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心电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心电学杂志
江苏大学
实用心电学杂志

江苏大学

卢喜烈

双月刊

2095-9354

syxdxzz@sina.com

0511-84446662

212013

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 301号江苏大学杂志社

实用心电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ractical Electrocardiology
查看更多>>《实用心电学杂志》创刊于1993年,曾用名:《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国内心电学专业权威期刊之一。本刊聚焦心电学理论与心脏病学临床实践,面向全国心电学工作者和心血管内科医师,刊发具有创新性、前沿性与实用性的科研论文。本刊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大学主办;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名誉主编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继鸿教授,主编为解放军总医院卢喜烈教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心电网络系统的动态心电图危急值临床分析及应用

    冯艳麦五久代·吐尔逊阿尔祖古丽·麦麦提
    595-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危急值报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69 053例,共检出有危急值报告的患者376例。回顾性分析检出的动态心电图危急值,总结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376例动态心电图危急值报告患者中有门诊患者65例,住院患者311例;动态心电图危急值报告通常出现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在5大类动态心电图危急值中,以急性冠脉综合征及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在13小类动态心电图危急值中,以疑似心肌缺血或损伤、3~5 s的长PP间期发生率最高。男性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女性患者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QT间期显著延长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3小类动态心电图危急值报告主要来源科室是门诊和神经内科(住院)。结论 动态心电图危急值多见于60岁以上人群,且男性与女性患者的危急值情况存在差异,建议针对不同性别的患者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还需密切关注门诊和神经内科两个科室患者的心电图变化。

    心电网络系统动态心电图危急值急性冠脉综合征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或损伤

    关于表彰2023-2024年度《实用心电学杂志》优秀编委、优秀中青年编委暨"回眸30年·杰出贡献奖"的决定

    《实用心电学杂志》编辑部
    600页

    新型无导线起搏与经静脉起搏围手术期恢复情况的对比研究

    王冬雪刘晓宇张常莹郑杰...
    601-605,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新型无导线起搏(leadless pacemaker,LPM)和双腔经静脉起搏(transvenous pacemaker,TPM)在围手术期患者恢复情况方面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新型LPM治疗患者和136例双腔TPM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选取LPM患者(LPM组)和双腔TPM患者(TPM组)各11例。评估患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和伤口恢复情况。分别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及出院当天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状态。结果 LPM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短于TPM组[(1。6±0。7)d vs。(3。1±0。3)d,P<0。01],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也短于 TPM 组[(1。1±0。3)d vs。(2。6±0。8)d,P<0。01]。LPM 组术后当天[(1。5±0。7)分 vs。(4。5±0。8)分,P<0。01]、术后第 1 天[(0。5±0。5)分vs。(4。0±0。6)分,P<0。01]、术后第2天[0分vs。(2。4±0。5)分,P<0。01]和出院当天[0分vs。(0。5±0。5)分,P=0。005]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TPM组。LPM组术后第1天[(75。6±5。3)分 vs。(53。6±2。3)分,P<0。01]、术后第 2 天[(93。6±6。4)分 vs。(55。6±2。3)分,P<0。01]和出院当天[(95。5±5。8)分vs。(89。9±4。7)分,P=0。024]的MBI均高于TPM组。结论 与双腔TPM治疗相比,新型LPM治疗具有患者围手术期恢复快的临床优势。

    无导线起搏心血管介入康复围手术期

    经食管电生理检查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杨燕秋王新康
    606-6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食管电生理检查(transesophageal electrophysiologic study,TEEPS)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心悸怀疑PSVT而行TEEPS的371例患者的电生理资料。分析TEEPS对心动过速的检出情况,并统计TEEPS相对于心内电生理检查(intracardiac electrophysiologic study,IEPS)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 45。55%(169/371)的患者通过TEEPS检出心动过速,其中,81。07%(137/169)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e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运动联合S1S1及S1S2刺激可显著提高PSVT的检出率。以IEPS为金标准,TEEPS诊断PSVT的准确率为95。54%(107/112)。TEEPS诊断AVNRT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92。31%;诊断AVRT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18%、98。53%;诊断房性心动过速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1。43%、100%。结论 TEEPS安全且有效,能提高PSVT的诊断率,在多种心律失常的诊断中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经食管电生理检查心内电生理检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悸

