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彭其渊

季刊

1672-4747

jtt@home.swjtu.edu.cn

028-87600755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在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各项有关方针正策的基础上,着重反映本校、国内外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与其相关学科方向的最新科技成果、优秀设计、制造与新技术的应用开发。这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相关的工程设计、制造、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研究、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和科学研究等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油价能否促进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

    景鹏蔡云昊孙慧倩王卫超...
    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22年3月份以来,消费者购车的意向受到前所未有的新高油价、纯电动汽车价格上涨和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推广新能源汽车已经作为"双碳"目标下汽车行业减排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所以准确地理解和解释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意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面板混合Logit模型分析了3450个观测值,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固定不变的前提下,油价大幅上涨将显著提升消费者购买纯电动汽车的意向,而混合动力汽车的购买意向呈先升后降的"马鞍形"趋势;油价和纯电动汽车销售价格对消费者购车意向存在相互制约的作用机理,当纯电动汽车价格上涨一定水平,油价同步持续上涨时,燃油车主能够接受的油价上涨幅度低于新能源车主,即随着油价的上涨,燃油车主将更可能购买纯电动汽车,表明燃油车主对油价更加敏感;此外,本研究发现购置税比购车补贴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意向的影响更大.上述研究结果为调整燃油税、购置税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车企调整销售价格和销售策略提供了理论参考.

    交通工程购车意向面板混合Logit模型敏感性分析油价车价

    双向双车道公路超车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岳全胜冯忠祥李靖宇
    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车道公路是我国公路交通道路网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为城镇居民的出行起到了重要作用.双车道公路超车行为复杂,为探究双车道超车行为中前车驾驶人和后车驾驶人的行为心理与动态决策过程,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对双车道公路上的超车行为展开研究,构建了超车过程中前车驾驶人和后车驾驶人的支付矩阵;编制了双车道公路超车效用评价问卷,并进行线上调查;基于672份有效样本,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构建回归方程,以确定效用影响变量的权重系数;基于所建立的支付矩阵,建立了前车驾驶人和后车驾驶人的演化博弈模型.应用动态系统的局部稳定性原理,确定了不同策略支付关系下的演化稳定策略,模拟了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过程.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反映博弈双方的实际决策过程.前、后车驾驶人选择消极应对和强行超车的初始比例,对博弈双方的均衡状态以及博弈演化时间有着较大影响.通过系统地探索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过程,本研究为分析驾驶行为动机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并为保障双车道公路超车安全提供了理论基础.

    公路运输超车行为博弈论双车道公路交通模拟仿真

    城市居民电动汽车出行意愿影响路径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

    熊仁江赵航段梅花黄勇...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动汽车是实现低碳绿色社会的重要手段,人们采用其出行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贵阳市中心城区居民电动汽车出行意愿调研数据,借鉴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fsQCA),探索影响居民电动汽车出行意愿的多元路径.研究结果发现:感知易用性和环境意识变量可单独构成居民电动汽车出行意愿的必要条件,其余变量均不满足.通过组态分析得到5条居民强电动汽车出行意愿的路径组合,总体覆盖率达到0.858,包括感知易用弥补型、环境意识型、感知有用型、主观规范型和知觉行为控制型,不同路径刻画了不一样的用户群体,揭示了居民电动汽车出行意愿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其中,主观规范、环境意识和感知易用性成为触发居民强电动汽车出行意愿的重要核心条件,而环境意识在所有路径中均出现.因此,围绕环境意识和感知易用性构成了原始覆盖率和唯一覆盖率最高的组合路径,凸显了引导居民树立环保意识以及加快充电站建设的重要性.研究结论为政府提升居民电动汽车出行意愿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交通工程出行意愿计划行为理论组态效应环境意识感知易用性

