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机械工程材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机械工程材料
机械工程材料

杨武

月刊

1000-3738

mem@mat-test.com

021-65556775-368

200437

上海市邯郸路99号

机械工程材料/Journal Materials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材料科技与应用专业技术性刊物。刊登钢铁材料、合金材料、粉末冶金、硬质合金、精细陶瓷、工程塑料和复合材料等工程用材料和特殊功能材料的科研成果和实验研究报告。介绍材料制备、热处理、加工、性能检测的新技术、新仪器设备。设有综述、试验研究和工厂经验等栏目。读者对象为材料科研、生产部门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内外增材制造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建议

    孙丹邹定锦张亮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材制造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增材制造技术与产业的日臻成熟,为了推动增材制造产品从"可制造"到"可使用"再到"安全稳定使用"的跨越,不断促进增材制造制件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医药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以及全产业链的健康稳步发展,迫切需要增材制造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增材制造标准体系框架,总结了国内外增材制造标准发布情况,分析了国内增材制造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趋势,最后通过对标国际适用的增材制造标准化体系架构和发展路线,对我国增材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增材制造标准化工作标准体系框架发展路线

    "力学超材料"专题征稿启事

    《机械工程材料》编辑部
    10页

    水中溶解氧对低锡中铌锆合金氧化膜显微组织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王旭彤李九霄于一笑赵志伟...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含溶解氧(质量浓度分别为300,1 000 μg·L-1)环境中对Zr-0。4Sn-0。7Nb-0。3Fe-0。1Cr-0。15Mo-0。12O新型低锡中铌锆合金进行了长达300 d的堆外高压釜腐蚀试验,研究了腐蚀过程中合金表面氧化膜微观结构的变化,并结合离位电化学检测表征了腐蚀后合金的电化学性能,分析了溶解氧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溶解氧环境中腐蚀时,合金表面氧化膜的厚度随时间呈线性增加,氧化膜内裂纹增多,氧化膜/基体界面起伏加剧;当溶解氧含量较高时,合金的腐蚀质量增加较大,表面氧化膜内裂纹较多。在含溶解氧环境中腐蚀130 d时,合金的自腐蚀电位和极化电阻最小,自腐蚀电流密度最大,其耐腐蚀性不仅与表面氧化膜厚度有关,还受氧化膜内缺陷影响;腐蚀300 d时,合金的阻抗谱呈多容抗弧特征,较高溶解氧含量下的容抗弧数量较多。

    锆合金高温高压腐蚀氧化膜溶解氧电化学检测

    衍生体心立方点阵材料的优化设计及压缩力学行为

    许童罗嘉琪王幸福李先雨...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别在传统体心立方(BCC)点阵结构(H0型)的外围以及外围和中心添加竖直杆,设计出H1型和H2型衍生BCC点阵结构,以AlSi10Mg合金粉末为原料采用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制备出不同尺寸参数的点阵试样,研究了其压缩力学行为。结果表明:传统和衍生BCC点阵试样的压缩行为均具有线弹性阶段、平台阶段、致密化阶段等3个阶段,属拉伸主导型多孔材料;相同尺寸参数下,H2型BCC点阵试样的比强度、平台应力和单位质量吸能最大,H1型次之,H0型最小。随着单胞高度增加,H1型点阵试样的比强度和单位质量吸能基本不变,平台应力起伏略微增大,能量吸收效率小幅减小;随着单胞宽度增加,H1型点阵试样的比强度、平台应力和单位质量吸能明显降低,能量吸收效率不变;随着斜杆及外围竖直杆杆径增加,H1型点阵试样的比强度、平台应力和单位质量吸能明显增大,能量吸收效率先明显提升后趋于稳定。随着中心竖直杆杆径增加,H2型点阵试样的比强度、平台应力和单位质量吸能增大,能量吸收效率提升。衍生点阵试样的变形模式主要为由下到上的逐层变形,损伤机制为竖直杆的侧向弯曲和斜杆的垂直方向弯曲。

    衍生体心立方结构点阵材料优化设计压缩力学行为吸能特征

    表面粗糙度对SA508 Gr.3 Cl.1钢-石墨摩擦副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郑张利王文东王飞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旋转钢圆环-固定石墨圆环式端面摩擦副结构,对不同表面粗糙度(0。319,0。451,1。210,2。300,5。240 µm)的SA508 Gr。3 Cl。1钢进行干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了试验钢表面粗糙度对摩擦副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磨损机制。结果表明:随着试验钢表面粗糙度增加,摩擦因数先减小后增大,表面粗糙度为0。451 µm时最小,为5。240 µm时最大;石墨的摩擦磨损质量损失整体呈增大趋势,磨损机制均以磨粒磨损为主。当表面粗糙度较低时,石墨在试验钢磨损面形成大面积光滑的转移膜,膜中碳含量较高;当表面粗糙度较高时,产生犁沟效应,石墨转移膜面积较小,膜中碳含量较少。

