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军事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军事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军事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吴祖泽

月刊

1674-9960

yuankan@bmi.ac.cn

010-66931131

100850

北京太平路27号

军事医学/Journal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系军事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以刊登军事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创新性论著为主,选登部分研究简报,技术方法及有一定指导性的文献综述。内容涉及放射医学、微生物学与流行病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药物化学、基础医学、卫生学与环境医学、卫生装备、临床医学及医学高新技术等领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γ射线全身照射小鼠肠组织损伤效应及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段敏杨喆刘莹王勇懿...
    641-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0.5 Gy 60Co γ射线照射对小鼠肠道组织损伤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方法 采用C57BL/6N小鼠,0.5 Gy 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于照射后1、3、7和14 d取小鼠空肠组织固定及冻存,取小鼠全肠粪便冻存;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照射后空肠病理损伤,ki67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空肠隐窝细胞增殖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空肠隐窝细胞凋亡改变,放射免疫法检测小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IL-10表达;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照射后小鼠肠道菌群改变,LEfSe分析法、ROC分析法进一步筛选差异显著菌种.结果 0.5 Gy 60Co γ射线照射后1 d空肠隐窝增殖细胞显著减少(P<0.05),照射后1、3 d空肠隐窝凋亡细胞显著增多(P<0.01);照射后7、14 dTNF-α表达,照射后1、3、7、14 d IL-1β和照射后3、7、14 d IL-6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照射后7、14dIL-10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5 Gy 60Co γ射线照射后,在门、属、种水平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显著变化,鼠乳杆菌、约氏乳杆菌、另枝菌属-未分类种、Mucispirillum schaedleri差异最为显著、LDA评分较高.结论 0.5Gy 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导致小鼠肠组织损伤,改变小鼠肠道菌群组成.

    γ射线小鼠小肠放射损伤肠道菌群

    甲型肝炎病毒细胞适应株在Ⅰ型干扰素受体缺失小鼠体内的感染特征

    高敏马青青李剑阮若彤...
    650-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甲型肝炎病毒(HAV)细胞适应株在Ⅰ型干扰素(IFN)受体缺失的小鼠模型中的感染特征.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蛋白免疫印迹和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HAV细胞适应株HM175/18f在细胞水平上的病毒蛋白表达以及病毒复制特征进行鉴定.以尾静脉注射的方式将HM175/18f感染缺失Ⅰ型IFN受体的A129小鼠,通过检测病毒血症、粪便排毒、肝脏中的病毒RNA载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脏病理分析和IgG抗体水平,确定HM175/18f在A129小鼠中感染和复制的动态变化及其诱导的机体免疫反应.结果 HM175/18f感染的A129小鼠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ALT水平未见明显上调.但病毒RNA在感染小鼠肝脏中可持续存在,直至感染后42 d.感染小鼠肝脏组织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局灶性浸润,但未见局灶性坏死表现.值得重视的是,HM175/18f感染引起了明显的病毒血症和持续的粪便排毒.此外,在A129小鼠中HM175/18f诱导了显著的HAV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 HAV细胞适应株HM175/18f在Ⅰ型IFN受体缺失小鼠中的感染性,明确了 HM175/18f的减毒特征,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对HAV致病机制的理解,也能拓展Ⅰ型IFN受体缺失小鼠模型在甲型肝炎研究中的应用.

    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病毒细胞适应株Ⅰ型干扰素受体缺失小鼠小鼠模型

    低氧与过氧化氢预处理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能力的比较研究

    黄一琛姜明霞马文静陈巧汨...
    656-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提升间充质干细胞(MSC)归巢能力,通过比较不同氧浓度及过氧化氢(H2O2)环境下MSC中趋化因子(C-X-C基序)受体4(CXCR4)表达量,以确定促进CXCR4上调的最优条件.方法 分别在0.1%、1%、3%O2及H2O2(50 μmol/L)条件下培养MSC,并于不同时间点(3、6、12、24 h)收集细胞,通过Western印迹、实时定量PCR(qPCR)、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测定MSC中CXCR4的表达量;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MSC经不同处理后细胞活力及趋化能力的变化.结果 经低氧及H2O2处理后,发现MSC中CXCR4均有一定程度的上调,结合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在3%O2条件下处理时间为6~12 h时有相对较高的表达水平,H2O2则在培养6 h之后CXCR4表达有显著上调;在低氧与H2O2处理后的细胞活力变化中发现,与对照组相比,3%O2处理后MSC细胞活力显著上调;在迁移能力检测中,3%O2与H2O2预处理均可以提升MSC的趋化迁移能力.结论 3%O2、H2O2预处理均可以上调MSC中CXCR4表达及提高MSC的迁移能力,且3%O2处理效果更佳,因此3%O2处理条件为上调MSC趋化能力的最佳选择.