    起搏器植入围手术期腋静脉远端血栓形成1例

    黄春霞邓俊萍廉玉蓉赵玲...
    610-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低,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4%。本文报道1例56岁女性,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术后11 d腋静脉远端血栓形成,给予小剂量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后腋静脉血栓消失。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起搏器腋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

    去乙酰毛花苷联合美托洛尔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班芳马杏芳刘芳菲
    613-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心功能及其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70例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联合用药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联合用药组采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每搏输出量]、血流动力学参数[舒张末期流速(end-diastolic flow velocity,EDFV)、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flow velocity,PSFV)、血氧饱和度(pulse oximetry,Sp02)、中心静脉压]和血清细胞因子[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管生成素样蛋白 2(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2,ANGPTL2)、血管生成素样蛋白7(ANGPTL7)]水平。结果 联合用药组治疗总有效率、每搏输出量、心脏指数、LVEF、EDFV、PSFV、Sp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NT-proBNP、CK-MB、ANGPTL2、ANGPTL7、中心静脉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心衰,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降低心肌损伤程度、改善心功能,且不良反应少。

    去乙酰毛花苷美托洛尔心功能心力衰竭不良反应血清细胞因子

    心力衰竭患者血清8-OHdG、NT-proBNP、MnSOD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靳会敏李方超董鸿涛
    617-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 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NT-proBNP、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在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选取96例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心衰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6例作为对照组。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评估心衰患者认知功能。对比两组及不同认知功能状态患者入院时血清8-OHdG、NT-proBNP、MnSOD水平,并分析上述三项血清指标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入院时上述三项血清指标对心衰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 心衰组患者入院时血清8-OHdG、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MnSO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心衰患者血清8-OHdG、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认知功能正常患者,血清MnSOD水平显著低于认知功能正常患者(均P<0。01)。心衰患者入院时血清8-OHdG、NT-proBNP水平与MoCA评分均呈正相关,血清MnSOD水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入院时血清8-OHdG、NT-proBNP、MnSOD水平联合诊断心衰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均明显高于三项指标分别单独应用时。结论 血清8-OHdG、NT-proBNP、MnSOD水平与心衰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心衰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明显增加,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8-羟基脱氧鸟苷NT-proBNP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心力衰竭认知功能

    动态心电图参数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价值

    温桂凤
    62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在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例AMI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记录相关参数。按照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比较两组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rMSSD、SDNN、SDANN-index、QT间期变异度(QT interval variability,QTV)。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与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并采用ROC曲线分析,研究这些参数对诊断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效能。结果 200例AMI患者中有76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8。0%。室性心律失常组AMI患者的rMSSD、SDNN、SDANN-index、QTV均明显低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MSSD、SDNN、SDANN-index、QTV均与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MSSD、SDNN、SDANN-index、QTV诊断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AUC值分别为0。907、0。761、0。819、0。906,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 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rMSSD、SDNN、SDANN-index和QTV在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动态心电图室性心律失常QT变异度

    辅酶Ⅰ联合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曹婷婷杨麦广
    625-628,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辅酶Ⅰ联合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采用洛伐他汀治疗(洛伐他汀组),另外60例采用洛伐他汀+注射用辅酶Ⅰ治疗(联合用药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室壁运动评分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核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及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水平,以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联合用药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洛伐他汀组(90。00%vs。75。00%;x2=4。675,P<0。05),心功能、血清炎症因子及血脂水平改善程度亦明显优于洛伐他汀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67%vs。6。67%;x2=2。911,P>0。05)。结论 注射用辅酶Ⅰ联合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对心功能的改善、血脂水平的调节作用明显提高,疗效优于单用洛伐他汀,且安全性较高。

    辅酶Ⅰ洛伐他汀冠心病心功能血清炎症因子

    酷似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误诊1例

    宋志平李俊梅侯兴志
    629-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患者因全身乏力、休克来院,心电图上可见前壁ST段抬高,进入胸痛救治流程;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复查心电图ST段进一步抬高,呈动态演变,初步诊断为心源性休克,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排除心肌梗死;再结合患者炎症指标升高,诊断为感染性休克。随着病情的改善,复查心电图ST段回落。在胸痛中心,伴有心电图ST段抬高的心源性休克患者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鉴别困难,如能及时识别并采取针对性治疗,则可使患者提高获益。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