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常有宏

月刊

1002-1302

nykx@jaas.ac.cn

025-84390282

210014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

江苏农业科学/Journal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农业领域(江苏省及周边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国内其他省份)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具创新点的实用技术与基础成果应用技术,为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和瞻前指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改性生物炭对镉砷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进展

    孙远陈敏周育智丁佳敏...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镉砷复合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镉砷具有相反的化学性质,运用生物炭修复镉砷复合污染土壤效果不佳,而改性生物炭在修复镉砷复合污染土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介绍了生物炭制备的方法与理化性质,总结了生物炭修复单一镉、砷污染的效果与机理,并阐述了生物炭处理复合污染的不足和难点。重点综述了改性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及理化性质,改性生物炭修复土壤镉砷复合污染的影响因素,以及改性生物炭处理镉砷复合污染的效果与机理。与原始生物炭相比,改性生物炭对镉砷具有更高的吸附性能,在复合污染土壤修复中表现出明显优势。但是,改性生物炭的回收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解吸再生和老化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改性生物炭仍具有广大的研究和发展前景。

    生物炭钝化剂镉砷复合污染原位修复影响因素修复机理

    作物耐低氮机制的研究进展

    符晶晶李佳佳徐翎清周国庆...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氮(N)是作物的主要营养来源,低氮会限制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而过多的氮肥施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作物产量,但也会造成氮肥利用效率低及资源浪费。开发具有较高的低氮(LN)耐受性或氮利用效率(NUE)的作物品种,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作物对氮的吸收、低氮对作物生长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作物对低氮环境的适应机制、耐低氮基因型筛选、氮高效基因的研究进展5个方面综述作物对低氮的应答机理。耐低氮基因型作物主要通过改变根部性状(如更多侧根、增大根表面积等),调控相关的代谢酶(如硝酸还原酶、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及褪黑素等表型和生理活动调节,以改变其代谢所需能量,从而适应低氮胁迫。此外,QTL定位、转录组学、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挖掘出一系列与氮高效利用相关的基因(如OsNIGT1、GLN1。3、NRT1。1、ZmNAC36、BnaA04g07450等),为进一步作物耐低氮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低氮胁迫适应机制基因型耐低氮基因氮利用效率

    间作对作物、土壤及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欧阳子龙贾湘璐石景忠韦妙琴...
    1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间作是一种生态农业,通过植物间优势互补来提高植物的养分积累以促进生长。筛选出优良的间作模式可实现增产增收。首先,间作通过地上部生态位提高植物对光资源的利用能力,并协同地下部生态位提高植物抗逆性和抗病性,直接促进产量增加。其次,间作能改良土壤结构,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较好的土壤条件又能正向促进植物生长、生理和养分吸收,体现出多样性净效益,使得间作系统整体产量提高。最后,间作亦会丰富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改良土壤,平衡有益和有害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有利。本文从植物生长生产、土壤理化结构和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综述了近10年来国内外间作研究概况,并对间作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研究的重点方向、深层次机理的探究、产业面临的瓶颈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这5个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揭示间作对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影响,为未来间作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和参考。

    间作植物土壤微生物土壤酶

    水稻冷害成灾机制与调控机理研究进展及展望

    李可蒋伟勤车阳杜小凤...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温冷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研究冷害的调控,对水稻优质高产育种和调优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述水稻冷害的基本特征、生理机制以及耐冷性基因取得的成果,从细胞结构、农艺和生理性状、分子机制等角度总结了低温胁迫对水稻伤害的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水稻冷害的调控机理并提出缓解冷害的调控措施,包括选育耐低温品种、喷施外源植物激素、选择适宜播期和合理施肥等,主要阐述了褪黑素、亚精胺、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对水稻冷害的调控作用,即通过促进内源激素合成、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及分子信号转导等途径在水稻耐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较早的播期可以有效避开灌浆结实期低温危害的风险,合理施肥能够提高籽粒产量,并对未来水稻低温冷害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包括加强水稻耐冷性评价体系标准的一致性,深入研究水稻耐冷的代谢调控网络,从形态建成、酶、激素、源库协调等相关机制出发多方面解析其生理机制,同时配套栽培调控措施,可为水稻耐冷品种选育和栽培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水稻冷害调控育种调优栽培研究进展

    高密度胁迫下玉米自交系耐密性鉴定指标筛选及综合评价

    王富贵于晓芳李懿璞苏治军...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玉米自交系的耐密性,筛选耐密性鉴定指标,选取20份玉米自交系材料,设置12万株/hm2和15万株/hm2 2个种植密度,调查玉米单株产量、生物量、形态及光合特性等指标,用指标归一化分析、模糊隶属函数法分析及聚类分析对自交系耐密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指标在玉米自交系间呈显著差异;以各指标相对值的变异系数≥15%作为筛选标准,选出相对单株产量、相对茎粗、相对干物质积累量、相对叶绿素相对含量、相对秃尖长和相对行粒数6个指标作为耐密性评价指标;利用指标归一化的变异系数作为权重,采用模糊隶属函数综合指数对玉米自交系进行耐密性评价,发现其综合指数差异较大;进一步利用综合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将20份自交系材料分为强耐密、中度耐密和弱耐密3个类型,且不同类型玉米自交系间6个主要指标差异显著。在相同处理条件下,通过测定相对单株产量、相对茎粗、相对干物质积累量、相对叶绿素相对含量、相对秃尖长和相对行粒数6个指标,可以对玉米自交系耐密性进行评价。

