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常有宏

月刊

1002-1302

nykx@jaas.ac.cn

025-84390282

210014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

江苏农业科学/Journal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农业领域(江苏省及周边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国内其他省份)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具创新点的实用技术与基础成果应用技术,为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和瞻前指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稻phyC突变体叶绿素合成及光合荧光特性的研究

    刘晓婉张雨萱高志萍陈国祥...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敏色素是植物的重要感光器之一,在光形态建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参与调控叶绿素的合成.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了南粳46中的PHYC,发现突变体抽穗期提前,而且相较于南粳46,其千粒重增加,但对其光合特性没有过多阐述.本研究以南粳46phyC突变体(phyC)与南粳46野生型(WT)为材料,利用光合仪、荧光仪分别测定2种水稻材料的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含量,并进一步分析2种水稻材料中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以期对突变体的光合生理性能进行初步探究.结果表明,和WT相比,突变体phyC的叶绿素含量在孕穗期、齐穗期明显增加,但在灌浆期却显著下降;突变体phyC叶片叶绿素合成代谢中间产物5-氨基乙酰丙酸(ALA)、胆色素原(PBG)、尿卟啉原Ⅲ(Urogen Ⅲ)、原卟啉Ⅸ(Proto Ⅸ)、镁原卟啉Ⅸ(Mg-Proto Ⅸ)、原脱植基叶绿素(Pchlide)的含量均显著高于WT;在光合参数方面,phyC的净光合速率在孕穗期、齐穗期高于WT,在灌浆期低于WT;phyC的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耗散的光能(DIo/RC)、捕获的光能(TRo/RC)、PS Ⅰ端还原电子的效率(REo/RC)、综合性能指数(以吸收为基础)(PIabs)在孕穗期、齐穗期均高于WT,而在灌浆期均低于WT;此外,phyC的叶绿素合成与降解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在3个生育期都有所上调.这表明敲除PHYC可以使得叶绿素合成及降解基因的表达量提高,从而使得在孕穗期和齐穗期叶绿素含量提高,荧光参数提高,最终导致光合速率提高.在灌浆期,phyC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可能是在原脱植基叶绿素到叶绿素a的合成过程中受到阻抑,该过程需要光的参与,可能是由于PHYC的敲除使得在这个时期phyC对光照的吸收与利用能力有所下降.

    水稻phyC突变体叶绿素合成叶绿素荧光光合速率

    减肥增密对三熟制直播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韩德鹏王馨悦郑伟肖小军...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三熟制油菜生产提质增效,探究缓释型配方肥减施配合密植对三熟制直播油菜生长发育、产量构成的影响,以甘蓝型冬油菜中油607为材料,采用缓释型配方肥施用量(F)和密度(D)两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缓释型配方肥施用量,设置F1当地农民习惯施用量(750 kg/hm2)和F2农民习惯施用量减少20%(600 kg/hm2)2个水平,副区为密度处理,设置D1农民习惯种植密度(30万株/hm2)、D2增密50%(45万株/hm2)和D3增密100%(60万株/hm2)3个水平,调查油菜农艺性状、养分吸收和抗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与F1D1相比,减肥增密处理F2D3因个体生长不足导致油菜苗期根颈粗、SPAD值、绿叶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成熟期株高、分枝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下降,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菌核病发病率和倒伏指数,但充分发挥了群体优势,从而获得高产,其产量为2 064.7 kg/hm2,比F1D1处理高9.3%,N、P、K肥料偏生产力分别比F1D1处理高36.5%、36.6%、36.5%.因此,缓释型配方肥施用量600 kg/hm2配合种植密度60万株/hm2可协同提高本试验区域内三熟制直播油菜产量与肥料偏生产力,同时兼顾了化肥减施和产量效益,可为油菜绿色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三熟制油菜化肥减施增密产量

    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罗龙欣段照祝海竣梁玲玉...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杂交中熟晚稻隆香优130为材料,在田间试验条件下,探讨不同有机肥替代比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有机肥替代比为40%时,水稻的理论产量、实际产量较高;(2)有机肥替代比为40%时,水稻的千粒重、总粒数、结实率、有效穗数较高;(3)有机肥替代比为0时,灌浆期与成熟期的茎干物质量、孕穗期与灌浆期的叶干物质量、灌浆期与成熟期的穗干物质量、孕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整株干物质量较高;有机肥替代比为20%时,分蘖期与齐穗期的茎干物质量、齐穗期的叶干物质量、齐穗期的穗干物质量、分蘖期与齐穗期的整株干物质量较高;有机肥替代比为60%时,孕穗期的茎干物质量、分蘖期与成熟期的叶干物质量较高;(4)有机肥替代比为60%时,孕穗期的叶绿素相对含量较高;(5)有机肥替代比为40%时,氮肥贡献率较高;(6)有机肥替代比为40%时,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较高.

