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罗艺峰

季刊

1003-1499

lbj-919@163.com

029-85217708

710061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中路108号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Journal JIAOXIANG-Journal of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反映和介绍国内外音乐学术领域的最新教学、科研成果为宗旨,热情关注现实音乐生活中的理论热点,追踪当今世界音乐研究进展,在“西安鼓乐”、“汉唐音乐文化”等专题领域影响较大,发表了一系列理论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钱仁康先生为学之道探赜

    冯存凌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梳理钱仁康先生早期生活,探寻致学动因,以此为基础从治学之本、治学之法、治学精神三方面探赜先生为学之道.从一定意义上看,无论在为人处事还是从教治学等方面,钱先生都是黄自先生真正的继承人,是一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立身、立功、立言"精神的延续.继承和发扬钱先生所传承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由蔡元培、萧友梅、黄自等先贤所开创的开放、包容、广博、精深的学术传统,是推动当代音乐学术发展的重要保证.

    钱仁康致学动因为学之道继承学统

    史学、视野与当代影响——纪念钱仁康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李秀军
    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4月13-14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了"纪念钱仁康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研讨会",笔者依据会议上我的发言整理成该文,主要叙述了钱仁康先生在音乐学学科建设、音乐学研究,特别是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及其当下和未来在上述音乐领域中所产生的巨大而广泛的影响.

    钱仁康音乐学学科建设西方音乐史研究

    关键词之音乐符号

    黄汉华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符号现象的思考,自古有之.我国古代有公孙龙"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的著名观点,认为但凡"物"都有名称,都能被指认;然而名称是概念,与被指示和指认的物是有区别的."指"和"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有了现代符号学的能指和所指的意思了.西方符号学思想萌芽可追溯至古希腊和古罗马语义学、逻辑学、修辞学或诠释学等学说.然而,现代符号学作为学科的确立是在西方的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音乐符号学则更晚些.音乐符号学近年来受到国内音乐学界的关注,文章以关键词的形式,对符号、音乐符号的词源内涵,符号学中的理论内涵及其分类问题进行了考察;对中外符号学及音乐符号学发展及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以期为学界进一步了解音乐符号学提供某种参照.

    符号音乐符号符号学音乐符号学

    国际视域下高等艺术院校音乐信息素养教育探析

    刘悦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高等艺术院校的音乐信息素养教育在国际上已逐步发展为主流模式,它在传统的音乐文献检索课的基础上,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新的要求,激发人们创新思维,更新范式,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其中,在课堂中植入建构主义的5E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较深入地掌握图书馆实体馆藏与电子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与策略,并通过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启迪其自主思考的意识,提升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评价能力与整合学术信息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把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并充分地融入个人思考,进而迁移到不同的学习情境中,使其信息素养水平得到更好的建构,对于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也大有裨益.

    音乐文献检索课音乐信息素养教育5E教学法

    新里曼理论中的和弦转换模式探究——兼谈新里曼理论发展史

    梁梓恒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理论,新里曼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北美音乐理论界,起源于对19世纪音乐中某些半音化和声片段的阐释.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新里曼理论的内涵已十分庞大,涉及对和弦、音级、音级集合等理论问题的分析.在诸多转换模式中,暗示了隐藏在调性音乐中的深层音乐特征,这种特征由有限循环空间内的简约转换形成,表现出和弦循环、平稳进行、节俭声部进行等特征,在图示上展现出鲜明的倒影特征.经由和弦转换模式的演变,可将新里曼理论发展分为从"里曼"到"新里曼"、从路温到布法罗会议、从布法罗会议到新里曼理论特刊、1998年以后的新里曼理论发展四个阶段.

    新里曼理论和弦转换音乐理论史倒影半音化和声

    史料与史实:吕鑫杂考

    徐文武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吕骥父亲吕鑫生平经历,伍雍谊编著的《人民音乐家吕骥传》以及吕骥女儿吕英亮编撰的《吕骥年谱》所涉及到的内容,多处说法不一.这种现象,虽可作多种解释.但无论何种解释,都无法回避现代文化观念史形成过程中,当事人习惯用到放电影式的回忆对历史事件附加意义,而不自知的文化心理.这一现象,提醒着研究者注意近现代文化史料与史实,即使出自当事人,也非完全统一,有很多的矛盾与不一处.笔者留心于此期湖南名人史料中与吕鑫相关的材料,以年代事件为纲,按照时间先后次序,以《吕骥年谱》《吕骥传》为引线,考证吕骥父亲吕鑫的若干史事,并逻辑地连续重现吕鑫生平经历的若干重大事件之本相,以免以讹传讹.

    吕鑫吕骥人民音乐家吕骥传吕骥年谱刘道一谭延闿

    梅庵琴派源起于南高师之学理探究

    岳晓英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庵琴派孕育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源起于近现代高等学府的古琴流派.古琴家王燕卿在南高师短短五年的古琴选修科教学之所以能够为一个古琴流派的诞生奠定基础,与南高师的教育精神密不可分.尤其是南高师对国学教育的重视、对通才教育的重视、对人格教育的重视,塑造了梅庵琴人的文化态度、知识结构及人格追求,铸就了梅庵琴人深沉的"梅庵"情结,并成为历经漫长岁月和文化变迁的梅庵琴派的精神内核.

    梅庵琴派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精神梅庵情结

    "礼坏乐崩"语境下儒家乐论的建构与重构

    雷炳锋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周制礼作乐,建构起了以"德"为中心的音乐理论,作为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礼坏乐崩"的整体背景下,礼乐被僭用,音乐下移,导致了乐与礼相分离,于是儒家便以"礼"为中心对乐论进行重构,使乐的核心由外在仪式乐舞转而强调乐所内蕴的礼义精神,推崇雅乐、抑制"郑声".在"新声"风靡、雅乐式微的形势之下,儒家又引"诗"入乐,对乐论进行了二次重构,突出乐本人心、生于性情的本质,将声、音、乐都纳入乐的范畴之中,揭示乐的审美特性,以增强雅乐的生命力,乐也由"礼"之乐被阐释成了"诗"之乐.新的乐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对既有乐论的扬弃,而是彼此共存,三种乐论叠加在一起造成了儒家乐论的层累性特征.

    礼坏乐崩

    刘炽电影音乐的人民性研究

    池瑾璟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炽,延安鲁艺的代表性作曲家,深受红色音乐文化熏陶,始终坚持把音乐还给人民的精神追求,创作了群众歌曲、歌剧、电影音乐、舞蹈音乐及器乐曲等近六百部作品.他的电影音乐创作,以"人民性文艺"为创作宗旨,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为人民"与"人民的"文艺精神引领下,展现出"大众性""情感性""革命性""时代性"的多维特征,突出"人民史观"的审美叙事,映照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追求、精神道德样貌等内在心理世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中国式表达与审美风范.

    刘炽电影音乐人民性

    宋代的"社火"与"舞队"之比较

    杨路英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火"一词最早见于宋代书录中,六月六日州北崔府君神诞日,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与此同时,舞队诞于南宋临安城,同为沿街游行的表演形式及诸多留溯至今的名目使得治史者多将二者归为同一,认为南宋舞队就是社火在宋代的称谓.然而以社火于宋代的释义来看,宋代诸多神日及社日时所摆设的露台所上演的综合鼓乐表演更符合宋代社火释义,其源于人们对天神地祗祭祀,二者殊途同归,并非辩驳"舞队"等同于"社火",而是拓宽宋代"社火"概念,以宋代笔记文学作为主体视角,对宋代的社火与舞队的异同进行探讨.

    南宋社火舞队鼓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