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科学
江西省科学院
江西科学

江西省科学院

黄亲国

双月刊

1001-3679

sciencejx@126.com

0791-88177801

330029

南昌市上坊路382号

江西科学/Journal Jiangxi Scienc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为江西省科学院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立足江西,面向全国,主要介绍江西省特别是江西省科学院的重大科研成果和阶段性科研总结,发表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价值的理、工、农、医及某些边缘学科的学术论文,有关江西省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考察报告;报道国内外新理论、新学科的研究动态,本省和本院的重大学术活动;刊登有价值的文献综述和译文。本刊辟有学术栏目:数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专栏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计视角下的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宋菊香张乐
    441-447,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地流转是实现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是缓解当前农村地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重要途径.然而,农户的农地流转行为存在很大差异,目前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阐明这一问题,分析了不同农地流转行为农户的生计状况.结果表明:1)在2012—2014年间,农地流转面积和涉及农地流转的村、户数量均有所增加,但不涉及农地流转的农户在2014年所占比例仍高达60.7%;2)农户间的农地流转大多是便于调整的短期行为,仅有2.7%的农户经营农地规模超过1 hm2,且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老龄化较为严重;3)农地净转出户、无农地流转户和农地净转入户最重要的收入来源都是非农就业,但农地净转出户比不涉及农地流转户和农地净转入户更富裕,后两者富裕程度相当;4)这3类农户非农就业的劳动生产率没有显著差别,但农地净转出户从事非农就业的时间最长,尤其是中老年家庭成员从事非农就业的比例最高,这是他们收入水平高于其他2类农户的原因.

    农户生计农场规模非农就业收入差距

    关于新型基础测绘在县域级"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中的实践运用的若干问题思考——以景德镇市浮梁县为例

    张镇东张诗晨
    448-451,5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到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乡村县域级是行政区划的最基本单元,发展差异性较大,在转型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也就越多,这也就对基础测绘提出了新的需求.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的行动指南的指导下,深入分析新型基础测绘在县域"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中的综合建设框架、主要任务及与其他重点项目的关系.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结合景德镇市浮梁县县域的实际发展情况,深入探究如何提高新型基础测绘及其在农业、工业、建筑业、旅游业等各个领域的公共综合服务体系上的应用程度与服务能力.

    县域规划基础测绘

    一次地面辐合线突发局地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谢维马中元袁春马尚琴...
    452-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特征,使用MICAPS天气资料、南昌探空资料、宜春SA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20年6月8日新余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天气过程是由突发性局地短时强降水造成,降水系统移速较慢、长时间维持、降水效率高,出现20 mm/h以上的短时强降水.地面辐合线是形成局地短时强降水的触发机制,降水系统随着地面辐合线的移动;辐合线移动过程中存在气旋性环流,导致系统移速缓慢,形成局地暴雨.新生云系如果出现合并现象,往往会快速地发展加强形成强天气.回波基本上沿地面辐合线排列和移动,在移动过程中还伴随回波单体的新生、发展、合并、减弱等过程,短时强降水发生在回波发展合并过程中.雷达剖面分析得出回波强度在垂直上发展的比较均匀,强回波中心分布在6 km以下高度上;水汽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与5 km融化层之间,这种回波特征适合产生高效的降水.这些特征为新余短时强降水造成的暴雨天气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余局地短时强降水地面辐合线回波特征

    江西连续性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2020年7月7—10日

    陈鲍发黄龙飞马中元余欣...
    457-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常规MICAPS天气图资料、地面气象要素、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学、天气学和中尺度分析等方法,对2020年6―7月江西大暴雨过程中7月上旬连续性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20年6—7月,江西共出现12次大暴雨过程,其中7月7—10日为历史罕见的连续性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过程;2)中低层有深厚的水汽饱和区,明显的辐合、急流、高层辐散、中层的干侵入、925 hPa的超低空急流、中低层位置接近的切变线、前倾槽等有利于增加降水强度,暖式切变线与静止锋式切变线的稳定维持与中层弱的风场结构;3)雨带的稳定维持且移动缓慢,高的降水效率加上长的维持时间,导致连续性大暴雨的发生;4)大暴雨的平均场上,表现为中层风速偏弱,低层有风向与风速的切变线,前倾槽、高层辐合、低层辐散、高层负涡度、中层正涡度,强对流上升运动伸展至12 km以上、充足的水汽输送和强水汽辐合、高能、高湿等结构特征.最后,提出江西大暴雨概念模型.这些均为有效预测江西大暴雨过程提供参考与依据.

    江西大暴雨中尺度分析物理量诊断概念模型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地整理前后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以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土地整理为例

    郝继祥邹荣松张华新乔来秋...
    464-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三角洲地区因地势低平、海水倒灌、排水不畅等原因,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通过土地整理等活动可以改善盐碱地土壤条件.以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通过改善土地灌排设施条件、安置排盐暗管等措施改良盐碱地.土地整理2a后,经过连续2次土壤调查,发现试验区内高含盐量盐土的含盐量降低到3 g/kg以下,但土壤pH变化不大;研究同时表明,土地整理改良过程也会通过灌溉等途径排出土壤中的养分,在后续种植中需要及时补充肥料.