    航班时刻初级市场配置优化模型研究进展

    冯慧琳胡荣王德芸张军峰...
    4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时刻资源的供需平衡,大量学者研究了航班时刻资源的优化管理.本文全面总结了航班时刻配置优化的模型与方法.首先,概述了航班时刻配置的分类和特征,指出航班时刻配置可以分为初级市场配置和次级市场配置,其中初级市场配置占据基础性、主体性地位,根据不同行政监管力度可以进一步分为基于行政分配和基于市场分配的初级市场配置.其次,从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角度归纳了基于行政分配的初级市场配置优化模型的研究现状:基于行政分配的初级市场配置模型通常选取表征效率或(与)公平性的指标设置优化目标,从基础性(即唯一性约束、容量约束和过站时间约束)及拓展性两个维度构造约束条件.接着,总结了两种基于市场分配的初级市场配置方式:时刻拍卖与拥挤收费,并分析了不同配置方式在灵活性、社会福利、机场收入、延误缓解等方面的优劣势.最后,从拓展研究对象、调整配置优先级、丰富目标内涵、考虑协同约束、考虑时刻配置不确定性以及市场化配置的机制设计与评价、兼顾效率与公平、实施障碍与对策等方面展望了航班时刻初级市场配置优化模型的发展趋势.

    航空运输航班时刻配置初级市场配置行政分配时刻拍卖拥挤收费

    面向恶劣天气的城市路网节点交通分配模型

    尹玮奇屈云超吴建军
    5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应对恶劣天气对城市路网造成的不利影响,减轻积水路段车辆通行风险,本文针对恶劣天气和路段积水的影响建立了考虑优先级的节点交通流量分配模型.该模型引入与路段积水程度相关的通行能力折减、优先通行比例等参数,从而实现积水路段车辆快速通行的效果.利用改进的元胞传输模型描述恶劣天气下车辆在路段传输过程中的启动损失效应,进一步构建恶劣天气下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动态交通仿真框架,以雨天积水场景下的Nguyen-Dupius路网为例,设置多种通行折减系数、优先比例验证模型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当路网中有一定数量的路段存在积水时,该模型可以降低各个积水路段的交通量、密度峰值和平均等待时间等,其他路段的交通也可以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且运行结果与优先比例关系密切.当路段与积水程度相关的通行折减为0.4,积水路段交通量在优先通行比例为0.3时的下降程度最大(为22.41%),交通平均运行时间和平均等待时间分别减少17.45%、33.03%.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恶劣天气下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城市交通节点分配仿真模拟道路网络恶劣天气元胞传输模型

    基于双层规划的老城区自行车专用道网络设计

    王丰刘昊翔
    7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行车作为一种慢行交通方式,其基础配套设施的规划是城市交通规划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当前的自行车网络设计研究基础上,针对国内城市老城区需求多、道路密、机非混合的特点,提出了一个新的自行车网络设计问题,即采用新建自行车专用道和限行机动车的方式构建连通的自行车交通网络,旨在提供更为便利的自行车基础设施,以达到促进自行车出行和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本文构建了一个双层规划模型,上层为政府新建自行车道或禁行机动车的决策模型,包括自行车道网络的连通性约束;下层为考虑用户出行需求弹性的Logit模型和路径选择行为的用户均衡(UE)交通分配模型.提出了改进的遗传算法对构建的双层规划模型进行求解,并嵌入Frank-Wolfe算法和自适应平均算法分别求解UE交通分配模型和需求划分的Logit模型.最后,采用Sioux Falls网络进行数值算例分析,结果显示本文的模型和算法能有效地求得连通的自行车专用道网络设计方案,并降低路网的出行总阻抗.

    城市交通自行车专用道网络双层规划出行方式划分遗传算法

    基于后向加边算法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弹性优化研究

    程驰尧牟能冶
    8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轨道交通网络的风险抵御能力是城市安全的核心要素和重要保障.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同时考虑网络运行能力和运作效率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弹性评估体系,包括网络连通度、全局网络效率、网络密度和融合中心性四个指标维度,研究单点失效、累计-随机失效、累计-蓄意失效三种攻击模式下的网络弹性变化,并进行方法的有效性检验.在优化阶段,基于后向加边算法并联系社团理论,提出一种适宜增边操作的节点集动态选择策略,构建体现现实约束的弹性优化模型.最后,以成都都市圈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单维度指标,本文提出的弹性指标对攻击模式下的网络性能变化敏感性较高,对其影响最大的关键节点是轨道交通系统中客流量最大、中转换乘能力最强的一批站点,它们同时有较高的节点度和介数,一旦失效会对网络弹性造成巨大破坏,需重点维系和保护;弹性优化的节点集所含节点大多为非中转站点,枢纽地位不强,但集点成线将使网络的延展性和弹性大幅增加,在基于现实约束的连线选择之下,相较于原始网络,优化网络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弹性明显增强.研究结果不仅对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弹性、增强网络风险抵御能力具有借鉴意义,也为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城市交通弹性后向加边算法复杂网络轨道交通网络

