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罗艺峰

季刊

1003-1499

lbj-919@163.com

029-85217708

710061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中路108号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Journal JIAOXIANG-Journal of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反映和介绍国内外音乐学术领域的最新教学、科研成果为宗旨,热情关注现实音乐生活中的理论热点,追踪当今世界音乐研究进展,在“西安鼓乐”、“汉唐音乐文化”等专题领域影响较大,发表了一系列理论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塔吉克族婚礼舞蹈文化解读

    赵金科吴亚南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吉克族婚礼是塔吉克族人世俗生活中兼具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在婚礼流程中群体性娱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民众情感在婚礼场合中得到集中体现,民众参与度维系着塔吉克族人情感.舞蹈在塔吉克族婚礼活动的组织流程,婚礼活动的参与现场氛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吹奏鹰笛、击打手鼓与双人对舞的表演形式成为室内传统婚礼活动中的表演场面,电子音乐新设备的加入也被新一代的年轻人认为其在婚礼场合中起着烘托热闹气氛的作用.无论是传统与现今,秩序维持者均会在婚礼活动中担任邀请参与者与维持现场秩序的双重职责,并以双人对舞的方式完成每一次仪式中彼此情感上的表达.舞蹈在塔吉克族人婚礼活动中具有显性标识,亦可窥视出其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

    塔吉克族婚礼舞蹈情感礼仪情感体验情感延续

    陕北民歌和声配置的探讨与分析——以《梁生哥》和《赶牲灵》为例

    解国玮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现当代音乐创作中,以陕北民歌为素材的音乐作品占据一定比例并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其和声配置进行整理归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梁生哥》和《赶牲灵》为例,可以发现陕北民歌的调式和旋法等音乐要素均立足于中国特色和声理论.以陕北民歌的调式特征与旋法特点为基础,结合自然音调式、结合大小调与异调配置三类配置方法对两首民歌分别进行和声编配,以此说明同一首民歌的和声配置手法的多样性以及各种配置手法之间的音响差异.再结合若干基于陕北民歌素材的作品范例,对其中的和声配置技术进行深入分析,由此说明和声配置技术对音乐结构和内容表现的积极作用.

    陕北民歌和声配置梁生哥赶牲灵自然音调式异调配置

    克拉拉·舒曼音乐会曲目"经典化"建构及意义

    张彭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音乐的经典观念在19世纪逐渐形成,一群推崇古典音乐的表演艺术家致力于构建音乐经典,重塑大众的音乐品味.作为一位杰出的钢琴家,克拉拉一生致力于推动钢琴经典曲目的传播与普及.从1840年起,她持续演奏贝多芬、门德尔松、舒曼、肖邦等作曲家的作品,将独奏音乐会时长和曲目之间的间隔时间缩短,更加专注于每部作品的诠释.这种由同质性的严肃音乐构建的曲目模式成为后世钢琴家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众的审美趣味.同时,克拉拉作为舒曼忠实的推广者和演绎者,让公众更好地接受和认同舒曼的作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克拉拉·舒曼独奏音乐会经典化审美趣味曲目模式

    历史的根茎——德勒兹反线性历史观念问题研究

    徐凌希杨婧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法国后现代思想家德勒兹在与瓜塔里合作的《千高原》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根茎"式思维模式,以此将思想从传统的树状思维模式和二元论中解放出来,由此实现一种思想上的"多元论".与此同时,通过"根茎"与"树形"思想图式的对比,一方面旨在强调二者背后隐含的时间观念的差异,即"根茎"始终与"生成"相关,参与一种无差异的时间流,而"树形"则以线性时间观念为根本;另一方面,通过德勒兹音乐哲学思想及其在《千高原》中有关音乐的解读,进一步揭示德勒兹的反线性历史观念,并对传统音乐史编撰模式中存在的德奥民族主义印记提出批判性思考,进而强调一种去中心化、反权威的"根茎"式音乐史书写模式.