    高密度胁迫玉米自交系耐密性模糊隶属函数综合评价

    CIMMYT小麦种质资源在黄淮麦区引种的遗传多样性综合评价

    金艳马红珍宋全昊宋佳静...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新引进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小麦资源在黄淮麦区的遗传多样性及性状特点,挖掘利用价值,拓宽现有种质基础,以40份新引进的CIMMYT小麦资源为材料,对株高、穗下茎长、穗下节长、旗叶长与旗叶宽、穗长、穗粒数、分蘖数、生物量、产量、千粒质量等11个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以及籽粒水分含量、吸水率、蛋白含量、面筋含量、硬度、沉降值等6个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农艺和产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7。56%~32。55%,平均值为18。00%,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87~2。05,平均值为1。95;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94%~7。86%,平均值为4。56%,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87~2。03,平均值为1。96。所有17个性状可简化为5个主要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5。65%;聚类分析将材料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包含8份资源,占比20。00%;类群Ⅱ包含9份资源,占比22。50%;类群Ⅲ包含3份资源,占比7。50%;类群Ⅳ包含20份资源,占比50。00%;第Ⅱ类群材料的蛋白质含量与面筋含量最高,与其他类群相比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且硬度与沉降值最大;第Ⅲ类群材料的产量和生物量最大,株高最高,穗下节长、穗下茎长与穗长最大,穗粒数与分蘖最多。本研究明确了该批小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特点,以及其农艺、产量、品质性状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资源评价CIMMYT小麦引种遗传多样性农艺性状品质性状

    干旱胁迫对青稞幼苗小分子代谢成分的影响

    雷东花王楚轶王紫阳赵昊民...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短期干旱胁迫下不同耐旱性青稞幼苗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以青稞品种(滇青1号和滇青2号)为材料,用20%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采用气相质谱-色谱联用仪(GC-MS)对处理组(24 h)和对照组(0 h)的代谢组学进行分析,研究干旱胁迫下青稞的代谢物质变化。结果表明,2个处理组(D1-0与D1-24、D2-0与D2-24)分别有24、10个差异代谢物,其中差异代谢物木糖醇、D-葡萄糖、1-单棕榈素、甘油、乙酰基L-赖氨酸在2个处理组中共有。对2个处理组的差异代谢物进行分析,发现D1-0与D1-24在胁迫24 h的差异代谢物多于D2-0与D2-24,在D1-0与D1-24中,糖类及多元醇主要以上调为主,而有机酸和氨基酸主要以下调为主;在D2-0与D2-24中发现,糖类及多元醇以上调表达为主。还发现D-葡萄糖、木糖醇、甘油在2个处理组中都是上调表达,而乙酰基-L-赖氨酸、尸胺都是下调表达。KEGG通路分析发现,氨基酸途径在2个处理组中分别有5、1条通路,而碳水化合物途径分别有3、2条通路,其中D1-0与D1-24主要在氨基酸途径中富集,D2-0与D2-24在碳水化合物途径中富集。由此可知在应对短期干旱胁迫时,青稞幼苗主要通过积累木糖醇、D-葡萄糖、甘油、乙酰基-L-赖氨酸等差异代谢物抵御干旱,还发现通路分析中的氨基酸代谢通路和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与青稞抗旱性密切相关。

