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常有宏

月刊

1002-1302

nykx@jaas.ac.cn

025-84390282

210014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

江苏农业科学/Journal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农业领域(江苏省及周边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国内其他省份)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具创新点的实用技术与基础成果应用技术,为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和瞻前指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硫酸亚铁和生物炭对牛粪秸秆好氧堆肥的保氮及还田效果

    马晶晶陈粮向莎肖云花...
    232-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硫酸亚铁和生物炭对牛粪秸秆好氧堆肥的保氮及还田效果,进行堆肥桶室外模拟试验和莴苣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与堆肥初始点相比,堆肥结束时无添加剂的对照组(CK)总氮含量降低,而添加湿基5%生物炭+湿基2.5%硫酸亚铁处理组(FB)以及添加湿基5%生物炭+湿基5%硫酸亚铁处理组(FC)堆肥总氮含量分别提升41.19%、22.16%.堆肥还田种植莴笋后,与CK相比,施用FB和FC堆肥处理的莴苣鲜重及品质也有显著提升,其中地上部鲜重分别提高171.51%、153.37%,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 53.41%、43.63%.同时,FB和FC堆肥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均有改善效果.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莴苣鲜重与土壤总氮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含量及硫酸亚铁、生物炭添加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莴苣品质仅与土壤有机质及有机肥堆肥过程生物炭的添加量有关.综上所述,添加硫酸亚铁和生物炭对牛粪秸秆好氧堆肥具有一定的保氮效果,堆肥还田能够提高莴苣的产量及品质并改善土壤理化.

    牛粪硫酸亚铁生物炭好氧堆肥莴苣

    接种根瘤菌对橡胶树‖葛藤模式下土壤氮含量及氮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王桂花吴敏王大鹏林清火...
    239-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接种根瘤菌条件下减施氮肥对橡胶树‖葛藤间作模式下土壤无机氮含量和氮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橡胶园氮肥减量施用提供技术支撑.在幼龄橡胶园中,以正常施氮水平下不间作葛藤和间作葛藤不接种根瘤菌分别作为对照CK1、CK2;以间作接种根瘤菌条件下,施100%、75%、50%氮肥水平分别为试验处理T100、T75、T50.均匀取0~40 cm 土壤样品,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胶园土壤不同土层(0~10、10~20、20~30、30~40、0~40 cm)硝态氮、铵态氮含量,以及脲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羟胺还原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1和CK2相比,T100、T75、T50处理在0~10、10~20 cm 土层的铵态氮含量提高11%以上,硝态氮含量提高23%以上,其中T50处理提高幅度最大;T50处理在0~10、10~20 cm 土层中氮转化相关的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均最高,羟胺还原酶活性最低;与CK1和CK2相比,T50处理下的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9%以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土壤氮含量与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羟胺还原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与脲酶活性相关不显著.隶属函数综合分析结果表明,T50处理的平均隶属函数值最大,对土壤氮含量和氮转化相关酶活性促进效果最佳.综上,在橡胶树‖葛藤间作模式下采用接种根瘤菌和减施50%氮肥的措施处理能显著提高表层土壤氮素供应和周转能力.

    橡胶间作葛藤土壤氮素土壤酶活性

    轮耕方式与生物炭还田对土壤碳氮组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杨铭王红军贾利元
    246-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不同轮耕方式与生物炭还田对土壤碳氮组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旨为豫东地区小麦—花生轮作区作物秸秆高效利用以及耕作方式合理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以小麦—花生轮作田为研究对象,设置单一旋耕/秸秆还田(CK)、单一旋耕/生物炭还田(RRB)、轮耕(旋耕-翻耕)/生物炭还田(RTB)、轮耕(旋耕-免耕)/生物炭还田(RNB)、轮耕(免耕-翻耕)/生物炭还田(NTB)5个处理,采集0~20、20~40 cm 土层土样,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以及碳氮组分含量,并在小麦成熟期进行产量测定.结果表明,与单一旋耕秸秆还田处理(CK)相比,生物炭还田(RRB)可提高土壤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TN、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和微生物熵(SMQ)以及SOC/TN、MBC/MBN.与RRB处理相比,轮耕均可提升0~20、20~40 cm 土层土壤碳氮组分含量、微生物熵以及小麦产量.其中,0~20 cm 土层中,NTB处理SOC、ROC、TN、MBN含量分别显著提高6.93%、9.84%、7.55%、9.40%,RNB 处理 DOC、MBC 含量以及 SMQ、MBC/MBN 分别显著提高 20.97%、17.24%、11.34%、9.88%.20~40 cm 土层中,NTB 处理 SOC、ROC、MBC、TN、MBN 含量及 SMQ 分别显 著提高 8.29%、14.81%、18.43%、6.58%、11.93%、9.20%,RNB 处理 DOC 含量及 MBC/MBN 分别显著提高 19.76%、5.87%.小麦产量表现为NTB>RNB>RTB>RRB>CK.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小麦产量与土壤碳氮组分含量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轮耕与生物炭还田能够明显提升土壤有机碳、全氮及组分含量,提高小麦产量.在此试验条件下,免耕-翻耕/生物炭还田处理效果最好.