    黄河三角洲利津县盐碱地土地整理

    山口岩水库坝前水域铁、锰垂向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曾志高李林刘小昌王玲...
    467-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分层型水源水库坝前水域铁、锰垂向分布特征,于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对山口岩水库不同深度铁、锰浓度进行监测,并结合坝前水温、溶解氧、pH的变化特征,探讨了铁、锰超标的成因.结果表明:山口岩水库坝前水域水温分布在冬春交汇期为混合型,其余季节属于分层型,溶解氧随水温呈垂向分布,夏季至冬季50 m以下水体均处于厌氧环境,其中冬季30 m以下水体溶解氧浓度在0.2~2 mg/L之间.坝前水体铁、锰浓度垂向分布特征明显,底层水体铁、锰浓度从夏季开始超标一直持续至春初.夏秋季超标集中发生在50 m以下水体,冬季超标范围上升至24 m,浓度达全年最大.表层水体在春季初出现铁、锰浓度超标,4月份铁、锰浓度均降至限值以下.综合分析表明水库坝前水体铁、锰浓度超标的主要原因是沉积物在长时间的厌氧酸性条件下的内源释放,随着水体分层结构稳定性的下降污染范围逐渐增大,冬末春初水体对流加剧是引起表层水体铁、锰超标的原因.

    山口岩水库分层内源污染

    湖南省冬季一次PM2.5重污染过程特征及来源分析

    刘妍妍周国治
    474-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2020年12月18—28日湖南省发生的一次PM2.5重污染过程,利用湖南省内组分站和环境空气复合监测站水溶性离子分析仪、碳组分分析仪、无机元素分析仪等分析了PM2.5的化学组成,对颗粒物主要成分进行了来源解析,并结合气象要素、激光雷达和卫星遥感监测综合分析了此次重污染的过程和成因.监测结果显示,此次重污染过程中PM2.5最高日均质量浓度达177μg/m3,超标1.36倍;重污染期间硝酸盐是PM2.5的主要组分,最高可达55.5%;激光雷达及气象数据分析表明,此次重污染是受高湿静稳、逆温、边界层高度低等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加之区域污染传输和本地污染积累而引起空气质量的恶化.

    细颗粒物(PM2.5)重污染源解析组分激光雷达卫星遥感监测湖南

    江西省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与分析

    刘云熊立吴雨夫
    483-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查明江西省内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2016—2018年间,原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编制了《江西省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技术指南》,并以此为指导对省内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查明,江西省内现存废弃矿山6070座,总面积615.92 km2;废弃矿山在各设区市均有分布,矿种以建材及砖瓦粘土矿为主,开采方式以露天开采为主,原有生产规模则以小型为主.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破坏是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其次为含水层破坏,再次为水土污染,破坏最小的为地质灾害(隐患),总破坏面积26112.40 hm2.废弃矿山以人工治理或自然恢复方式,恢复治理面积总计7877.83 hm2,恢复治理效果"良好"等级居多.提出了自然恢复、"轻型化"恢复治理、生态修复、恢复治理从"表面"转向"里面"、积极探索废弃矿山综合利用途径、认同废弃矿山景观的存在等6条恢复治理建议措施.

    江西省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

    2016—2020年江西省酸雨特征分析

    姜磊
    490-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江西省2016—2020年酸雨和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对江西省近5 a酸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江西省近5a酸雨污染程度逐年减轻,空气中的酸性气体整体浓度逐年下降.各酸雨等级之间层次清晰,各等级酸雨出现次数呈现出随酸雨等级由弱至强逐级递减的特征,且各等级酸雨出现次数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江西省酸雨频率属于酸雨频发级别,且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酸雨频率地域分布清晰,呈现出南北地区高、中部地区低的特征.江西省未出现特重酸雨区,酸雨区时间分布特征明显,除2016年外,按季分布特征为第1、第2、第4季度属轻酸雨区,第3季度为较轻酸雨区;按月分布特征5—9月为较轻酸雨区,其余月份为轻酸雨区.从设区市层面来看,仅2016年在南昌和鹰潭两地出现了特重酸雨区.空气中的酸性气体SO2和NO2的总浓度呈逐年递减的特征,特别是SO2浓度较2016年下降幅度达48%,是影响江西省酸雨污染逐年减轻的主要因素,2020年ρ(SO2)持续下降,ρ(NO2)出现逆势增长,意味着江西省酸雨类型也可能发展为由"硫酸型"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的趋势.

    酸雨江西特征

    顾及地形起伏的平面四参数模型在坐标转换中的应用

    陈安平张斌
    495-497,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坐标转换精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平面四参数模型在坐标转换中的应用为例,探讨地形起伏对坐标转换精度的影响,模拟算例结果表明,除了选择测区周边的公共点外,将高程极值点纳入坐标转换参数的求解,可以提高坐标转换的精度.

    坐标转换四参数模型地形起伏公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