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周善乔

双月刊

1009-8860

Jsxyxb@263.net

025-83322219;025-83382247

210009

江苏省南京市水佐岗49号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The 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或文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持,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进行学术奠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应用伦理专业人才培育与当代伦理学研究笔谈

    5,23页

    专业学位教育与应用伦理的专业性

    张霄
    5-11页

    应用伦理的伦理应用

    韩玉胜
    12-17页

    应用伦理的教学探索

    原理
    18-23页

    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范玉刚许诗怡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与历史情境创造,以文化记忆理论为视角有助于准确把握作为魂脉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理念创新与文明价值指向.究其价值意味,它可以启示我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文化道统与革命伦理、西方文明与自我革新、文明多样性与文明主体性的古今中外论争中,可以深入剖析一个民族是怎样理解、感受自己的文化脉络,如何在赓续传统中重新认识自身,并在思想价值创新和现代化探索中确立发展道路,从中把握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演进的内在逻辑与生成机制,在根脉与魂脉有机统一中创造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载体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以文化记忆理论为视角阐发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有利于在创造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文化条件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新视域和方向性启示,推动中华民族由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记忆理论"第二个结合"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文化认同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关联的历史唯物主义考察

    李凌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形成并通过语言、行动展现出来的精神品质.由于建党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性评价居多,这就使得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问题充满思想张力.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我们不能仅从话语表现评价建党先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还要从政党纲领、实践行动深度论证建党先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社会文化的变革受到物质实践的深度调节,具有特定的筛选保护机制.基于这一文化甄别的理论视角,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契合融通,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必然关联.

    伟大建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甄别理论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金融安全的动态演化与监测预警

    方意杨凡佳王琦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保障金融安全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将中国金融安全的动态演化过程归纳为风险冲击、风险传染和风险扩散三个环节,并详细阐明三个环节的原理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构建与金融安全动态演化逻辑一致的金融安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三大模块、涉及经济金融各部门、涵盖多维数据和复杂指标.本文进一步对指标选取、数据处理、模型构建和政策配合的具体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并提出维护金融安全的具体举措.

    金融安全风险演化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新质生产力政治经济学解读——基于生产力要素视角

    徐政牟春伟李宗尧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对构成新质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进行分析,可发现传统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的系统性新质化主要表现为:劳动者向知识化、主体化、协作化发展,劳动资料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升级,劳动对象向多元化、社会化、现代化转变,生产力要素组合不断优化,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生产力要素的质性飞跃内生于生产力的内在矛盾运动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技与生产力的统一性规律则为科技创新加快新质生产力要素生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前,新质生产力要素的生成主要面临着来自人才、技术、产业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现实挑战.未来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立足现实条件以生产力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着力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掌握新型生产工具,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生产力要素质变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从风险管控到整体性治理:我国失散人口治理的转型

    刘能邓玥馨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成员的走失与失散现象嵌入在结构性的社会变迁中.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失散人口治理呈现出从风险管控向整体性治理的转型.风险管控是自上而下社会管理视角下意在达成秩序建构和维护目标所采纳的策略,其制度分工表现为公安部门主导的犯罪控制实践,以及民政部门采纳的流动限制策略.之后,伴随着多元治理概念的提出,服务型政府改革、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大众媒体的宣传以及个体情感价值的提升等多重变迁性力量结合在一起,推动了当代失散人口治理迈向整体性治理态势,展现出跨机构协同、公私部门联合、公共利益整合及技术理性吸纳等四个面向,由此昭示失散人口治理作为一项集体性事业的生成性及回应性.

    风险管控整体性治理人口失散社会治理

    "雌"善成就慈善?——中国慈善的女性主义基础及其论证

    刘正强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慈善事业不但构成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彰显社会道德与人伦的重要维度.基于这种属性,人们往往对慈善事业特别是其从业者抱有更多的道德化期许.那么,如何理解女性慈善从业者的秉性?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某一行业从业者的性别结构与偏好?进而,女性较男性更多涉足慈善业是由于慈善亲和了女性的特质,还是作为弱势的女性屈尊于同样弱势的慈善业?揭橥女性与慈善的内在关联,尤以性别主义的视角打量慈善事业,不仅可以刻画职业分殊的性别基础,而且有助于我们刷新对慈善与女性关系的认知,从而实现增促女性参与和慈善发展的双重目标.

    慈善女性主义本质主义建构主义批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