    轮耕生物炭有机碳全氮小麦产量

    不同连作年限下粪肥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李振永李磊闫超司海丽...
    253-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设施大棚长期连作对腐熟粪肥还田后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选取连作0、3、5、8、12年设施韭菜大棚,设置不同粪肥还田量处理,分别为未还田(M0)、低量还田(M7.5)、中量还田(M22.5)、高量还田(M45).结果表明,连作超过3年会降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粪肥还田有助于提高不同连作年限下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其中M45处理相比M0处理可增加9.85%土壤有机质含量;M45处理相比M0处理可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MBC、MBN、MBP)含量,且连作5年条件下的微生物量碳、磷含量最高,而连作3年微生物量氮含量最高;基于高通量测序发现,连作年限越久,香农多样性指数越低,造成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降低;粪肥还田处理可提高香农多样性指数及优势菌群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其中M45处理最为显著;相关性分析得出粪肥还田后土壤MBC、MBN、有机质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最大.对于连作作物应注重有机物质投入,有助于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增加群落多样性.此外,高量粪肥还田后,土壤全盐、重金属Cu、Zn含量有轻微增加的趋势,在以后研究工作中可予以关注或做出预警分析.

    粪肥还田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连作

    连续多年减氮配施生物炭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及花生产量的影响

    赵耀东潘一展
    260-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比例氮肥与生物炭配施对土壤结构及微生态环境的影响,2020-2023年间通过大田试验,利用磷脂脂肪酸等方法,设置常规施肥(CK)、减氮15%+低量生物炭(RN15 B)、减氮30%+中量生物炭(RN30B)、减氮45%+高量生物炭(RN45B)、减氮60%+超高量生物炭(RN60B)5个处理,采集0~20 cm 土样,分析测定土壤结构、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花生产量.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施肥年限下减氮配施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孔隙度、酶活性,改变微生物菌群结构.2023年时,RN60B处理土壤容重最低,孔隙度最高,容重较CK显著降低8.61%(P<0.05),孔隙度显著提高6.30%;RN30B处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最高,较CK分别显著提高7.14%、8.84%,RN45B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的活性均最高,较CK分别显著提高22.41%、18.61%;RN30B、RN45B、RN60B处理细菌和放线菌的生物量较RN15B处理分别显著提高6.19%、10.80%、9.34%和5.85%、10.58%、6.41%;花生产量表现为RN45B>RN30B>RN15B>CK>RN60B.相关分析表明,花生产量与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细菌、放线菌、总菌落的生物量与土壤孔隙度、碱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土壤孔隙度(65.6%)和碱性磷酸酶活性(60.3%)为主要驱动因子.由此可知,减氮配施生物炭能够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和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酶活性以及花生产量.总体来说,RN45 B处理表现最佳.

    生物炭土壤微生物酶活性花生产量

    威宁短柱油茶根围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调查

    刘燕曾维军杨秀忠
    268-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高寒山区野生油茶(威宁短柱油茶)根围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MF)的结构与组成,解析土壤因子对AMF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的影响,为高寒山区抗逆性AMF资源的发掘及物种多样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贵州省高寒山区分布的威宁短柱油茶7个样地根围土壤为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结合形态学鉴定的方法,研究威宁短柱油茶AMF的侵染情况、群落结构、遗传多样性、AMF种类,并进行土壤因子与AMF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威宁短柱油茶AMF侵染率在不同样地中存在差异.7个样地的AMF菌丝侵染率、丛枝侵染率、泡囊浸染率、总侵染率、侵染强度的平均值分别为59.52%、13.49%、51.59%、65.87%、61.11%.通过高通量测序,7个样地共鉴定到5属46种AMF,其中球囊霉属(Glomus)的相对丰度最高,为优势类群;VTX00223为优势虚拟种.7个样地的AMF群落组成和相对丰度差异较大,但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RDA分析表明,全磷、速效钾、碱解氮含量对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的基因丰度有正向影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的基因丰度与全磷含量相关,而全钾含量影响球囊霉属的基因丰度.此外,通过形态学,鉴定到4属13种AMF;其中球囊霉属6种,无梗囊霉属5种,盾巨孢囊霉属、原囊霉属各1种;G.sp1出现频率最高,为7个样地共有.贵州高寒山区野生油茶根围土壤中的AMF资源丰富,土壤因子是影响AMF侵染的一个重要因素,AMF种类对土壤因子有一定选择性.

    威宁短柱油茶丛枝菌根真菌高通量测序土壤因子多样性形态学鉴定

    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类型、时空分布及影响因子

    孙雪瑶易能陈广宇陆川...
    277-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类型、时空分布以及影响因素,对于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乡村旅游供给、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2019-2022年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对重点村进行类型划分,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各影响因子对全省以及各类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影响力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分为景区依托类、城郊休闲类、三产融合类、生态宜居类和文化民俗类5个类型,各类型的空间分布差异较明显;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省域空间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苏南集中分布程度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整体空间分布格局由"一强多点"的组团式逐步演化成苏北"Z"字形低密度分布、中南部环状聚集.影响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为产业发展和经济水平,核心影响因子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景区依托类、城郊休闲类、三产融合类、生态宜居类、文化民俗类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核心影响因子分别是至长江距离、到地级市中心距离、农业就业人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公路客运量.

    乡村旅游重点村类型结构时空分布影响因子江苏省

    激活人才双向流动赋能乡村振兴:农业院校财审人才培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易智敏
    291-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双向流动是激活乡村振兴"春水"之源的坚强内生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势必带来大量涉农财政资金和社会投资资金的流入,对财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何引导优秀财审人才"向农而行",按农资金财审管理所需为乡村振兴育人输血是广大农业院校在财审人才培育、教学改革工作中亟须思考的问题.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财审人才回流农村的现状以及服务新农村财审人才的特质要求,在此基础上剖析农业院校在对农村农业财审人才培育与教学改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重新定义农业院校财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基于乡村振兴开展财审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如何优化教学改革保障策略等方面探索赋能乡村振兴的农业院校财审人才培育教学改革实现路径,强调思政融入、政校行企多方联合建设、财审专业学生的信息化与大数据思维能力的重塑等改革模式.

    人才双向流动乡村振兴财审人才培育教学改革农业院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