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精细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精细化工
精细化工

邵玉昌

月刊

1003-5214

jxhgbjb@126.com

0411-84699773,84685669

116023

大连市高新园区黄浦路201号

精细化工/Journal Fine Chemical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1984年6月创刊,每月15日出版。它是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会刊、中国化学工业类核心期刊、中国轻工业类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创办最早的精细化工专业技术刊物。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首批入编期刊之一;是美国《化学文摘》(CA)全球摘用频度最大的1000种期刊之一;部分文章已由美国《工程索引》(EI)、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等摘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纳米纤维素基无机复合抗菌膜材料的研究进展

    张帆陶浩然毛钺程徐群娜...
    1081-1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米纤维素作为一种高值绿色天然聚合物,因其兼具优异的机械性能、可成膜性、高透明度、可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好等特性,成为无机抗菌原料良好的载体或者基材,这类复合抗菌材料不仅成膜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透明性,而且可提高无机抗菌剂的稳定性,在抗菌功能膜材料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以纳米纤维素为基体,引入无机抗菌纳米粒子制备纳米纤维素基无机复合抗菌材料成为抗菌新材料的研究热点.该文介绍了纳米纤维素的结构特性;综述了纳米纤维素基Ag复合抗菌材料、纳米纤维素基ZnO复合抗菌材料、纳米纤维素基TiO2复合抗菌材料及纳米纤维素基多组分纳米粒子复合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制备及应用优势;最后对纳米纤维素基复合抗菌材料的未来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纳米纤维素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抗菌薄膜

    亚砜配体在金属催化烯丙基官能团化反应中的应用

    孟春甫曹国锐滕大为
    1089-1105,1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渡金属催化的烯丙基官能团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构建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的重要方法.亚砜配体以其独特的立体化学性质,不仅在传统的(Tsuji-Trost)烯丙基取代反应中取得优异结果,而且在烯丙基C—H活化反应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根据烯丙基钯中间体的催化反应机理及亚砜配体配位模式,总结了近些年亚砜配体在传统的烯丙基取代、烯丙基C—H官能团化及不对称烯丙基C—H官能团化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影响各个催化体系的关键因素及所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发展作出了展望.

    亚砜配体烯丙基取代C—H活化烯丙基钯中间体反应机理

    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在SCR脱硝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王秋麟江朱平蔡宇宙金晶...
    1106-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氧化钛纳米管(TiNTs)是一种新型一维纳米材料,因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独特的中空管状结构备受关注.该文报道了TiNTs常用制备方法的合成原理和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了TiNTs负载型催化剂微观形貌结构及其优化调控;阐述了TiNTs作为载体对催化剂低温脱硝活性和抗中毒性能的提升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最后,指出发展经济高效的TiNTs先进制备工艺,探明TiNTs载体与活性组分耦合增效机制,有望最大程度激发TiNTs负载型催化剂低温活性和抗中毒性能,从而推进TiNTs负载型催化剂在SCR脱硝领域的广泛应用.

    纳米材料二氧化钛纳米管脱硝低温催化抗中毒性能功能材料

    改性胶原气凝胶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周建华周梦园李燕肖安国...
    1117-1124,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制革固体废弃物中提取的胶原为原料、双醛羧甲基纤维素(DCMC)为大分子交联剂,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了DCMC改性胶原气凝胶,利用FTIR和S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DCMC的引入不会改变胶原三股螺旋结构,且制得的DCMC改性胶原气凝胶具有丰富的多孔结构、低密度(9.21~10.38 mg/cm3)、高孔隙率(94.99%~97.05%)和良好隔热性能.当DCMC含量(以胶原质量计,下同)<15%时,DCMC改性胶原气凝胶的压缩应力随DCMC含量的增加而变大.为进一步提升DCMC改性胶原气凝胶的隔热性能和耐久性,通过真空浸渍法填充相变材料和浸涂法疏水处理,制备出疏水处理的DCMC改性胶原气凝胶复合相变材料,该复合相变材料比DCMC改性胶原气凝胶具有更加优异的隔热效果.

    胶原双醛羧甲基纤维素气凝胶席夫碱相变材料隔热功能材料

    球形零价铁生物炭吸附Cd(Ⅱ)的性能和机制

    石云龙宋小毛于长江林强...
    1125-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海藻酸铁在高温无氧条件下热解制备了球形零价铁生物炭(ZVIBC),并用于Cd(Ⅱ)的吸附.采用SEM、TEM、N2吸附-脱附、磁性测量系统(VSM)、FTIR、XRD、EDS、XPS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Cd(Ⅱ)溶液的pH、Cd(Ⅱ)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时间、背景离子、空气中老化时间对Cd(Ⅱ)吸附量的影响,探讨了ZVIBC对Cd(Ⅱ)的吸附机理.结果显示,pH对ZVIBC吸附Cd(Ⅱ)有显著的影响,最佳吸附pH为4.ZVIBC吸附Cd(Ⅱ)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拟合的饱和吸附量为240 mg/g.主要吸附机理为:活性官能团(O—H、C—O、C==C、C==O、—COO)与Cd(Ⅱ)形成配合物,以及Cd(Ⅱ)与Fe2+生成Cd(OH)2沉淀.