    德勒兹根茎音乐史书写线性时间

    中国当代协奏曲创作中中西方乐器演奏技法与音响音色的拓展方式初探

    杨正君
    102-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协奏曲作为大型交响音乐的体裁属性及其炫技性与竞奏性的体裁特征,在中国协奏曲创作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本土化发展过程中,通过中西方传统乐器间演奏技法的相互模仿、借鉴与吸收、融合,以及作曲家为了追求独奏乐器与协奏乐队之间的音响平衡与多样的协作关系,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与音响音色获得了极大的拓展与突破,其艺术表现力也得以大幅度丰富与提升;西方乐器协奏曲在演奏技法与音响音色方面也展现出了诸多中国民族风格与本土化特征.协奏曲中集中展现演奏技巧的华彩段对中西方乐器演奏技法与音响音色的拓展也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协奏曲中国民族乐器西方乐器演奏技法音响音色

    路易吉·诺诺歌剧《偏狭1960》的创作技法与理念探析

    贾琦
    110-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大利先锋派作曲家路易吉·诺诺创作的第一部歌剧《偏狭1960》以布莱希特式的戏剧手法为框架,与十二音序列、整体序列、半音化、噪音、音簇等音乐技法相结合,并加入多媒体科学技术,形成了作曲家独特的歌剧创作风格与理念.它使得1945年以后的表现主义音乐与新兴的现代戏剧、现代绘画以及投影、录音等大众媒介融汇一体,相得益彰,表达了反对战争、殖民与压迫的夙愿,并揭示社会矛盾,呼吁人民理性思考.不仅如此,该歌剧同样是意大利共产党政治理想传播的音乐作品典范,它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彼时意大利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并始终贯穿作曲家诺诺一生的音乐创作理念之中.

    路易吉·诺诺偏狭1960布莱希特先锋派序列马克思主义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究

    沙莉
    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文科"倡导学科交叉融合、凸显中国特色和艺术学学科任务,为高校声乐教学带来了新的启发.《新文科建设宣言》中"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的共识为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了学理基础.视唱练耳为声乐教学提供了"音准"基础;应尚能提出的"以字行腔"理论对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以及训练推进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声乐教学改革中的"守正创新"有着启发意义.由形态通达意境并进而落实到演唱技法,是声乐教学中作品学习阶段的可行路径,也是实现艺术类学科在新文科视角下"美人化人"要求的可行选择.

    新文科交叉视唱练耳以字行腔

    苏石林声乐教学实践研究

    邱洋洋隋欣
    12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石林是我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俄侨声乐教育家、男低音歌唱家,他在中国教学长达30余年,培养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杰出声乐人才,对苏石林的教学档案进行梳理分析,论证了其声乐教学中"重视基础""钟爱歌剧""采用中国歌曲"的特色,以及他首先提倡的"面罩""呼吸""共鸣"三个美声唱法等重要概念,以身示范、注重实践等教学优长,归纳形成了苏石林自己的教学体系,为高校声乐教学人才的培养拓宽研究视域.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苏石林的声乐教学理念积极贯穿到新文科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为新时代声乐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与启示.

    苏石林高校声乐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竹笛与管弦乐队作品《笛域千秋》的表演实践研究

    吴非
    13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竹笛表演艺术在当代语境中的继承与发扬,是音乐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结合自身演奏、实践经验,以竹笛与管弦乐队作品《笛域千秋》为个案进行分析与研究,为作品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在对作品分析与核心技术解读的前提之下,基于自身的主观角度及对作品联觉画面的阐述,使演奏者二度创作中的音乐表达与作曲家对于作品的音响设计两者之间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同时对作品中具有较高难度的演奏技术训练与具体的练习方法进行论述和分析,给予初学者以实践的方向.并通过这一研究过程与结果,对当代竹笛作品的演绎产生思考.

    笛域千秋强巍昊竹笛表演理论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创演的呈现与展望

    高艺璇
    13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行音乐是受众数量最多、影响力最为广泛的音乐文化类型.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其发展虽然多次停滞,然而民族化理念却一直贯穿始终.特别是改革开放至今,诸多创演者更是通过民族化理念的践行,推出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广受认可的佳作.对此应对百年来的民族化探索历程进行梳理,这些作品在歌词、旋律、演唱和配器方面的民族化特色和追求,使作品获得了更加广泛的认同,也成为了流行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展望未来,还需要从坚定民族理念、强化文化认同、完善专业教学和推动海外传播四个方面,守正而创新,让民族化成为中国流行音乐创演的底色,并在世界舞台上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流行音乐民族化发展历程当代呈现未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