    间充质干细胞战创伤趋化因子(C-X-C基序)受体4归巢低氧H2O2

    磷酰二胺吗啉代寡核苷酸固相合成工艺优化

    龙仁杰王保刚宋亚彬
    664-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磷酰二胺吗啉代寡核苷酸(PMO)固相合成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固相合成反应条件.方法 采用现有方法合成PMO四聚体PMO-TTTT,经过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纯化,并经核磁共振氢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证结构.利用纯化的PMO-TTTT作为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以此为基础对固相合成偶联反应过程中有机碱、添加剂、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使用优化后的条件合成抗甲型流感病毒PMO序列PMO-flu,并使用核酸纯化仪对样品进行纯化.结果 确立了有机碱N-乙基吗啉、添加剂LiI、反应温度30 ℃、反应时间90 min作为PMO固相合成的最佳反应条件,并以该反应条件合成了抗流感病毒PMO序列PMO-flu.结论 发现了一种能够有效提高PMO固相合成效率的偶联反应添加剂LiI,确立了 PMO固相合成工艺方法,为后续PMO的高效制备奠定了基础.

    固相合成磷酰二胺吗啉代寡核苷酸工艺优化

    噪声性听力损失研究特征及趋势分析

    郭靖雯杨婧仪王静怡崔博...
    671-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构建知识图谱,全方位揭示噪声性听力损失研究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为我国听力损失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噪声性听力损失相关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VOSviewer、CiteSpace和Bibliometrix可视化分析软件构建知识图谱,从发文趋势、合作网络、前沿热点等角度,厘清噪声性听力损失研究发展的基本特点.结果 噪声性听力损失研究处于快速发展期,美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位居首位,中国发文量排第2位,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卡罗林斯卡学院和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结论 该领域早期研究主题以耳蜗毛细胞为主,人工耳蜗、隐性听力损失和耳蜗突触病变是该领域新兴研究热点;毛细胞再生和性别差异相关研究为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基因疗法和激素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知识图谱文献计量噪声性听力损失毛细胞

    外国人名的正确书写

    《军事医学》编辑部
    677页

    1415例飞行员脑白质高信号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宋钰婷李相生常妙孙鹏...
    678-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飞行员脑白质高信号(WMH)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9月至2023年8月在某医院接受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的1415名飞行员,年龄19~58岁,根据是否发生WMH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WMH的影响因素.结果 病例组219例(发生WMH者),对照组1196例(未发生WMH者).WMH总发生率为约15.48%,其中轻度、中度、重度WMH分别占70.78%、24.20%及0.47%.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OR=1.625,95%CI:1.099~2.404)和飞行时间过长(OR=1.282,95%CI:1.033~1.592)是飞行员发生WMH的危险因素.结论 飞行员WMH发生率约为15.48%,分级以轻度为主.年龄增加和飞行时间过长是飞行员发生WMH的危险因素.

    脑白质高信号飞行员磁共振成像

    医疗后送行动模拟仿真与量化分析——以赫尔松地区争夺作战为例

    彭博张娜贺祯
    682-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乌克兰危机中俄乌双方围绕赫尔松地区争夺作战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模拟仿真技术对卫勤保障方案制定与保障效果评估作用.方法 基于互联网公开数据分析构想俄军减员及医疗后送路线,运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对俄军战时医疗后送情况进行模拟,并对结果进行量化分析.结果 按照不同医疗后送路线独立运行和合并运行两种模式,分别得出俄军野战医院、后送医院、基地医院三级救治机构救治时效、伤员后送时效、伤员伤死等量化指标.结论 通过构建多条相互平行、互为备份的后送路线,能够提高伤员医疗后送效率,降低伤死率,同时保证伤员后送的相对安全稳定.

    乌克兰危机医疗后送模拟复盘

    仓室模型在部队营区突发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中的潜在应用研究

    王雪纯张曦小雪杨姗姗刘淼...
    686-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部队营区具有空间紧凑、人员密集等特点,突发呼吸道传染病在营区内部传播风险高、防控难度大.利用仓室模型实现疫情早期暴发的预警预测以及营区内部防控措施的选择与优化是部队卫生防疫的有效方式.突发呼吸道传染病在部队营区与社区等地传播特点具有极大相似性.该文梳理了国内外仓室模型应用实例,构建易感者-暴露者-感染者-康复者模型及易感者-暴露者-感染者-隔离者-康复者模型,模拟典型部队营区场景出现疫情后的趋势预测及防控措施选择,为部队营区突发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区域性突发呼吸道传染病智能预警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部队营区突发呼吸道传染病传染病动力学模型仓室模型疫情防控

    高原低氧环境暴露所致机体损伤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其关联性研究进展

    丁渝钒王亚婷刘伟丽谌志强...
    690-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原环境具有低氧、低压、低气温等特点,暴露于高原环境往往引起机体损伤,导致急慢性高原病的发生.研究表明,急慢性高原环境暴露会引起全身器官(如心脏、胃肠道等)功能受损,高原环境暴露所致机体损伤与急慢性缺氧密切相关.当机体处于生理调节失代偿或疾病状态时,往往伴随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目前肠道菌群与高原暴露所致机体损伤间的联系已有报道,但具体优劣菌种及作用机制仍待探讨.该文从低氧所致肠道组织损伤、免疫激活、菌群结构改变和差异代谢产物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高原暴露机体损伤与肠道微生态间的关联性及相关作用机制,旨在为高原环境暴露致机体损伤的防控与治疗提供潜在思路.

    高原环境低氧肠道微生态代谢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