    海藻酸钠生物炭零价铁Cd(Ⅱ)吸附机理功能材料

    超临界流体沉积法对钯铜纳米粒子制备的影响

    魏炜王焘董超韩宇...
    1134-1140,1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乙酰丙酮钯、乙酰丙酮铜为金属前驱体,以氧化铝球为载体,采用超临界流体沉积法(SCFD)制备了氧化铝球负载的Pd-Cu纳米粒子(Pd-Cu/Al2O3).采用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XRD和称重法对金属前驱体负载状况与Pd-Cu纳米粒子平均粒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金属前驱体投料量一定时,沉积时间存在最佳值.沉积温度与沉积压力对Pd-Cu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有重要影响.在沉积温度65℃、沉积压力15 MPa、沉积时间3.0 h时,Pd-Cu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可达2.37 nm.助溶剂和Pd理论负载量也影响Pd-Cu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在上述条件下,使用8 mL二氯甲烷作为助溶剂,当Pd理论负载量为0.50%时,Pd-Cu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出现最小值(1.81 nm).

    超临界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沉积法纳米粒子功能材料

    基于间苯二甲胺单体的聚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

    秦安然王鑫乔文强王植源...
    1141-1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间苯二甲胺分别与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3,3',4,4'-二苯甲酮四甲酸二酐、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4,4'-(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和4,4'-(4,4'-异亚丙基二苯氧基)双(邻苯二甲酸酐)在间甲酚中通过一步法合成了5种聚酰亚胺(PI).采用FTIR、1HNMR、DSC、TGA、UV-Vis、动态力学分析仪(DMA)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I特性黏数在0.36~1.44 dL/g之间,在间甲酚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DMA测得PI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184~243℃之间,N2气氛下5%热失重温度为485~538℃,热稳定性优异;PI薄膜在400 nm处的透过率为24%~85%,500 nm的透过率可达69%~88%,截止波长在308~367 nm之间,具有良好的透明性;PI薄膜的拉伸强度、杨氏模量和断裂伸长率分别在41.1~85.3 MPa、1.7~2.1 GPa和2.5%~8.7%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

    聚酰亚胺间苯二甲胺透明性一步法功能材料

    sp2碳共价有机框架可见光催化水分子氧化

    李红蕊陈铭辉刘晨曦冯亚青...
    1148-1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N,N'-对乙腈苯-3,4,9,10-萘二酰亚胺和1,3,5-三(对甲酰基苯基)苯为单体,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sp2碳连接构筑的六方孔状的共价有机框架(NP-COF).采用XRD、FTIR、13CNMR、XPS、N2吸附-脱附、SEM、TEM、EDS、HRT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光致发光光谱(PL)对其光电性能进行了测试,对NP-COF的可见光催化H2O分子析氧能力进行了评价,推测了其反应机理.结果表明,NP-COF是一种吸光性能良好、具有一定的载流子产生和迁移能力优势的半导体型催化剂,能够在可见光诱导下高效地催化H2O分子氧化反应的进行,在Co(NO3)2•6H2O作为助催化剂的条件下,析出O2的平均速率达344μmol/(g·h),高于相同条件下已报道的共价有机框架型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析氧能力.

    sp2碳共价有机框架可见光催化水分子分解析氧反应功能材料

    导热增强聚氨酯基柔性定形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赵梦阳张宇昂唐炳涛
    1155-1161,1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聚乙二醇(PEG10000)和氨丙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APDMS)为软段,甲苯-2,4-二异氰酸酯为硬段,碳纳米管(CNTs)为功能性材料,采用一锅法制备了导热增强的聚氨酯基柔性定形相变材料(PU/APDMS/CNTs).采用FTIR、XRD、DSC和TGA表征了材料的结构特征和热性能.结果表明,当APDMS的含量(以软段和硬段单体总质量计,下同)为10%,CNTs含量为5%时,制备的PU/APDMS-1/CNTs的相变焓值为88.3 J/g,在200℃内不发生热分解,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定形相变效果,能够实现光热转换和热能存储,其光热转换和热能存储效率为62.8%,与未加入CNTs的相变材料相比,导热性能明显增强,其升降温速率提高了1.76倍.PU/APDMS-1/CNTs能够贴附于散热片表面随之弯曲,反复弯折100次后,其相变性能、柔韧性以及形态无明显变化.

    相变材料柔性聚氨酯导热聚二甲基硅氧烷热能存储功能材料

    细菌纤维素@Fe3O4/AgNWs复合薄膜的制备与电磁屏蔽性能

    李桢马忠雷康松磊景佳瑶...
    1162-1169,1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原位共沉淀法将磁性Fe3O4纳米粒子负载到细菌纤维素(BC)表面上制得BC@Fe3O4分散液,以银纳米线(AgNWs)为导电填料,采用两步真空辅助抽滤法制得了具有磁性导电层级结构的BC@Fe3O4/AgNWs复合薄膜.通过SEM、TEM、FTIR、XRD对复合薄膜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对BC@Fe3O4/AgNWs复合薄膜的导电性能、电磁屏蔽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AgNWs面积含量为1.8 g/m2时,制得的BC@Fe3O4/AgNWs复合薄膜的总电磁屏蔽效能可达56 dB.AgNWs与BC@Fe3O4基体之间良好的界面相互作用使BC@Fe3O4/AgNWs复合薄膜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最高分别为84.6 MPa和4.05%(AgNWs面积含量为0.8 g/m2).BC@Fe3O4/AgNWs复合薄膜自身的层级结构与Fe3O4和AgNWs的电磁双损耗协同作用赋予其优异的电磁屏蔽性能.

    细菌纤维素银纳米线Fe3O4纳米粒子层级结构电磁屏蔽性能功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