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常有宏

月刊

1002-1302

nykx@jaas.ac.cn

025-84390282

210014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

江苏农业科学/Journal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农业领域(江苏省及周边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国内其他省份)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具创新点的实用技术与基础成果应用技术,为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和瞻前指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转GbHCT13、GbHCT15基因棉花的筛选鉴定及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分析

    马克鹤张慧敏陈全家郑凯...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转GbHCT基因棉花叶片进行草铵膦除草剂浓度梯度筛选,通过对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进行分析,探讨目的基因GbHCT在棉花纤维发育中的作用。通过60、70、80 μL/L浓度的除草剂初步筛选抗性植株,测量经标记基因PCR鉴定为阳性的植株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得出:(1)当草铵膦除草剂浓度为80 μL/L时筛选效果最佳,喷施除草剂9 d后转GbHCT13品系存活率为0。85%,其中60%存活植株能扩增出标记基因片段;转GbHCT15品系存活率为0。90%,其中80%存活植株能扩增出标记基因片段。(2)与受体Y1169相比,2个转基因品系的农艺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单铃重均有所下降,产量性状显著增加。(3)与对照相比,2个转基因品系经目的基因导入后纤维品质指标均有所变化,其中转GbHCT13品系的断裂伸长率、成熟度和短纤维指数均上升,其他纤维指标均下降,而转GbHCT15品系的马克隆值、光透亮和短纤维指数有所下降,成熟度变化不大,其余纤维指标均上升;对比2个转基因品系的纤维指标得出,转GbHCT15品系的纤维伸长更为明显。经除草剂筛选、PCR鉴定及室内加代筛选得出,GbHCT基因可以在后代中稳定遗传,该基因导入受体后,2个转基因品系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均有所变化,其中转GbHCT15品系变化更为明显。

    转基因棉花HCT基因农艺性状纤维品质

    戈卢别夫氏菌培养液对烤烟上部叶生理特性的影响

    田静魏嘉妤姚佳运刘国琴...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不同浓度戈卢别夫氏菌培养液处理对烤烟上部6张叶片农艺性状及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筛选出最佳浓度处理,旨在为提高烟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戈卢别夫氏菌培养液浓度水平(分别为1/10、1/30、1/50原液)进行田间试验,处理时间分别为打顶后0、7、14 d,在处理后每隔7 d测定1次农艺形状以及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结果表明:(1)与1/10原液处理相比,1/50原液处理7 d后,对倒2叶、倒4叶的叶长、叶宽有明显促进作用;(2)各处理的SPAD值在处理后0~14 d随处理次数的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在处理后21~28 d呈减少的趋势;其中1/30原液处理烟叶后,倒2叶、倒4叶的SPAD值相较于对照降低效果最优;(3)就碳代谢关键酶而言,在处理后28 d,顶叶SPS活性最高的是1/30原液处理,INV活性最高的是1/50原液处理;从上二棚氮代谢关键酶来看,在处理后28 d,在戈卢别夫氏菌各处理中,GS、NR活性最大的整体上是1/30原液处理。综上,1/50原液处理能够提升烤烟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开片度等农艺性状;从处理后28 d来看,1/30原液处理对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促进效果较为显著。

