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焦新安

季刊

1671-4652

xuebao@yzu.edu.cn

0514-87991323

225009

江苏省扬州市大学南路88号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Agricultural and Life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原《江苏农学院学报》、《江苏农业研究》,2002年更为现名)是扬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与生命科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刊号ISSN 1671-4652,CN32-1648/S,季刊,季末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28-9。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毛头鬼伞发酵产物抑菌特性的初步研究

    周九玲崔月花李青耿士忠...
    101-10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毛头鬼伞发酵产物的抑菌特性,采用管碟法测定毛头鬼伞胞内和胞外发酵产物对4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毛头鬼伞发酵产物中主要抑菌成分为胞外产物,且相同浓度的胞外产物对革兰阳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显著好于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肠炎沙门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5.60、31.25、32.15、62.50 mg·mL-1;在酸性环境中胞外产物具有抑菌活性,且以pH 3.5时活性最高;不同温度处理胞外产物后对4种致病菌的抑菌活性无显著变化;胞外产物中极性部分对4种致病菌的抑菌活性强于弱极性部分.经Cleanert IC-RP25(简称RP)柱处理后,结果显示抑菌活性物质主要为小分子物质.综上,该研究为今后毛头鬼伞发酵产物中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提供了依据,也为毛头鬼伞发酵产物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毛头鬼伞抑菌活性胞外产物

    青海省蕨麻根腐病调查及病原真菌分离鉴定

    李军乔李晨芹闫格
    108-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蕨麻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资源,近年来根腐病对蕨麻生产构成了一定威胁.2019-2021年6~7月,分别对青海西宁市、海北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等地成株期蕨麻根腐病进行调查,对具有典型症状特征的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获得病原真菌,以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蕨麻根腐病病原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蕨麻根腐病具有典型症状特征(黑斑、褐变、软化、腐烂、附着菌丝),病害多发生于蕨麻块根膨大期及收获期;蕨麻根腐病病情分级标准可分为0-5个等级;不同种植年限、不同地区蕨麻根腐病病情存在一定的差异,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种植年限均呈正相关;分离鉴定发现病原真菌均为镰刀菌属(Fusarium),包含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变红镰刀菌(F.incarnatum)、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i)、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念珠镰刀菌(F.torulosum).该研究为蕨麻根腐病的诊断及防控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蕨麻根腐病镰刀菌属菌株鉴定

    樱桃果实采后致腐病原菌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

    孙文馨经盛红施恒松杨丽娜...
    120-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防止采后樱桃腐烂,减少果品损失,先后对4批次室温贮藏的我国山东和美国产地新鲜健康甜樱桃进行观察,对初现病斑和腐烂樱桃果进行病原菌分离,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菌株进行鉴定,并接种健康樱桃果实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4批次从贮藏期开始腐烂的樱桃果实中共分离出12株真菌和16株细菌代表菌株,其中10株真菌具致病性,涉及 6 个种,分别鉴定为 Alternaria sp.、Fusarium sp.、Epicoccum sorghinum、Dothiorella viticola、Nothophoma quercina和Paraconiothyrium brasiliense;8株细菌具一定的致病性但致病力较弱,涉及6个种,分别鉴定为 Pantoea sp.、Bacillus sp.、Tatumella sp.、Gluconobacter sp.、Phaseolibacter sp.和 Sphingomonas sp..不同产地采后腐烂樱桃分离的真菌和细菌种类不同,其致病力也存在差异.这一研究可为樱桃采后致腐病原的进一步防治以及采后防腐保鲜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樱桃采后腐烂病原菌分离和鉴定致病性测定

    草莓红叶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与防控药剂筛选

    凌焕贵杨峰尹俞蓉陈宸...
    130-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叶病是一种新发现的草莓真菌病害,近年各地均有发生,给草莓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为明确草莓红叶病致病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探究病原菌侵入方式,并筛选防控草莓红叶病的化学药剂,采集辽宁丹东地区的草莓红叶病样品,利用组织分离、孢子悬浮液接种、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法明确其病原菌种类及侵染方式,探索室内条件下温度、pH、碳源和氮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测定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结果表明:草莓红叶病的致病菌为蔷薇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rosae),可通过伤口侵入;N.rosae在25 ℃、pH 7.0条件下最适合生长,以可溶性淀粉、葡萄糖或蔗糖为碳源,以牛肉膏或硫酸铵为氮源;咪鲜胺、咯菌腈、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对N.rosae的抑制效果较好,EC5.值分别为0.022 8、0.087 3、1.263 6、3.123 9和5.304 6μg·mL-1,嘧菌酯效果较差,EC5.值为120.482 3 μg·mL-1.这一研究为草莓红叶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草莓红叶病蔷薇新拟盘多毛孢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

    紫光对设施草莓朱砂叶螨种群的控制作用

    郑佳寅曲文雅陈向荣吴晓霞...
    140-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砂叶螨是草莓上重要害虫,非化学控制是草莓绿色生产的重要手段.为探讨紫光对朱砂叶螨的驱避作用,利用计算机模拟RGB值与虚拟光波长的关系,筛选对朱砂叶螨有驱避作用的最佳光波长.采用波长410 nm的紫光照射草莓植株,设置照射时段00:00-06:00、06:00-12:00、12:00-18:00和18:00-24:00 4个处理和不同光照时间,研究不同照射时段和光照时间对朱砂叶螨的驱避作用及对发育历期的影响,以无紫光照射为对照.在设施草莓植株上放置紫色灯带,每天18:00-24:00开灯,每7d调查1次草莓上朱砂叶螨虫量,计算校正虫口减退率.结果表明:朱砂叶螨对波长410 nm光的选择率最低(3.89%).每天18:00-24:00时段紫光照射对草莓朱砂叶螨的驱避作用最强,校正虫口减退率显著高于其他时段.紫光对盆栽草莓朱砂叶螨有较好的驱避作用,紫光照射7 d后朱砂叶螨校正虫口减退率达69.33%,不同叶位的校正虫口减退率之间无显著差异.紫光照射草莓叶片8 d后,朱砂叶螨发育历期较对照延长28.01%.紫光对设施草莓上朱砂叶螨有较好的驱避作用,对照草莓上朱砂叶螨数量是紫光照射的2.38倍,其校正虫口减退率与光照时间呈显著正相关.综上,紫光对草莓朱砂叶螨有较强的驱避作用,并能延长朱砂叶螨的发育历期,每天18:00-24:00使用紫光照射对设施草莓上朱砂叶螨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草莓朱砂叶螨紫光驱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