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军事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军事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军事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吴祖泽

月刊

1674-9960

yuankan@bmi.ac.cn

010-66931131

100850

北京太平路27号

军事医学/Journal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系军事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以刊登军事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创新性论著为主,选登部分研究简报,技术方法及有一定指导性的文献综述。内容涉及放射医学、微生物学与流行病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药物化学、基础医学、卫生学与环境医学、卫生装备、临床医学及医学高新技术等领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微光夜视镜对深径觉的影响及夜视深径觉体验训练的作用

    于飞苏芳陈珊鲁婷婷...
    161-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微光夜视镜对深径觉的影响及夜视深径觉体验在改善深径觉中的作用.方法 在暗室内,应用微光夜视镜、深径觉体验和测量控制装置等设备,对113名健康男性志愿者的暗环境裸眼深径觉及佩戴夜视镜后的深径觉进行体验及测量,重复3次,进行差异性分析,确定佩戴夜视镜对深径觉的影响,并通过方差分析,确定不同测量次数对深径觉测量结果的影响,明确深径觉测量与训练装置在改善深径觉中的作用.结果 暗室内,受试者裸眼深径觉3次试验结果分别为(62.55±64.70)mm、(39.83±42.55)mm和(39.50±42.89)mm;佩戴夜视镜深径觉3次试验均值分别为(98.29±83.74)mm、(63.22±60.29)mm和(65.50±69.69)mm;与裸眼深径觉相比,佩戴夜视镜深径觉明显变差(P<0.05).与第1次测量结果相比,不论是裸眼还是戴镜后深径觉第2、3次测量结果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佩戴夜视镜时,人眼深径觉会明显变差,但经过多次体验后,由于经验累积,深径觉能力会大幅增强.在戴镜执行夜间飞行任务前,有必要对飞行员进行戴镜深径觉测量与体验.

    深径觉微光夜视镜夜视深径觉体验

    模拟失重条件下小鼠骨组织尿卟啉原Ⅲ合酶通过增加破骨细胞活性促进骨量流失

    佟凡刘明秋丁祎吴正升...
    16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尿卟啉原Ⅲ合酶(UROS)对失重性骨丢失的影响.方法 将8只C57BL/6J雄性小鼠(9周龄)分为对照组和尾吊组(HLU),每组4只.小鼠尾吊28d后,取小鼠后肢分别进行Micro CT和力学实验检测.利用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RCCS)建立失重的破骨细胞模型,通过实时定量PCR(qPCR)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明确失重导致破骨细胞活性的变化,q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UROS表达水平变化;构建UROS敲除RAW264.7稳定株,通过qPCR和TRAP染色进一步明确UROS缺失后破骨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 小鼠尾吊后骨组织骨量流失明显,UROS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破骨细胞失重处理后,UROS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并且破骨分化基质金属蛋白酶9、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等表达水平上调.敲低UROS后,破骨细胞分化相关标志物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论 失重应激条件下,破骨细胞中UROS表达水平上调,进而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从而导致骨量流失.

    尿卟啉原Ⅲ合酶小鼠失重破骨细胞骨丢失

    外国人名的正确书写

    《军事医学》编辑部
    171页

    PIKfyve基因敲除对小鼠成熟免疫细胞分布与数量的影响

    乔子肢张雪文邢爽束慧...
    172-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PIKfyve基因全身与造血系统诱导性敲除小鼠模型,探索PIKfyve对免疫稳态的影响,为后续研究PIKfyve在造血系统中的功能提供基础.方法 将LoxP位点插入PIKfyve基因第六外显子两端,建立PIKfyve+/flox小鼠,PIKfyve+/flox小鼠与PIKfyve+/flox小鼠互配得到PIKfyveflox/flox小鼠,PIKfyveflox/flox小鼠与UBC-Cre/ERT2 小鼠杂交得到PIKfyve+/flox、UBC-Cre/ERT2小鼠,再与PIKfyveflox/flox小鼠杂交即可得到PIKfyveflox/flox、UBC-Cre/ERT2小鼠,即为目的小鼠.经基因型鉴定与诱导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与Western印迹鉴定敲除效率,观察比较敲除小鼠与对照小鼠血象以及外周血、骨髓、脾脏中成熟免疫细胞的比例与数量.经同样配繁策略引入PIKfyveflox/flox、MX1-Cre小鼠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通过小鼠杂交与鼠尾基因PCR鉴定成功获得PIKfyveflox/flox、UBC-Cre/ERT2小鼠,经诱导后敲除小鼠PIKfyve的mRNA与蛋白含量显著下降,表明模型小鼠建立成功.此外,外周血象检测发现PIKfyve基因缺失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数量均显著下降.流式检测发现整体上看PIKfyve基因缺失小鼠B细胞与NK细胞比例显著下降,T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上升,而整体数量上依然呈现下降趋势.PIKfyveflox/flox、MX1-Cre小鼠实验结果与PIKfyveflox/flox、UBC-Cre/ERT2小鼠一致.结论 成功建立PIKfyve敲除小鼠模型,发现PIKfyve调控成熟免疫细胞数量与比例,影响免疫稳态.