    水稻有机肥替代氮肥贡献率干物质量水稻产量形成

    不饱和灌区胡麻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鉴定与筛选

    李雨阳杜世坤赵宝勰杨继忠...
    101-110,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引进胡麻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和抗旱性能,以期为不饱和灌区胡麻优质品种选育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在甘肃省中部不饱和灌区以不同生态区引进的209份胡麻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15个数量性状和3个质量性状对种质资源进行描述性统计、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和抗旱性能鉴定.结果表明,209份胡麻资源15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在4.57%~57.42%,均值为25.01%,18个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在1.632 5~2.096 9,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各性状相关性分析得出,生育期性状中营养生长天数与高度、主茎分枝数等呈显著正相关,生殖生长天数与蒴果直径、千粒重、果重等呈显著正相关,高度、主茎分枝数等因子与蒴果直径、千粒重、果重等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中,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8.73%,分别代表了单株产量、果型、株型、株色、生殖生长周期和营养生长周期等因子特性,前2个主成分占43.46%,从中筛选出的10份品种可以作为特异性种质利用.根据表型和亲缘关系,将209份胡麻种质资源分为5个类群,类群Ⅰ为早熟群体,类群Ⅱ为宜机收、小粒耐密型群体,类群Ⅲ为大粒型群体,类群Ⅳ、Ⅴ属高产种质资源,对各类群代表性品种产量进行鉴定发现,类群Ⅱ、Ⅲ的代表性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旱性能.研究筛选出的特异性种质资源,后期可以善加利用.

    不饱和灌区胡麻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多元分析抗旱性能

    聚合抗稻瘟病基因Pia和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广亲和恢复系选育

    张世玺姚坚杨海龙王蕾...
    11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水稻恢复系材料,选择携带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抗病品系RF76及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a的甬优1540(F1)为供体材料,与多个优良杂交水稻恢复系进行多代杂交和回交,在分离群体中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表型鉴定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获得70份农艺性状稳定且导入Pia、Xa23、Pia+Xa23目标基因的水稻恢复系.采用白叶枯病鉴别菌系P6对230份重点株系及其杂交组合进行抗性鉴定,所有材料在孕穗期都表现为抗白叶枯病.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含Pia基因的恢复系及其配组的杂交稻组合稻瘟病抗性优于亲本材料RF76,均表现为中抗及以上.以此恢复系配置的杂交组合"华浙优2473"参加浙江省单季籼稻杂交稻区试及生产试验,农艺性状表现良好,2年抗性鉴定结果显示,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均达到中抗以上.试验结果表明,Pia和Xa23的导入,结合连续抗病试验的筛选,获得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恢复系材料,将其用于配组杂交稻组合,在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水稻分子标记白叶枯病稻瘟病Pia基因Xa23基因

    冠菌素提高番茄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抗性的分析

    孔令娟黄钰淇孙胜王鹏...
    116-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在生产上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而目前针对该病害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冠菌素可在植物抗逆反应中发挥一定作用,然而冠菌素提高番茄对TYLCV抗性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为探究冠菌素提高番茄抗番茄黄化曲叶病的机制,以番茄感病品种浦粉一号为试验材料,在盆栽试验中,通过qPCR的方法来检测叶片中TYLCV病毒含量,分别采用氮蓝四唑还原法、愈创木酚比色法和紫外吸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抗性相关基因表达量.在田间试验中,利用卷尺、游标卡尺等测定番茄植株叶片数、茎粗、开展度,并统计病情指数和植株发病率.结果表明,冠菌素处理显著降低TYLCV含量约83.5%(P<0.000 1),显著增加了 POD、SOD的活性(P<0.0001、P<0.05),上调编码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Cab-1A和Cab-1D,诱导番茄抗病信号通路上FLS2和PR-1a1上调表达.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冠菌素处理降低了植株平均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并显著增加了番茄植株的开展度(P<0.000 1).综上所述,冠菌素可以降低番茄植株叶片中TYLCV含量,影响番茄抗氧化酶活性并增加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研究结果可为冠菌素在番茄抗TYLCV过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冠菌素番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基因表达抗性反应

