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毛保华

双月刊

1009-6744

bhmao2006@bjtu.edu.cn

010-51684836

100044

北京西直门外上园村3号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楼D403室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Journal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面对国内外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智能交通、交通管理、交通工程与信息工程等学科领域的决策者、科技工作者、交通运输工程师、交通运输院校研究院所的专家、硕、博士研究生以及交通运输企业家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渠道电商库存路径及定价问题优化研究

    杨华龙石兴江辛禹辰
    223-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全渠道模式下电商库存路径及定价问题,考虑各前置仓需求不确定因素,本文提出一种按照不同售卖渠道的商品差异化定价策略,通过设置电商关于需求不确定风险态度的保守系数,构建以总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混合整数非线性鲁棒优化模型,并设计自适应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选取含有10个和20个前置仓的两组算例,验证本文模型算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实验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统一定价,差异化定价可以提高电商总利润分别约5%和6%.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提升线上客户的线下购物体验以增加线上自提渠道客户数量,并组织线上营销活动以提高线上客户对电商促销努力的敏感度,能给电商带来更高的利润;掌控未来市场波动风险并准确预测需求信息以降低电商保守系数和需求最大偏离系数,亦可提高电商总利润.研究结论可为电商制定前置仓库存配送路径策略与各渠道商品定价方案提供参考.

    物流工程库存路径及定价问题鲁棒优化模型全渠道电商自适应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

    带时间窗的时间依赖型同时取送货车辆路径问题研究

    何美玲杨梅韩珣武晓晖...
    231-242,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带时间窗的时间依赖型同时取送货车辆路径问题(Time Dependent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with Simultaneous Pickup-Delivery and Time Windows,TDVRPSPDTW),本文建立以车辆固定成本、驾驶员成本、燃油消耗及碳排放成本之和为优化目标的数学模型;并在传统蚁群算法的基础上,利用节约启发式构造初始解初始化信息素,改进状态转移规则,引入局部搜索策略,提出一种带自适应大邻域搜索的混合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with Adaptive Large Neighborhood Search,ACO-ALNS)进行求解;最后,分别选取基准问题算例和改编生成TDVRPSPDTW算例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ACO-ALNS算法可有效解决TDVRPSPDTW的基准问题;相较于模拟退火算法和带局部搜索的蚁群算法,本文算法求解得到的总配送成本最优值平均分别改善7.56%和2.90%;另外,相比于仅考虑碳排放或配送时间的模型,本文所构建的模型综合多种因素,总配送成本平均分别降低4.38%和3.18%,可有效提高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

    物流工程同时取送货车辆路径问题蚁群算法时间依赖时间窗

    考虑航空公司偏好的协同航路分配优化方法

    张宝成胡威刘婉纯
    243-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协同决策中管制与航空公司之间的参与,减少航班的延误,提出多目标下的考虑航空公司偏好的航迹时隙分配模型,解决具有多个受限区的航路资源分配问题.该模型以满足容量限制、最小化航班延误及改航的相关成本为效率和公平性目标,将该模型应用于国内某航路实例数据,运用Benders分解算法分析求解模型.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地面等待方法相比,航班总延误成本每分钟显著降低6.2%,由于改航分配导致地面延误减少,使航班总延误时间降低了29.3%,这一结果强调,增加改航(除了地面等待)以避免空域受限区的重要性.此外,该模型允许航空公司能够根据自身偏好灵活地选择原计划航线或替代航线,分析航空公司的偏好对个人和系统延误水平的影响.最后,讨论基于不同公平方案下多受限资源分配过程中效率与公平之间的权衡,提出的Min-Max方法相比现有的RBS(Ration-By-Schedule)方法能够使空域运行效率提高5.4%,航空公司公平性提高70.8%.可见,提出的多目标协同航路分配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在降低总延误成本的基础上兼顾各航空公司的公平性,是解决协同航路资源分配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航空运输航路资源分配优化Benders分解算法协同航迹选择计划多目标优化