    摩擦因数磨损质量损失石墨转移膜表面粗糙度

    《机械工程材料》防诈骗公告

    《机械工程材料》编辑部
    32页

    cBN@TiN/β-Sialon复合陶瓷及刀具的制备与性能

    黄坤恒罗展鹏罗嗣春郭伟明...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通过原位生成TiN包覆cBN(cBN@TiN)颗粒制备了cBN@TiN/β-Sialon复合陶瓷,研究了其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力学性能以及制成的可转位刀具连续干式切削球墨铸铁时的切削性能,并与β-Sialon陶瓷及刀具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BN@TiN/β-Sialon复合陶瓷由β-Sialon、cBN和TiN相组成,其抛光态表面无明显气孔,cBN@TiN颗粒均匀分布,未发生明显脱落,基体相晶粒呈等轴状和长棒状;cBN@TiN/β-Sialon复合陶瓷的相对密度和晶粒尺寸与β-Sialon陶瓷相近,硬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17。40±0。11)GPa和(6。19±0。10)MPa·m1/2,高于β-Sialon陶瓷;与β-Sialon陶瓷刀具相比,cBN@TiN/β-Sialon复合陶瓷刀具的耐磨性更好,切削寿命更长。

    β-Sialon陶瓷cBN力学性能切削性能

    论文摘要的写作要求

    《机械工程材料》编辑部
    38页

    微合金化低碳马氏体钢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

    阙燚彬毛丹丹李宏军楼华山...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备了钛、铌和钼等元素掺杂的微合金化低碳马氏体钢,并对其进行热轧+880℃淬火+不同温度(170,190,210,230,250℃)回火处理,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态试验钢的显微组织、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以190℃回火态钢为例分析了强韧化机制。结果表明:热轧态试验钢由铁素体和贝氏体组成,淬火态试验钢由铁素体和马氏体组成,不同温度回火态试验钢均由回火马氏体和少量铁素体组成,回火态试验钢的铁素体面积分数在15%~20%,低于热轧态和淬火态;淬火态试验钢的抗拉强度和布氏硬度最高;随着回火温度升高,回火态试验钢的抗拉强度和布氏硬度下降,断后伸长率、屈服强度和冲击吸收功均先增大后减小;190℃回火态试验钢的断后伸长率和冲击吸收功最高,拉伸断口和冲击断口处纤维区中韧窝占比最高,抗拉强度、布氏硬度和屈服强度适中,综合力学性能最好;190℃回火态试验钢中析出的纳米级小尺寸(Ti,Nb,Mo,Cr)C相起到沉淀强化作用,纳米级大尺寸(Ti,Nb,Mo,Cr)C相起细晶强化作用,大角度晶界占比较高,提高了裂纹扩展功,因此试验钢强度和韧性提高。

    马氏体钢双相钢纳米颗粒显微组织力学性能

    基于银纳米线/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的电致变色薄膜及器件的制备与性能

    陈光伟郭海伟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质量比分别为1∶5,1∶15,1∶25的银纳米线(AgNWs)和苯胺为原料,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了银纳米线/聚苯胺(AgNWs/PANI)纳米复合材料,喷涂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上得到AgNWs/PANI电致变色薄膜,将喷涂AgNWs/PANI(质量比为1∶15)和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电致变色薄膜的ITO基电极组装得到分层式电致变色器件,研究了AgNWs/PANI电致变色薄膜和电致变色器件的微观形貌和电致变色性能。结果表明:AgNWs/PANI电致变色薄膜中PANI均匀包覆在AgNWs上形成线性核壳结构,当AgNWs和苯胺质量比为1∶5时薄膜中有很多AgNWs暴露在外,当质量比为1∶25时AgNWs暴露缺陷较少但形成的导电通路连续性差,当质量比为1∶15时AgNWs被PANI完美包覆且导电通路连续均匀;与纯PANI电致变色薄膜相比,AgNWs/PANI电致变色薄膜的峰值电流密度、离子扩散速率和光学对比度增大,电荷传递阻抗减小,变色效果明显,电致变色性能提升,AgNWs和苯胺质量比为1∶15时电致变色性能最佳;电致变色器件的最大光学对比度为65。2%,着色和褪色过程响应时间分别仅为6。5,4。9 s,经历1 000次恒电位跃迁后光学对比度保留率高达97。7%,着色效率高达124。6 cm2·C-1。

    电致变色银纳米线导电网络聚苯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