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常有宏

月刊

1002-1302

nykx@jaas.ac.cn

025-84390282

210014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

江苏农业科学/Journal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农业领域(江苏省及周边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国内其他省份)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具创新点的实用技术与基础成果应用技术,为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和瞻前指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模拟方法对稻麦轮作系统温室气体估算差异

    杨雨茗
    231-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较准确地估算各领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对制定减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为分析研究区水稻—冬小麦轮作系统温室气体(CH4、N2O)排放水平,对比IPCC2006 Tier2及DNDC模型法估算研究区稻麦轮作系统的CH4和N2O排放通量估算差异,定量评估DNDC模型是否适用于轮作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估算.于2015-2018年进行稻麦轮作野外试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分析法定期测定CH4和N2O排放通量,结合田间管理和气象数据开展IPCC2006 Tier2和DNDC模型模拟,利用DNDC模型模拟轮作和非轮作情景的稻麦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结果表明,DNDC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出稻田CH4、N2O和麦田N2O排放通量时序变化特征,估算误差分别为-4.8%、-11.6%、-10.8%,精度优于IPCC2006 Tier2;DNDC模型对稻麦轮作的GWP模拟精度高于IPCC2006 Tier2,稻田和麦田GWP模拟相对误差分别为-5.9%、-21.7%;除了冬小麦生育期CH4排放通量,DNDC轮作模式对其他稻麦轮作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模拟相对误差均低于非轮作模式.进而为区域农业温室气体估算及制定减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稻麦轮作DNDC模型IPCC2006Tier2温室气体

    有机肥施用量对植烟黄壤碳氮矿化的影响

    周之蔚李青山王德权彭玉龙...
    240-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典型植烟黄壤为研究对象,选取鸡粪和菜籽饼肥2种有机肥,采用室内恒温好气培养法,在有机肥不同用量(0、37.5、75.0、150.0、375.0 mg/kg)下培养56 d,比较处理间氮净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碳氮矿化特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增加鸡粪和菜籽饼施用量均可提高土壤净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相比于鸡粪,添加菜籽饼能延长硝态氮的释放时间.土壤氮净矿化量随鸡粪和菜籽饼施用量的增加显著增大,但土壤氮矿化率随鸡粪施用量的增加呈不断增大趋势,而随菜籽饼施用量的增加呈不断降低趋势.土壤碳矿化率随鸡粪和菜籽饼施用量的增加均呈不断降低趋势.N2O排放量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相较于鸡粪,菜籽饼能以较低用量显著增大N2O排放量.相较于鸡粪,添加菜籽饼更符合优质烤烟对硝态氮的需求规律;考虑到氮矿化率,鸡粪的用量不宜超过337.5 kg/hm2,而菜籽饼不宜超过84.4 kg/hm2.

    有机肥施用量植烟黄壤碳氮矿化硝化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土壤矿质氮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赵君张巧仙郝旺林杜京旗...
    248-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阐明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土壤矿质氮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研发东北冷凉区农田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提高的秸秆还田技术,采用田间连续定位试验,对比分析了秸秆还田(不还田、粉碎翻压还田、堆腐旋耕还田)与氮肥运筹(180、210、240 kg/hm2;氮肥基施、氮肥后移)作用下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及春玉米产量的变化行为.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显著影响土壤矿质氮组分含量及春玉米产量,其变化行为受秸秆还田方式、施氮模式和生育时期的多重制约.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够提高0~20 cm 土层硝态氮含量,这与铵态氮的变化行为正好相反.随着施氮量增加,秸秆还田处理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和春玉米产量总体呈增加趋势.随着土层加深,秸秆还田处理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总体呈现降低或先增加后降低或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变化趋势.与配施低量氮肥(180 kg/hm2)相比,秸秆还田配施高量氮肥(210、240 kg/hm2)处理土壤硝态氮累积峰峰值明显增大,且随着生育时期推进累积峰向下层迁移.与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相比,秸秆堆腐旋耕还田对土壤硝态氮的正向效应主要发生在生育前期(5月10日至6月9日),且更容易引起铵态氮的下移累积.氮肥用量是土壤硝态氮累积的主要驱动因子,氮肥用量和秸秆还田方式是土壤铵态氮累积的主要驱动因子.综合考虑土壤矿质氮、春玉米产量、氮损失风险等因子,在东北农业产区,秸秆粉碎翻压还田+210 kg/hm2的秸秆还田技术具有优化氮素管理、提高作物产量的潜力.

    秸秆还田施氮方式矿质氮组分动态行为春玉米产量

    堆肥替代化肥还田配施菌悬液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刘静文刘秋蒙张满闵宏志...
    25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堆肥还田在农业生产中是对化肥减量施用的有效措施之一,为了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同时达到增产的目的,采用秸秆堆肥替代化肥配施微生物菌悬液的方法,以秸秆堆肥替代化肥为主区(A),微生物菌悬液(固氮螺菌、复合菌悬液)为裂区(W)设计试验,研究不同比例堆肥还田配施菌剂后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从而为秸秆有效还田及土壤酶活性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CKW0(750 kg/hm2复合肥+450 kg/hm2尿素)相比,A1W0 处理(607.5 kg/hm2 复合肥+405 kg/hm2 尿素+75 t/hm2 堆肥)、A2W0 处理(540 kg/hm2 复合肥+360 kg/hm2尿素+10 t/hm2堆肥)的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 15.32%、13.62%;在CK(750 kg/hm2复合肥+450 kg/hm2尿素)处理中,W1(喷施固氮螺菌悬液)、W2处理(喷施复合菌悬液)的蛋白质含量分别比W0处理(不喷施菌悬液)增长了4.28%、3.25%;在脲酶活性方面,在A1(堆肥替代化肥10%)处理下,W1、W2处理的脲酶活性分别比W0处理提高了36.65%、7.56%;在CK(750 kg/hm2复合肥+450 kg/hm2尿素)处理中,W1、W2处理的Shannon指数分别比W0处理提高了 10.39%、3.34%,经过微生物菌剂和堆肥替代化肥还田配合施用,固氮螺菌的效果好于复合菌剂,在不同堆肥还田比例上喷施菌剂,与对照相比,2种菌悬液均能提高水稻产量.其中堆肥替代10%化肥配施固氮螺菌处理对于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促进水稻生长、在化肥减量的同时实现水稻增产,具有一定的实践推广意义.

    堆肥还田微生物菌悬液水稻产量品质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