    空间异质下地铁建成环境与站点覆盖客流吸引度关系研究

    陈红李晨光王铎段超杰...
    253-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器学习模型广泛应用于探究建成环境与客流的交互关系.然而,机器学习考虑的是全局关系,无法捕捉空间变化,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密度、多样性、设计、目的地可达性、可获得性和网络连通性等方面构建了11种建成环境指标,提出一种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与地理加权回归(GWR)的集成综合分析模型(SLightGBM),以探究建成环境对站点覆盖客流吸引度的空间异质性和非线性影响,并将该模型与LightGBM,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GWR进行比较,以揭示SLightGBM模型在回归效果上的优势.针对西安市的研究结果表明:SLightGBM模型的R2、MAE与RMSE分别达到了0.68、8379.16和11797.19,显著优于对比模型;建成环境因素存在空间异质性,工作人口密度和公交站点密度在中心区域最为重要,而餐饮密度在南部区域更显著;工作人口密度和餐饮密度与客流吸引度呈正相关,而最小换乘次数与客流吸引度呈负相关关系,且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研究表明,影响因子空间差异性和阈值分析结果对于指导城市建设和改善公共交通系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城市交通空间特性SLightGBM地铁客流阈值分析

    基于传递熵的空中交通航路网络拥堵传播特性分析

    张洪海瞿昕宜沈雪万俊强...
    263-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剖析空中交通拥堵态势演变特性,辅助空中交通管制,确保航路网络的高效运行,本文研究空中交通航路网络拥堵传播相关问题.首先,选取交通流量、交通密度和交通汇聚度作为航段拥堵评估指标,建立FCM(Fuzzy C-Means)航段交通拥堵状态评估模型;其次,提出基于传递熵理论的航段拥堵传播模型,并分析拥堵与拥堵传播之间的关联性;然后,建立基于传播指数与显著性面积指标的关键航段识别方法;最后,采用广州区域管制扇区内实测数据检验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宏观和微观特征的拥堵识别模型能够有效地划分航段的交通状态;拥堵传播受时段和拥堵程度的影响较大,夜间时段,畅通态在拥堵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信息传播量比日间高30%,且信息有效期更长;在白天,高拥堵航段在拥堵传播中占主导地位,其信息传播量约为低拥堵航段的1.2倍,但信息有效期较短;广州高空航路网络的拥堵传播呈现明显的时空差异性,拥堵传播高峰时段主要位于12:00-14:00和18:00-20:00,略早于拥堵高峰期,沪蓉航路等东西向主干航路是拥堵传播的关键航路.这些规律可为空中交通管制单位实施管制措施和优化航路结构等提供理论支持.

    航空运输交通拥堵传播传递熵航路网络时空因果关系

    自然驾驶状态下城市地下环道驾驶人心理负荷研究

    尚婷易爱强何军刘祥...
    274-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城市地下环道驾驶人心理负荷特性,组织驾驶人自然驾驶试验,使用生理仪获取自然驾驶状态下驾驶人心电信号数据.以驾驶人心率、心率增长率和心率变异性指标为关键变量,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心理负荷量化模型,揭示地下环道平曲线半径、曲线类型、出入口以及熟练程度对驾驶人心理负荷的影响.研究表明:心率指标和心率变异性指标分别与地下环道平曲线半径呈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驾驶人心理负荷与平曲线半径呈负相关,在相同半径条件下,连续曲线场景下的心理负荷显著高于单个曲线场景,且连续曲线间负荷累积作用超过单一曲线半径对驾驶人心理负荷的影响;入口段驾驶人心理负荷比出口段高21.39%;非熟练驾驶人心理负荷比熟练驾驶人高30.75%;建议在城市地下环道出入口和曲率变化区段增设视线诱导设施,设计车速为20~40 km·h-1时,平曲线半径不宜小于30 m.