    油茶皂苷和噻菌灵混配抑制稻黑孢菌的效果

    袁志辉方仪何敏慧王鑫...
    12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稻黑孢菌可侵染玉米、水稻、小麦、高粱、棉花、生姜、菩提榕树等多种植物.目前,有关稻黑孢菌危害及防治的报道较少,且用常规药剂防治该菌的效果不理想.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十字交叉法以及Wadley法,在分别测定油茶皂苷和噻菌灵对稻黑孢菌的生物活性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2种药剂混配后的抗菌活性,为筛选防治稻黑孢菌的高效环保新药剂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当油茶皂苷的浓度为10.50 μg/L,噻菌灵浓度为1.30μg/L时,抑菌率均达到80%以上,噻菌灵对稻黑孢菌的抑菌效果更明显.毒力回归方程测定结果显示,油茶皂苷的EC50为 6.30 μg/L,噻菌灵的EC50为0.87 μg/L,2种药剂对稻黑孢菌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采用Wadley法筛选药剂混配增效配方,得到油茶皂苷和噻菌灵(3∶7)的毒力比(TR)为2.84和共毒系数(CTC)为140,表明两者混配后有协同增效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防治稻黑孢菌提供新的药剂配方.

    稻黑孢菌油茶皂苷噻菌灵混配

    1株拮抗禾谷镰刀菌生防菌株的筛选鉴定

    赵美荣李永春张志超
    128-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预防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作物病害,提供生物防治新资源,筛选并鉴定可以有效抑制禾谷镰刀菌的生防菌.采用稀释平板法从小麦生境中分离菌株,以禾谷镰刀菌为指示菌,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生防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菌株生理生化检测以及16S rDNA、gyrB基因序列分析对生防菌株进行鉴定,并检验其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测定其抑菌范围.筛选出1株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明显抑菌作用的菌株B2-211022-01,抑菌率为57.95%,其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与芽孢杆菌相一致,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该菌株的16S rDNA、gyrB基因序列与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9%、100.0%,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显示,菌株B2-211022-01与贝莱斯芽孢杆菌属于一个分支,鉴定该菌株为贝莱斯芽孢杆菌,该菌株除了能抑制禾谷镰刀菌外,还对冬瓜枯萎病病菌、芍药灰霉病病菌、番茄灰霉病病菌、牡丹炭疽病病菌、黄瓜枯萎病病菌等5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范围较广,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一定的病害防治潜力.

    禾谷镰刀菌生物防治贝莱斯芽孢杆菌抑菌作用生防菌株

    有机物料与柠檬酸配施对土壤特性及草莓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李文慧冯云星虎志瑞尹翠...
    13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有机物料配施柠檬酸对土壤理化性质和草莓质量的影响,为提高草莓质量及优化设施农田施肥措施提供科学指导.以草莓红颜为试验材料,采用4种有机物料处理[对照(CK)、生物炭(SB)、蚯蚓原位处理(SW)和蚯蚓-生物炭原位处理(BW)]和2种柠檬酸浓度处理[0 mmol/L(L0)和5 mmol/L(L1)],共8个处理,分析各处理对设施草莓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植株养分、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均极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并极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同时也能促进植株生长与叶片的光合作用,增加草莓果实中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经过隶属函数分析,得出各个处理的排序为L1BW处理>L1SW处理>L0BW处理>L0SW处理>L0SB处理>L1SB处理>L1CK处理>L0CK处理,其中L1BW处理的得分最高.因此可见,施用柠檬酸、生物炭和蚯蚓原位处理均可对草莓生长、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等产生良好效果,其中以柠檬酸+蚯蚓-生物炭原位处理的综合效果最佳.

    草莓柠檬酸蚯蚓原位处理生物炭土壤特性品质产量

    冬瓜种子粗提物对白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内源抑制物分析

    叶新如张前荣陈敏氡王彬...
    14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内源抑制物对冬瓜种子萌发的影响,为揭示冬瓜种子的休眠原因及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以冬瓜种子为材料,采用系统溶剂分离法对冬瓜种子种皮和种胚的甲醇粗提液进行分离得到不同有机相(石油醚相、乙醚相、乙酸乙酯相、甲醇相)和水相,测定各分离相的浸提液对白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合气质联用(GC-MS)技术和模拟研究法,分析冬瓜种子内源抑制物种类、含量及有机化合物的抑制活性.采用55~75 ℃热水浸泡30 min或250~1 000 mg/L GA3浸泡20~120 min,能有效解除冬瓜种子休眠.冬瓜种子的种皮和种胚分离得到的各分离相对白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乙酸乙酯相、甲醇相和乙醚相抑制作用最强.采用GC-MS技术检测到冬瓜种皮、种胚分别存在34、39种有机化合物,主要为有机酸类、醇类等物质,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机化合物包括2-羟基吡啶、棕榈酸、十八烷酸、2-羟基丙酸等物质,研究结果可为冬瓜种子的休眠解除和休眠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冬瓜休眠特性内源抑制物G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