    戈卢别夫氏菌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碳氮代谢关键酶

    化学打顶剂对新疆奎屯主栽棉花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文逯涛王政洋杨芮...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新疆奎屯垦区2个棉花主栽品种国审棉Z1112和K07-12为供试材料,设置化学打顶和人工打顶(TM)2个打顶处理,其中化学打顶包括40%氟节胺悬浮液(抑顶,TY)、250 g/L甲哌(鎓)水剂(垄垄茂,TL)、98%甲哌(鎓)可溶粉剂(缩节胺,TS)3个化学打顶药剂处理,以TM为对照,调查和测定棉花农艺性状、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量、棉铃时空分布、产量及纤维品质,以期筛选出适宜奎屯垦区的棉花化学打顶剂。结果表明,喷施化学打顶剂能控制棉花株高,增加果枝数,但对第1果枝节位、第1果枝高度无显著影响。籽棉产量、单铃重和单株结铃数受化学打顶剂影响较大,其中,TL处理的籽棉产量、单铃重和单株结铃数均较高,而TY处理的籽棉产量、单铃重和单株结铃数均为最低,衣分和籽指受其影响不大。棉花LAI从盛花期至吐絮期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TL处理的LAI最高,其次是TS和TY,TM处理的LAI表现最低。化学打顶剂对棉花茎干物质量和伏前桃结铃数的影响较小,对叶干物质量、铃干物质量、伏桃结铃数和秋桃结铃数的影响显著,其中,TL处理的叶干物质量、铃干物质量和伏桃结铃数均较高,TY处理的叶干物质量、铃干物质量和伏桃结铃数均表现较低;而TY处理的秋桃结铃数最多,TM处理的秋桃结铃数最少。从棉铃垂直分布来看,TM处理的上部铃较多,TL处理的中部铃和下部铃较多;从棉铃横向分布来看,TL处理有较多的内围铃和外围铃,而TY处理的内围铃和外围铃均较少。化学打顶剂对棉花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马克隆值、伸长率和短纤维指数无显著影响,对断裂比强度有一定影响。综合比较来看,适时适量喷施250g/L甲哌(鎓)水剂能有效控制棉花生长,提高棉花LAI,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加中下部结铃数,稳住内围铃,座住外围铃,提升棉花产量和品质,适宜在奎屯垦区推广使用。

    化学打顶剂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品质新疆奎屯垦区

    不同叶面肥喷施处理对棉花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叶淑娟张宁成芳张成龙...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一种适合长江流域棉区的叶面肥喷施方案,加快叶面肥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为棉花提质增效及棉农增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试验,以湖南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选育的早熟直播棉品种JX0010为供试材料,设计3种叶面肥(五谷丰D、辽稻优B、蔬鲜美P)和3种施肥水平(375、750、1 125 g/hm2),并以常规叶面肥S和喷施清水CK为对照,分析喷施叶面肥对棉花农艺性状、棉铃空间分布、叶面积指数及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盛蕾期喷施D3和盛花、盛铃期喷施B3处理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增加了株高、果枝数、茎粗和主茎叶片,同时促进了棉铃的结铃;D3和B3处理下籽棉产量分别为6 711。15、6 755。36 kg/hm2,较CK处理分别增加37。3%、38。2%,主要是因为这2种处理棉花单株成铃数较CK增加23。7%、24。2%;盛蕾期,D3叶面积指数较CK处理增加50。9%,盛花期和盛铃期,B3叶面积指数较CK分别增加20。0%和7。1%;D3和B3处理对棉花的纤维品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主要表现为上半部长度和整齐度有所增加。综合分析可知,在棉花盛蕾期喷施D3、盛花期和盛铃期喷施B3可以促进棉花营养生长和提高棉花的单铃重,从而显著提升产量,同时也为长江流域叶面肥喷施提供理论依据。