    交通工程驾驶人心理负荷因子分析城市地下环道心率变异性自然驾驶试验

    基于脑电通道注意力机制的驾驶行为识别研究

    赵朔奇格奇李培豪关伟...
    283-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电信号以其高时间分辨率等优点成为识别驾驶员认知状态和评估驾驶性能的重要工具.以往研究中,基于脑电识别驾驶行为往往局限于异常驾驶状态,例如,疲劳检测和分心驾驶等,忽略了常规驾驶场景.本文以常规驾驶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驾驶模拟实验同步采集驾驶员在执行加速、减速和转向行为时的驾驶数据和脑电数据,构建基于压缩—激励模块的通道注意力—可分离卷积神经网络,对驾驶员上述驾驶行为进行模式识别,并优化选择跨个体脑电信号通道.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在3类驾驶行为识别的准确率达到82%,且在保证预测精度的情况下,将通道数量降低了70%.通过消融实验以及与其他基准模型的对比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对最优通道组合的头皮拓扑位置分析发现,大脑额区和枕区与常规驾驶行为最为相关.研究结果可为从认知角度理解驾驶行为及类脑驾驶决策提供方法依据.

    智能交通驾驶行为识别压缩—激励网络脑电通道优化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氢能重卡排放分析

    李雷钱思达徐黎庆焦文玲...
    292-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在我国现有能源结构下发展氢燃料电池重卡相比传统能源重卡有何优势,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利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研发的GREET(Greenhouse gases,Regulated Emissions,and Energy use in Transportation)模型,采用控制变量法对比分析煤制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路径下的氢燃料电池重卡和柴油重卡的全生命周期空气污染物气体排放情况,并对可能影响车辆排放的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最后以榆林市重卡车队为例进行车队替换模型分析.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可再生能源制氢路径的氢燃料电池重卡相比柴油重卡平均减少了68.74%的各类空气污染物排放;采用煤制氢路径的氢燃料电池重卡在CO、NOx和CO2这3种气体的排放水平均低于柴油重卡;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比普通电解制氢平均减少氢燃料电池重卡92.41%的空气污染物排放;长途氢燃料电池重卡比短途氢燃料电池重卡减少12.57%的空气污染物排放;采取氢燃料电池重卡替换柴油重卡的策略预计到2030年能减少13.77%的车队整体空气污染物排放.本文在公路运输范畴内对氢能重卡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水平进行分析,为后续氢能重卡的推广提供依据.

    公路运输气体排放GREET模型重型卡车氢能生命周期评价

    路测环境下无人驾驶小巴复杂场景运行评价

    马千里王通邵帅贾鹏...
    300-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无人驾驶小巴为代表的客运自动驾驶工具在公交微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实现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规模运用,除了传统的车辆性能测试外,还需评估其在复杂场景下的表现.由于测试数据缺乏,评价模型适用场景单一和评价方法主观等问题,导致以往评价偏差较大.本文针对无人驾驶小巴的表现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并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博弈论组合赋权的优劣解距离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模型,对车辆在复杂场景下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选取驾驶安全性、乘坐舒适性、车辆智能性及车辆高效性这4个评价维度,并细分为12个客观评价指标.首先,通过实地测试采集无人驾驶小巴在运行场景中的数据;其次,利用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法,对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获得的权重进行组合;最后,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运用TOPSIS模型对3条具有不同复杂度的测试路线进行综合评价值的计算.结果显示,无人驾驶小巴表现评价中,准则层的重要程度排序为车辆智能性、驾驶安全性、乘坐舒适性、车辆高效性,指标层敏感指标则为自动驾驶状态、平均角速度.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的TOPSIS模型对不同场景复杂度路线进行的无人驾驶小巴表现评价结果与实际运行情况一致,展示了方法的有效性.

    智能交通车辆评价实地测试自动驾驶组合赋权法

    第十一届交通运输研究国际会议(ICTTS'2024)在兰州召开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