    PIKfyve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免疫细胞造血系统

    阿匹莫德对小鼠稳态造血的影响

    王训乔子肢束慧杨馨...
    180-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阿匹莫德(apilimod)对稳态条件下小鼠体内造血细胞的影响.方法 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vehicle)和apilimod注射组,分别腹腔注射溶剂和apilimod 0.2 mL/鼠.观测比较给药前后两组小鼠外周血象,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含量,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细胞因子含量的差异.造血干/祖细胞检测实验中另设动员剂普乐沙福(plerixafor,AMD3100)组和注射用水(WFI)对照组,分别注射AMD3100 5 mg/kg和注射用水 0.2 mL.结果 apilimod 40 mg/kg单次腹腔注射给药后6~12 h小鼠外周血细胞数变化明显,药后24h外周血象基本恢复至药前水平.药后9h血小板数为药前值的78.2%,红细胞数与药前值差异不显著但低于同期溶剂对照组(P<0.05),淋巴细胞呈现下降而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增加,药后9h中性粒细胞数为药前值的8.7倍,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P<0.05).apilimod 10~50 mg/kg单次腹腔注射给药后9h,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R2=0.9556).apilimod 40 mg/kg注射后9 h,apilimod组小鼠外周血和脾脏中单个核细胞(MNC)、非成熟造血细胞(Lin-)、造血祖细胞(LK)数量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P<0.05),脾脏中造血干细胞(LSK)数量也较溶剂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apilimod组外周血与脾脏中LK、LSK数与动员剂AMD3100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ilimod组小鼠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比例和数量、细胞周期均与溶剂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ilimod给药引起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改变,药后9h血清中活性IL-12(IL-12p70)浓度下降甚至低于检测下限,而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升高为溶剂对照组的14.6和5.9倍.结论 apilimod对稳态条件下小鼠造血细胞数量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apilimod单次腹腔注射给药显著影响小鼠外周血中成熟血细胞数量,尤其是升高中性粒细胞数量作用明显;并且还能增加小鼠外周血中造血祖细胞、脾脏中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数量,但对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数量和细胞周期无显著影响.此外,apilimod抑制小鼠血清中IL-12p70水平,诱导IL-10和TNF-α浓度显著升高.

    阿匹莫德中性粒细胞造血祖细胞造血干细胞

    普罗维登斯菌中新型别质粒IncpPrY2001的遗传特性研究

    卢秀慧贺家琪郑亚丽王鹏...
    187-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旨在揭示普罗维登斯菌中质粒不相容群IncpPrY2001的基因组结构和遗传特征.方法 16S rDNA初步鉴定菌种后,将菌株送二代和三代测序,得到测序数据后进行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比对,最终核定菌种;VITEK 2仪器检测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随后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得细菌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精细注释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确定耐药基因所在基因环境.结果 该研究指定了1个新的质粒型别IncpPrY2001.IncpPrY2001型质粒与参考质粒pPrY2001具有相似的骨架保守区,但插入区存在差异.IncpPrY2001型质粒的插入区表现出了显著的多样性,这表明质粒内部存在大量的基因获得和缺失,包括5个Tn1696和1个Tn7相关的区域.在IncpPrY2001型质粒中发现了多种抗生素耐药基因(ARG),涉及对至少8类12种的抗生素的耐药性.发现包含In1806和In1807在内的2个新的可移动遗传元件(MGE).结论 IncpPrY2001型质粒中插入了大量携带耐药基因的MGE,有助于ARG的积累和分布,同时增强了普罗维登斯菌株在药物选择压力下的生存能力.