    环线对地铁网络弹性的影响研究

    潘守政何佳王英平贺正冰...
    100-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形线网是地铁网络中特殊又重要的线网结构.本文从系统弹性的角度出发,基于图论和改进的级联失效模型深入分析环线结构在网络失效和恢复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在网络中断阶段,采用改进的耦合映像格子模型,分别模拟站点和线路水平下的级联失效场景,并采用失效节点比率和运营效率作为评价指标分析网络弹性变化;在恢复阶段,采用不同的站点和线路恢复顺序研究网络弹性指数变化.最后结合北京市地铁网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介数较高的节点失效产生的级联失效最早达到顶峰,度值较高的节点失效则最快使网络瘫痪,尤其是环线中的换乘站点失效对网络弹性的影响最大;而相比非环线站点,当提高环线上站点的鲁棒性时,网络弹性的提升更明显,级联失效高峰得到很大延缓.有针对地保护这些环线站点将为地铁系统受干扰后的性能恢复提供宝贵的救援时间;此外,越靠近中心的环线会比外围环线更加重要,如北京地铁2号线和10号线;同时,较早地恢复环线上的站点也会大大提高整个网络的弹性性能.研究结果不但对提高具有环线结构的地铁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具有借鉴意义,也为地铁网络的规划和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城市交通韧性级联失效地铁网络耦合映像格子复杂网络

    高速铁路列车接续时刻调整优化方法

    刘旭付慧伶徐能张婷婷...
    11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高速铁路规模扩大并成网运营,换乘客流量日益增多,长距离客流的换乘组织问题愈加突出.现状列车接续方案存在接续时间长、接续频率低、同城异站接续等问题,不利于提高旅客换乘出行效率.本文基于我国高速铁路非周期列车运行模式,在大规模路网中多车站与多列车之间接续耦合灵活且复杂的背景下,建立优化列车接续方案的整数规划模型,以结合各OD换乘需求差异最大化列车接续频率和最小化列车接续时间为目标,通过调整既有运行图中列车在车站的到发时刻和顺序,优化列车接续时间、接续频率和接续方式.结合我国高速铁路客流与列车组织特点,模型考虑换乘枢纽内旅客同站与异站换乘的列车接续方式,并增加确保运行图稳定性和可行性的列车接续次数、追踪间隔时间等约束,以保证列车接续方案的现实操作性.我国"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较大规模实际案例的求解结果表明,与现状列车接续方案相比,优化模型能够在较小幅度调整列车时刻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接续频率、缩短接续时间、优化接续方式,可为铁路部门调整列车运行图提供参考和依据.

    铁路运输列车接续方案列车运行图整数规划高速铁路

    考虑列车加开的技术站车流接续模型

    薛锋范千里周琳陈崇双...
    12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普速铁路能力逐渐得到释放.为了提高货车周转效率,避免技术站出现拥堵的问题,本文从技术站角度出发,考虑在加开列车的基础上进行车流接续优化.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分析得到列车加开的判定条件,在满足加开列车条件的前提下分别就以下两个冲突进行分析:一是列车加开作业与技术站内现有列车技术作业之间的冲突;二是列车加开作业与运行图之间的冲突.经分析得到列车加开的基本时间窗及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考虑列车加开的技术站车流接续模型.以货车在站停留时间最短为目标函数,将该模型分解为两个子问题,一是技术站股道运用子问题,二是车流接续子问题,并运用遗传算法对两个子问题分别进行求解.为证明模型的适用性,结合算例,将考虑列车加开的技术站车流接续模型与原技术站车流接续模型进行求解对比,结果表明:相较于原方案,考虑列车加开的技术站车流接续方案使货车的平均在站停留时间缩短了14.1 min,减幅达7.4%,在技术站内拥堵的情况时具有更高的适用性.

    铁路运输技术站车流接续优化方案推拉效应遗传算法列车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