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常有宏

月刊

1002-1302

nykx@jaas.ac.cn

025-84390282

210014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

江苏农业科学/Journal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农业领域(江苏省及周边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国内其他省份)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具创新点的实用技术与基础成果应用技术,为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和瞻前指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辅料添加对奶牛粪便高温堆肥效果研究

    刘菊莲纪立东王文林司海丽...
    237-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同一 C/N下不同发酵辅料对奶牛粪堆肥效果,于2022年7-8月通过在不同组合及混合比例牛粪中添加不同组合及混合比例的葡萄枝条粉、糠醛渣、菇渣、油渣,探究添加辅料后奶牛粪堆肥发酵过程中理化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发酵温度方面,T1至T4处理均在50 ℃以上高温阶段稳定发酵7~15 d;T1至T3处理pH值在6。25~8。48的弱碱性环境下,适宜微生物的好氧发酵;T1至T4处理电导率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堆肥结束时电导率<4。0 mS/cm;堆肥结束时,各处理有机质含量均高于30%;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总体先下降后趋于平稳;各处理全氮含量在7~21 d呈现不同程度增加,发酵后期基本保持稳定;与发酵初期相比,后期各处理全磷含量增加23。5%~31。5%,全钾含量增加21。1%~45。5%,各处理总养分均呈增加趋势,且>4。0%;T3处理脲酶活性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过氧化氢酶活性在7 d后迅速增加,后逐渐趋于平稳,且堆肥结束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堆肥初期。综上可知,在奶牛粪中添加辅料可以加速堆肥酵解,有效提高堆肥温度和高温持续时间,同时有利于保氮,增加总养分和酶活性,且堆肥产品毒性较低,符合行业标准。

    奶牛粪辅料高温堆肥发酵效果理化性质养分含量

    有机物料还田对胶园土壤理化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马晓晓张祥会林清火刘海林...
    245-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橡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和功能的影响,依托10年砖红壤橡胶园土壤开展有机肥定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施化肥(BLK)、施鸡粪+化肥(CF1、CF2、CF3)、施鸡粪+化肥+蔗渣+蚯蚓粪(CGQ1、CGQ2、CGQ3)7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开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CGQ处理胶园土壤pH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F处理pH值最低,pH值表现为CGQ3>CGQ2>CGQ1>BLK>CF2>CF1>CF3。CGQ3 土壤中AN、AK、AP含量最高,CGQ处理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BLK。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酸杆菌门为各处理组优势菌门。CGQ处理使有益菌属的丰度增大,CF3特有物种最多。PCoA分析表明,CGQ2、CGQ3、CF3微生物组成与BLK差异最大。RDA分析表明,胶园土壤中链霉菌属、慢生根瘤菌属等有益菌属丰度较大,与环境因子AP、pH值等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有害菌属如伯克霍尔德氏菌等,与环境因子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KEGG分析表明,CF处理以杆状菌为代表的原核微生物丰度增大,抗菌药物抗性基因丰度增大。CGQ3处理可提高土壤中的有机碳源,增加信号转导基因丰度。不同有机物料还田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CGQ处理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有益菌属丰度,减少有害菌属丰度,改良胶园土壤微生态。

    胶园土壤细菌群落组间物种差异相对丰度微生态

    有机改良剂配施化肥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谢宇灵许江环方欣杨善...
    253-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化肥减量施用对于促进绿色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而加入有机改良剂是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可行策略。为了探究有机改良剂搭配化肥减量化施用能否使水稻产量达到稳产甚至增产的效果,以2个水稻品种海红11号和黄华占为材料,设计5个不同处理:不施加肥料(CK)、微生物菌剂+减施40%复合肥(T1)、复合微生物肥料+减施40%复合肥(T2)、发酵后的猪粪+减施40%复合肥(T3)和100%复合肥(T4),在湛江沿海农田进行种植,测定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并进行相关分析和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机改良剂搭配减施40%复合肥的处理对短期内土壤pH值的改变无显著影响,但是增加了有机质的含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产量与株高、倒2叶叶面积、倒3叶叶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结实率、穗长、穗粒数、穗重和有机质含量分别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与着粒密度和pH值分别呈显著正相关。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产量的因素有结实率、有效穗数和有机质含量,表达式为产量=-0。594+0。010 ×结实率+0。028 ×有效穗数,产量=-1。109+0。035 ×有机质含量。在本试验中,T1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T4处理,而T3和T4处理的产量无显著差异。综上,短期内有机改良剂搭配复合肥施用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较高的结实率和有效穗数使水稻获得稳产增产效果,其中微生物菌剂搭配减施40%复合肥(T1)最适合在当地应用,且满足绿色农业发展的需求。

