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常有宏

月刊

1002-1302

nykx@jaas.ac.cn

025-84390282

210014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

江苏农业科学/Journal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农业领域(江苏省及周边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国内其他省份)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具创新点的实用技术与基础成果应用技术,为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和瞻前指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秸秆还田量对半干旱区褐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刘晖吴红艳冯建王智学...
    219-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秸秆还田量对辽西褐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各组分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辽宁西部半干旱地区褐土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于不同剖面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于2020年3月中旬进行秸秆还田,共设置4个秸秆施用量(0、5 000、10 000、20 000 kg/hm2),于2022年秋收后采集土壤样品,对褐土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组分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水稳性团聚体占比主要集中于<0.250 mm粒径.与CK相比较,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0.25 mm)与水稳性团聚体MWD(平均重量直径),且随着还田量的增加而提高.秸秆还田使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10 cm剖面,与CK相比较,3个秸秆处理显著提高了>0.2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30 cm剖面,仅>0.250~2.000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提升显著.与CK相比较,秸秆处理显著提高了 10 cm剖面与30 cm剖面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其中以S2处理增幅最高.可见,秸秆还田能有效提升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利于增加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对于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土壤有机碳团聚体秸秆还田颗粒有机碳稳定性有机碳组分

    不同有机肥配施土壤调理剂对黄瓜连作土壤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杨囡君秦涛决超
    225-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设施农业黄瓜连作障碍问题,2020-2023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单施化肥(CK)、化肥减量20%+生物有机肥(SB)、化肥减量20%+微生物菌肥、化肥减量40%+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化肥减量40%+微生物菌肥+土壤调理剂(SMC)5个处理,研究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和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物理结构以及酶活性的改良效果,结合典型相关分析以及冗余分析结果,探讨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碳氮及物理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肥或增施土壤调理剂均能够提高土壤碳氮、速效养分含量、pH值、酶活性以及土壤总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而与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肥不施土壤调理剂处理相比,增施土壤调理剂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以及微生物量碳含量,明显提高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总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变化与土壤碳氮变化之间密切相关,但不同酶活性变化与碳氮指标间的关系有强有弱.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以及蔗糖酶与土壤空隙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且空间分散处理点说明土壤酶活性对不同施肥措施条件产生不同的响应.由此可知,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和土壤调理剂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以及酶活性,改善土壤结构.

    黄瓜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土壤碳氮养分酶活性

    化肥减量配施腐殖酸对土壤特性、玉米植株养分含量及其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胡慧影郭伟韦娜邢力文...
    232-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化肥减量配施腐殖酸肥是缓解土壤肥力下降、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土壤质量及改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调节土壤酶活性、活化土壤养分、促进玉米养分吸收,研究未施化肥(CK)、1/2全量化肥(1/2CF)、3/4全量化肥(3/4CF)和全量化肥(CF)分别配施0 mg/kg腐殖酸(HA0)、250 mg/kg腐殖酸(HA250)、500 mg/kg腐殖酸(HA500)对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玉米植株矿质营养含量的影响,为化肥减量施用应用于玉米实际生产中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化肥减量配施腐殖酸对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及玉米植株矿质营养含量均有明显的影响.在玉米抽雄期、成熟期,3/4CF+HA250处理的土壤酶活性较CF+HA0处理明显增强.而在玉米拔节期和抽雄期,3/4CF+HA250处理植株干质量较CF+HA0用量分别显著提高110.7%和154.6%,抽雄期3/4CF+HA250处理的玉米植株全氮含量较CF+HA0处理提高36.6%.1/2CF+HA250和3/4CF+HA250处理的玉米植株全磷含量较CF+HA0处理增加38.0%和74.8%.与CF+HA0处理相比,化肥减量配施不同用量腐殖酸降低了拔节期、抽雄期植株全钾含量.化肥减量配施腐殖酸能显著增强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同时增加玉米植株的干质量.综上,3/4CF+HA250处理对于提高玉米植株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特性、提升玉米干物质量较为适宜.

    玉米化肥腐殖酸土壤特性植株养分干质量

    施用不同类型生物质炭对红黄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顾钊陈小磊江建峰杨海峻...
    240-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18-2020年开展定位试验,在同一温度(350 ℃)下热裂解的玉米秸秆炭、水稻秸秆炭、猪粪炭分别以0、0.75%、2.25%的添加量施入种植油菜—玉米的新垦红黄壤农田中,研究不同类型的生物质炭及其不同施用量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碳氮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生物质炭及其不同施用量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均未产生显著的影响.与对照(CK)相比,各施炭处理中猪粪炭2.25%施用量处理(PMB2)对各粒径团聚体中全氮含量的提升最为显著,在>0.250、0.250~0.053、<0.053 mm粒径团聚体中分别显著提高106.49%、32.82%、78.57%(P<0.05).施用生物质炭显著提升了红黄壤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0.250 mm粒径团聚体中2.25%施用量的玉米秸秆炭(CSB2)、猪粪炭(PMB2)提升效果最好,分别提高308.40%、328.46%.在>0.250 mm与0.250~0.053 mm粒径团聚体重组组分中,猪粪炭2.25%施用量处理(PMB2)对于全氮含量提升效果最显著,其他施炭处理相比对照(CK)均显著提升了全氮含量但是不显著.猪粪炭2.25%施用量处理(PMB2)对于>0.250、0.250~0.053 mm粒径团聚体重组组分有机碳含量提升最明显,<0.053 mm粒径团聚体中玉米秸秆炭2.25%施用量处理(CSB2)提升最高,猪粪炭2.25%施用量处理(PMB2)次之.团聚体与重组碳氮比在>0.250、<0.053 mm 2个粒径团聚体中均是玉米秸秆炭2.25%施用量处理(CSB2)下最高,且>0.250、0.250~0.053 mm粒径中重组碳氮比显著高于原土.原土和重组中碳氮比与贡献率之间仅在>0.250 mm粒径团聚体中存在显著弱相关,在其他粒径团聚体中均不相关.说明新垦红黄壤农田中施用生物质炭2年后,土壤中碳氮等理化性质受到了生物质炭引发的激发效应,但是未影响土壤团聚体分布.

    生物质炭粒径团聚体碳氮比重组有机碳全氮红黄壤

    江苏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乡村下沉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陶春柳
    248-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乡村下沉是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为促进江苏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向乡村下沉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江苏农村经济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以江苏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网络下沉的必要性为切入点,提出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网络下沉基于政策钩沉、中间层组织理论和时代诉求,分析江苏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网络下沉乡村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冷链物流服务网络下沉乡村的痛点是物流断链,短板是信息孤立,障碍是标准不一.研究结论表明,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设施设备,搭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标准化,才能推动江苏农产品冷链物流往高质量方向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网络中间层组织信息服务平台物流标准化

    国外经验对江苏省现代农业科技园转型升级的启示——以美国科技农业园区为例

    袁波张文文
    25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新时期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重要内容,江苏省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常态化管理服务和持续投入机制未建立、技术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能力较弱、主导产业不够突出且竞争力不强、人才的集聚和培养远不能满足需求等问题.通过对美国农业科技园建设运行情况、持续发展情况、产学研金用紧密结合情况等主要经验的总结分析,结合江苏省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基础、发展现状及成效、建设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江苏省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的如下建议:加大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多元化建设主体;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视科技人才培养,激发创新活力;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力度;培育特色产业,增强农业科技园区核心竞争力.

    农业科技园国外经验江苏省启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