    青稞干旱胁迫代谢组差异代谢物GC-MS技术KEGG分析

    化肥减量配施缓释肥对单季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黄益孝周家昊陈照明王强...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秸秆还田条件下化肥减量配施缓释肥对单季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于2019年在浙江金华、平湖2个试验点开展单季稻种植化肥减量施肥研究,以确定适合长三角地区秸秆还田条件下单季稻种植的化肥减量施肥方式。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肥(N0处理)、常规施肥(N1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为4∶3∶3;纯氮施用量为225。0 kg/hm2)和4个化肥减量施肥处理[N2处理,常规施肥减氮,氮肥运筹同N1处理;SF1、SF2、SF3处理,缓释肥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分别为7∶3∶0、7∶0∶3、7∶0∶0;纯氮施用量为187。5 kg/hm2],磷钾肥施用量一致。采集成熟期水稻植株,测定计算单季稻产量、植株生物量、氮含量、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等指标,并对上述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产量效益分析。结果表明,(1)与N1处理相比,SF处理水稻籽粒产量实现了稳产甚至增产,但等氮条件下金华试验点只有SF2处理相比于常规施肥减氮处理的单季稻籽粒产量仅提高1。43%;而平湖试验点SF处理的籽粒产量提高幅度为0。46%~9。38%。(2)N1处理无论是在秸秆生物量方面还是植株总生物量方面均高于其他处理,其次是SF2处理;金华试验点SF3处理的籽粒氮含量较N1处理提高了 19。9%;金华、平湖SF3处理的秸秆氮含量分别较N1处理显著提高20。0%、13。7%。(3)金华、平湖试验点SF3处理的植株吸氮量分别较N1处理显著增加15。2%、28。5%。在金华试验点,SF处理表观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除SF3处理外)均显著高于N1处理;在平湖试验点,SF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也显著高于N1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只有SF2处理显著提高37。2%。(4)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单季稻产量、秸秆生物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相互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籽粒氮含量、秸秆氮含量、植株吸氮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素吸收效率相互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5)金华试验点净增收益大小为SF2处理>N1处理>N2处理>SF1处理=SF3处理;而平湖试验点净增收益大小为SF2处理>N1处理>SF3处理>SF1处理>N2处理。综上,采用缓释肥基施+穗肥追施尿素的2次施肥模式(SF2处理,氮肥减量16。7%)为宜,兼顾节氮省工省力等多重效益,具体施肥量应根据当地生产实际确定。

    秸秆还田化肥减量缓释肥产量氮素利用效益分析

    不同形态硅对砷胁迫下小麦光合生理、砷累积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甘志凯陈玮谌希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盆栽土培试验,以无砷(As)胁迫处理(CK)为对照,设置30 mg/kg As胁迫处理(AS)及砷胁迫下施用纳米硅(NSi)、无机硅(ISi)、有机硅(OSi)与复合处理(NSi+ISi、NSi+OSi、ISi+OSi、NSi+ISi+OSi),探索不同形态硅对As胁迫下小麦光合生理、As亚细胞分布及相关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As胁迫下小麦光合生理受到显著影响、As含量增加,细胞生理受到显著影响。As胁迫下不同形态硅及其组合处理均提高了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改善了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ΦPSⅡ、NPQ、qP),上调了相关重金属调控基因(TaPCS1、TaMT1、TaHMA3)的表达,且增加了细胞壁对As的劫持能力,并促进As在液泡区室化,整体而言以纳米硅组合处理(NSi+OSi、NSi+ISi+OSi)效果较佳。此外,As胁迫下,NSi+OSi、NSi+ISi+OSi处理植株Si含量显著增加,生物富集系数(BCF)、转移系数(TF)及As含量显著降低,均以NSi+OSi优于NSi+ISi+OSi处理。综上,30 mg/kg As胁迫下不同形态硅及其组合处理可保护光合色素降解、提高光合效率、诱导重金属调控基因表达,并通过促进As的区室化从而降低As累积对小麦的负面影响,以纳米硅与正硅酸乙酯组合施用(NSi+OSi)效果最佳,其BCF、TF分别降低6。53%~76。94%、5。02%~21。45%。

    砷胁迫荧光特性亚细胞分布重金属调控基因

    低温胁迫下2个烤烟品种幼苗对外源亚精胺的生理响应

    蒋朝维陶轩杨雷李洋洋...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低温胁迫下不同品种烟苗对喷/灌施外源亚精胺的生理响应,以烤烟品种K326、湘烟7号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模拟低温试验,待烟苗长出6张叶片时喷施或灌施100 mL 0。4 mmol/L亚精胺溶液,预处理3 d后低温处理4 d,测定幼苗的生长指标、光合参数、保护酶(SOD、POD、CAT)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结果显示:(1)与对照相比,2个品种烟苗在低温胁迫处理后生物量均显著降低,总体表现为T1>T3>T2、T4(P<0。05)。(2)在光合参数指标上,2个品种烟苗均整体表现出灌施效果优于喷施。湘烟7号烟苗灌施(T1)比喷施(T3)处理的气孔导度显著提高18。19%,两者蒸腾速率及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差异,胞间CO2浓度显著降低3。65%;K326幼苗烟苗灌施(T2)比喷施(T4)处理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分别显著提高7。99%、16。67%、24。19%,胞间CO2浓度显著降低1。43%。(3)在2种施用方式下,湘烟7号幼苗的保护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整体均优于K326幼苗。灌施处理下湘烟7号幼苗(T1)比K326幼苗(T2)的SOD、POD、CAT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 11。54%、16。03%、15。24%;T1处理比T2处理的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1。54%和10。94%,而MDA含量显著下降23。36%。喷施处理下湘烟7号幼苗(T3)比K326幼苗(T4)抗氧化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10。14%、9。60%、2。89%;T3处理比T4处理的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0。24%和13。22%,MDA含量显著降低16。08%。综上,外源亚精胺喷施或灌施均能不同程度改善K326及湘烟7号幼苗的抗寒能力,尤以湘烟7号灌施效果较佳。

    低温逆境亚精胺保护酶活性烟苗耐寒性施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