    水稻化肥减量化有机改良剂有机质产量土壤理化性质

    长期烤烟连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陈玉冰俞世康李富程顾会战...
    260-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不同连作年限(0、8、10、27、33年)植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有机碳物理分组、红外光谱技术分析长期烤烟连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结构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连作年限的增长,>2。000 mm粒级团聚体的比例先减后增,连作27年达到最低值,≤0。053 mm粒级呈相反趋势;团聚体稳定性指标GMD、MWD、R0。25均在连作0年时出现最大值,连作27年时出现最小值;SOC含量在连作8年时最低,连作33年时最高,总体表现为连作33年>0年>10年>27年>8年;各连作年限土壤均表现为>2。000 mm、>0。250~2。000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对总有机碳的贡献率最高,≤0。053 mm粒级贡献率在不同连作年限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连作年限对颗粒有机碳(POC)影响显著,对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影响不显著;0~27年间,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脂肪类官能团相对吸收峰的强度增加,脂肪类与芳香类吸收峰相对强度的比值增大。综上,烤烟长期连作会导致土壤中大团聚体的比例减少,团聚体稳定性下降,≤0。053 mm粒级有机碳含量与对总有机碳的贡献率发生显著变化,有机质结构趋于简单化。

    烤烟长期连作团聚体有机碳红外光谱有机碳稳定性

    社会网络是否影响农户的环境补偿意愿?

    赵虎王玉玲张凡黄俊...
    266-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规模化养殖场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引发了养殖场与周边农户之间的纷争,纠纷快速解决取决于企业能准确地把握周边居民的受偿意愿。为了探究社会网络在农户环境补偿意愿的影响,基于某国际食品公司养殖场附近181个农户家庭的调查数据,采用条件估值法量化农户受偿意愿,运用Ucinet测算农户社会网络参数,借助Logit、Tobit与OLS模型评估社会网络对于农户受偿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对农户是否接受金钱补偿无显著影响,但对于愿意接受补偿农户而言,社会网络显著影响其受偿意愿;具体而言,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均正向影响农户的受偿意愿,接近中心度负向影响农户的受偿意愿,即靠近社会网络中心的农户受偿意愿更高。这是因为靠近中心地位的农户,在交往路径上具有控制群体间信息传递的能力,因此可能对其他农户的受偿意愿产生影响,农户在做出受偿意愿决策时往往会向高社会地位的农户看齐。因此,本文认为规模化养殖场应基于相应指标定位关键人群以有效解决纷争,稳定生产。

    环境污染社会网络受偿意愿条件估值法

    加强江苏与太平洋岛国农业领域交流合作的对策

    邹轶彭英亢志华张超...
    275-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苏省与太平洋岛国虽远隔重洋,但友好交往,农业合作由来已久,合作基础良好。从自然环境、农业产业类型、农业土地制度、农业科技装备、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系统分析当前太平洋岛国的国情和农业概况,揭示太平洋岛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土分散度高,土地资源不集中;气候变化明显,自然灾害频发;土地与劳动力资源不匹配,人均劳动生产率低;基础设施落后,生产设备老旧;农产品流通体系薄弱,加工增值率低。而江苏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已有较好的基础,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有条件也有责任做好"一带一路"国家的技术援助和农业合作工作。但同时江苏省与太平洋岛国农业领域合作还存在缺乏多层级磋商机制、多元化产业融合、区位帮扶优势等问题,进而提出在完善交流机制、创设新型智库、扩大经贸交流、深化科技合作等方面深化江苏省与太平洋岛国在农业领域交流合作的政策建议。

    江苏省太平洋岛国农业合作"一带一路"对策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的路径探索

    张洁华刘志凌梅瑰任婉丽...
    280-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作出"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的重要指示。近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和错综复杂国际形势的双重影响下,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和机遇。聚焦农业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系统梳理"十三五"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成效,即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合作平台稳步推进、技术交流逐步深入、人才建设量质齐升。借鉴总结美国注重科学前沿的基础研究、以色列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荷兰"金三角发展模式"等创新经验,选取国内3家代表性农业科研机构,即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农业大学,参考其在多边合作机制、创新平台、创新项目、引智引才等方面的先行做法,深入分析国际合作交流的新变局、新影响、新动向和新需求。进而探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的发展路径,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机制,二是建立国际农业科技创新网络,三是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以期为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新形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