    普罗维登斯菌IncpPrY2001型质粒单元转座子抗生素耐药基因多药耐药

    巴戟天水提物对慢性应激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和机制研究

    刘晗静李硕王碧坤王增明...
    195-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巴戟天水提物的抗抑郁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盐酸氟西汀组、巴戟天水提物低、中、高3个剂量组.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方法造模并给药28 d,通过行为学评价巴戟天水提物的抗抑郁效果,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形态,免疫组化检测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1(Iba-1)的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给药组较模型组糖水偏好率明显增加(P<0.01),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显著缩短(P<0.05);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形态有所改善;NLRP3炎症小体和小胶质细胞Iba-1蛋白表达减少;BDNF、PI3K及其磷酸化(p-PI3K)蛋白、Akt及其磷酸化(p-Akt)蛋白表达增加,GSK3β及其磷酸化(p-GSK3β)蛋白表达减少.结论 巴戟天水提物可改善慢性刺激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神经元形态、抑制海马炎症反应、调控BDNF/PI3K/Akt/GSK3β通路途径实现的.

    巴戟天水提物大鼠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抗抑郁炎症反应

    旋覆花水提物的TLC和HPLC特征图谱及6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孟凡恒骆芙瑶冯婷杨郁...
    202-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旋覆花水提物的薄层色谱(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特征图谱,同时建立水提物中6种成分(绿原酸、咖啡酸、异槲皮苷、1,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旋覆花内酯)的含量测定方法,评价11批旋覆花药材水提物的相似性.方法 (1)采用HF254型薄层层析硅胶板、正丁醇-丙酮-吡啶-水-冰醋酸(1∶5∶3∶1∶10µL)为展开剂,在365 nm波长下检视喷洒10%硫酸-乙醇前、后的色谱斑点,建立TLC特征图谱.(2)采用Sino-Chrom ODS-BP(4.6 mm×250 mm,5µm)色谱柱,流动相为0.05%磷酸溶液-乙腈的梯度洗脱程序,流速0.8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05 nm,建立HPLC特征图谱.(3)6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条件与(2)相同,但检测波长分别为203 nm(旋覆花内酯)、256 nm(异槲皮苷)和327 nm(咖啡酸、绿原酸、1,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结果 (1)喷洒显色剂前、后的TLC图谱均显示出良好的特征性.(2)HPLC特征图谱显示含有28个共有峰,指认出10个峰(绿原酸、咖啡酸、1,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花旗松素、芦丁、槲皮苷、异槲皮苷、木犀草素和旋覆花内酯).通过相似度评价和聚类分析可知11批旋覆花水提物相似度良好.(3)绿原酸、咖啡酸、异槲皮苷、1,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旋覆花内酯6种成分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25~65.00、4.00~80.00、1.60~32.00、17.75~355.00、2.50~50.00和3.75~75.00µg/mL.11批旋覆花水提物中绿原酸、咖啡酸、异槲皮苷、1,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旋覆花内酯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38~6.66、2.13~7.35、0.51~1.57、15.81~24.87、0.50~1.08和0.77~4.73µg/mg.结论 该方法的TLC和HPLC特征图谱分离效果良好,含量测定方法可靠,可为旋覆花水提物质量控制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旋覆花水提物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特征图谱定量分析

    关于投稿的统计学要求

    《军事医学》编辑部
    212页

    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大肠杆菌和志贺菌基因组鉴别方法

    孟人杰罗楠靳远岳俊杰...
    213-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深度学习方法,鉴别基因组相似度很高的大肠杆菌和志贺菌,为临床诊断和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提出一种迁移学习大规模预训练蛋白质语言模型的卷积神经网络(CNN),用于细菌类型鉴别,该方法可在属水平上实现对细菌类型的快速准确鉴别.为了验证模型的可靠性,该研究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下载相关细菌的全因组数据,并选择相似度很高的大肠杆菌和志贺菌的全基因组蛋白质序列作为实验样本.结果 在2960个高组装质量和4945个包含低组装质量的菌株上进行分类实验时,该方法在属水平上的分类准确率分别达到97.13%和95.56%,优于现有的其他方法.结论 这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细菌类型鉴别方法通过自监督预训练技术与迁移学习相结合,可以学习到人类无法直观统计和观察的高维特征差异,表现出巨大潜力.此外,该方法对所用菌株的基因组序列的拼装完成度要求较低,适用范围广,更具实际应用价值.

    大肠杆菌志贺菌细菌鉴别全基因组蛋白卷积神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