    棉花叶面肥农艺性状叶面积指数空间分布产量纤维品质

    雪茄烟叶栽培中氮、有机肥、种植密度及留叶数与晾制后产量的经验模型

    于瑶赵栋龚雅诺王平平...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给优质茄衣、茄芯雪茄烟叶生产提供科学量化依据,实现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分别选用茄芯品种古引4号(海研101)、茄衣品种青雪103(QX103)为供试材料,以经典统计学为分析工具,在对试验地土壤养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分别建立氮肥施用量、有机肥施用量、种植密度及留叶数4个因子与茄衣、茄芯雪茄品种一级烟叶产量之间的经验模型,并分析各因子之间的两两交互作用,进行模型优化。单因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茄衣品种大田试验中,随着施氮量、有机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的提高,一级烟叶产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随着留叶数的增加,一级烟叶产量呈上升趋势;在茄芯品种大田试验中,随着施氮量、有机肥施用量、种植密度和留叶数的增加,一级烟叶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双因素交互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与有机肥施用量、氮肥施用量与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与留叶数、有机肥施用量与种植密度、有机肥施用量与留叶数以及种植密度与留叶数间互相都存在一个值域,低于此值域时,两因子相互之间表现为协同促进作用,高于此值域时则表现为拮抗作用。模型优化结果表明,茄衣品种最适氮肥施用量为130。73~147。17 kg/hm2、有机肥施用量为1 917。27~2 424。83 kg/hm2、种植密度为23 878。03~26 174。60株/hm2、留叶数为18。31~19。59张/株;茄芯品种最适氮肥施用量为146。80~168。98 kg/hm2、有机肥施用量为2 081。35~2 655。49 kg/hm2、种植密度为23 119。95~25 037。94 株/hm2、留叶数为 16。62~18。13 张/株。

    雪茄有机肥种植密度留叶数经验模型

    外源一氧化氮对铬胁迫下烟草生理及铬积累特性的影响

    张留双林光俊伏心雨何怡...
    10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外源一氧化氮对铬胁迫下烟草生理及铬积累特性的影响,以红花大金元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铬(Cr,90 mg/kg)胁迫下叶面喷施0、15、75、150 mg/L外源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SNP),以无胁迫下喷蒸馏水作对照。结果表明,铬胁迫使烟株生物量显著降低,烟叶内过氧化氢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抗坏血酸含量、谷胱甘肽含量、植物非蛋白巯基含量、植物螯合肽含量和内源一氧化氮含量显著下降,烟株根、叶及全株的铬积累量显著增加。喷施SNP后,烟株全株生物量和耐受系数在SNP浓度达75 mg/L及以上时较单一铬处理显著增加;烟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及全株铬积累量和积累系数随硝普钠浓度增加呈先降后升趋势,在75 mg/L SNP时降低最多;烟叶游离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比值则随SNP浓度增加而先升后降;烟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随SNP浓度增加而逐渐上升,SNP浓度为75 mg/L时内源一氧化氮含量基本回调至对照水平。综上所述,适当的外源一氧化氮能有效缓解铬胁迫对烟草的氧化损伤,促进内源一氧化氮产生,抑制烟株内铬积累,促进烟草生长,其中75 mg/L SNP处理效果较佳。

    铬胁迫一氧化氮烟草生理铬积累

    2017-2022年我国高粱品种主要性状变化趋势分析

    侯杰周伟余忠浩王振国...
    11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地了解我国高粱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抗病性的变化趋势,进一步提高高粱育种水平,对2017-2022年间我国登记的771个高粱品种的10个农艺性状和4个品质性状及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北产区的普通高粱呈现出生育期缩短,株高高度下降,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的趋势。普通高粱的颖壳色和粒色向着深色发展,穗型则根据实际自然条件对中散和中紧有不同的侧重。高粱的粗蛋白质含量呈现上升趋势;东北产区的高粱呈现出生育期延长,产量上升的趋势。普通高粱颖壳色和粒色颜色多样,但仍是红色及更深色占比较大,穗型以中紧为主。粗淀粉、单宁含量呈上升趋势;西南产区的高粱呈现出生育期缩短,株高高度下降的趋势。颖壳色和粒色均以深色为主,穗型主要为中散穗型。单宁含量明显高于其他2个地区,且呈平缓上升的趋势。三大产区在免疫丝黑穗病高粱品种的选择上加强,更倾向于选择对丝黑穗病抗性水平高的品种。因此,在日后的高粱育种工作当中,在提高高粱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同时应兼顾提高高粱丝黑穗病的抗性水平。以选育出产量高、品质优良、抗倒伏、抗病性好的高粱新品种。

