF-12)评分。结果 干预后,高速阻组各关节活动1RM高于低速阻组和对照组,低速阻组各关节活动1RM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高速阻组SPPB评分高于低速阻组和对照组,低速阻组SPPB评分高于对照组,高速阻组HAMD评分低于低速阻组和对照组,低速阻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高速阻组躯体健康总评分(PCS)和心理健康总评分(MCS)评分高于低速阻组和对照组,低速阻组PCS、M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T可以改善老年衰弱患者的躯体功能和抑郁状态,适当提高抗阻训练速率有助于进一步提高MET的积极效果。

    衰弱多组分运动干预抗阻训练躯体功能抑郁状态康复

    消化内镜护士人体工效学负荷评价量表的研制与评价

    汪茂莎王倩李雯陈婷...
    138-14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编制消化内镜护士人体工效学负荷评价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 基于肌肉骨骼损伤发生发展概念模型,通过文献回顾、现场观察等方法构建量表的维度及初始条目池,并通过2轮专家函询形成初始量表。通过预调查对量表进行最终测试及调整。选取233名消化内镜护士进行调查,完成信效度检验。结果 消化内镜护士人体工效学负荷评价量表包括5个维度,共33个条目,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5。875%。总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8~1。00;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6,折半信度为0。846,4周重测信度为0。803。结论 消化内镜护士人体工效学负荷评价量表信效度较高,使用快捷准确、简单易行。

    消化内镜人体工效学负荷评价量表护士

    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心理状态及胃肠动力的影响

    范颖英孙娟靳玉红张彩凤...
    14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的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基于IMB模型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胃肠动力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胃肠激素一氧化氮(NO)、血清胃动素(MTL)和血清胃泌素(GAS)水平均有所改善,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IMB模型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能有效增强患者胃肠动力及活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功能性消化不良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心理状态胃肠动力护理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