    高粱农艺性状品质性状产区变化趋势

    水稻穗部农艺性状与稻曲病抗性相关性研究

    俞咪娜于俊杰汤袁博王淑琛...
    123-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穗部病害稻曲病是我国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危害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水稻抗稻曲病品种选育是稻曲病防控最有效且经济的方式。由于稻曲病的发生受环境影响较大,不同的温度和湿度都会使同一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表现出很大差异,依据国际水稻所提供的种质材料在江苏地区的生育期,筛选到23份生育期相近的水稻种质,通过稻曲病田间病圃自然诱发和人工注射接种2种方法,发现不同种质材料对稻曲病的抗性存在差异。比较分析水稻的孕穗期旗叶和倒2叶的长、宽、面积,以及水稻穗粒数、穗初级枝梗数、穗次级枝梗数等农艺性状与水稻对稻曲病抗性的相关性,发现旗叶和倒2叶宽的水稻在田间自然条件下更容易发生稻曲病;当稻曲病发生时,倒2叶越长、面积越大,发病越严重。同时比较不同接种方式,发现人工接种发病程度较田间自然发病重,且田间自然发病种质的发病严重度与人工接种发病种质的发病严重度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水稻抗稻曲病品种选育和栽培品种选择提供参考。

    稻曲病菌水稻穗部农艺性状稻曲病抗性接种相关性

    扬辐粳系列水稻新品系稻瘟病抗性基因与穗颈瘟抗性分析

    范德佳王汝琴陈士强何震天...
    128-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加快扬辐粳系列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改良,对275份水稻新品系进行穗颈瘟抗性鉴定,利用分子标记检测了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5、Pia、Pik、Pigm和Pita在试验材料中的分布,并分析了抗性基因分布与穗颈瘟抗性的关系。结果显示,扬辐粳系列水稻新品系中这6个基因出现的频率分别为27。3%、10。5%、33。5%、4。7%、36。7%、23。3%,其中Pigm出现频率最高,在扬辐粳系列新品系中被重点选择利用。大部分品系携带的稻瘟病抗性基因数量为1个或2个,没有携带5个及以上数量抗性基因的品系,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水稻穗颈瘟抗性强弱与携带的抗病基因数量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仅携带Pi2或Pigm单个基因的品系穗颈瘟病级显著低于不携带任何检测基因的品系。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i2、Pik和Pigm可以通过与其他抗性基因的相互作用提高水稻的稻瘟病抗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扬辐粳系列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指导,也可为江苏省抗稻瘟病粳稻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扬辐粳穗颈瘟抗性基因抗病育种

    棘孢木霉次级代谢产物麦角甾醇防治小麦赤霉病潜能分析

    宋昊跃刘畅庞丽吴长景...
    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CBS 433。97次级代谢物中分离纯化化合物麦角甾醇,研究其对小麦株高、根长和根数的影响,并对麦角甾醇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潜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麦角甾醇具有促进小麦生长的作用,当浓度为0。1、10 mg/L时,与对照相比,小麦幼苗根数分别增加了 6。06%、9。09%,株高分别增加了 10。04%、6。69%。另外,麦角甾醇具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潜能,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禾谷镰刀菌PH-1胁迫条件下,与对照相比,麦角甾醇浓度为0。1 mg/L时,小麦叶片防御酶PPO活性提高了 58。42%,POD活性提高了 73。68%,LTP-1基因表达量是CK的2。07倍,Glu1基因的表达量是CK的1。89倍;麦角甾醇浓度为10 mg/L时,P5CS基因的表达量是CK的1。79倍。不同浓度麦角甾醇处理条件下,PR1。1、PR4和Chi基因的表达量均表现为下调。综上,棘孢木霉CBS 433。97中分离的麦角甾醇能够促进小麦生长并能诱导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可用于生物农药开发。

    棘孢木霉次级代谢产物麦角甾醇促生抗病小麦赤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