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科学
江西省科学院
江西科学

江西省科学院

黄亲国

双月刊

1001-3679

sciencejx@126.com

0791-88177801

330029

南昌市上坊路382号

江西科学/Journal Jiangxi Scienc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为江西省科学院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立足江西,面向全国,主要介绍江西省特别是江西省科学院的重大科研成果和阶段性科研总结,发表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价值的理、工、农、医及某些边缘学科的学术论文,有关江西省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考察报告;报道国内外新理论、新学科的研究动态,本省和本院的重大学术活动;刊登有价值的文献综述和译文。本刊辟有学术栏目:数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专栏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淤联合微生物技术的湖泊水体脱氮技术研究

    陆健刚
    622-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体清淤是短期内快速降低水体污染物的有效手段之一,清淤后由于底泥扰动大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为探讨清淤+微生物技术组合运用时对水体中含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共设置了4组试验,进行了连续60 d的水质检测,分析了实验中各含氮污染物的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清淤后由于底泥扰动在短期内会造成水体中硝氮和亚硝氮浓度上升.投加微生物后30 d内可促进水体硝化作用,水体中TN和氨氮的去除率达到80%以上.清淤和微生物技术综合运用可有效地降低水体中含氮污染物的浓度,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富营养化水体清淤防控措施.

    底泥清淤微生物氨氮亚硝氮硝氮

    臭氧与超声耦合提高垃圾渗滤液的降解效率

    甘露许琳科张永明
    626-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别采用单独臭氧(O3)、单独超声(US)和臭氧与超声耦合(O3&US)的方法对垃圾渗滤液进行降解,考察垃圾渗滤液浓度、酸碱环境、电导率、阴阳离子对方法O3&US降解垃圾渗滤液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方法O3&US对垃圾渗滤液的降解能力高于方法O3和方法US.随垃圾渗滤液浓度的增大,方法O3&US的降解效果呈现趋势是先增强后降低.在垃圾渗滤液初始COD为300 mg/L时,方法O3&US降解效果最优,其COD、氨氮、总氮去除率分别是46.8%、38.8%、44.3%.碱性条件能提高方法O3&US降解能力,酸性条件则会起抑制作用.垃圾渗滤液电导率提高,方法O3&US对垃圾渗滤液降解能力降低.阴离子HCO3-和CO2-3会抑制方法O3&US中羟基自由基的生产,降低降解能力,且CO2-3的抑制作用大于HCO3-的.

    臭氧超声垃圾渗滤液降解

    南昌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性分析

    李庆张鹏
    632-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昌市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土地利用的改变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对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南昌市1995年、2005年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模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数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计算南昌市1995—2015年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并分析了两者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1995—2015年南昌市建设用地和草地的变化率最大,变化率分别为103.50%和-21.71%;土地类型斑块破碎度增加,景观整体形状趋于规则化;2)21 a间,南昌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水域提供了70%以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区和中等区逐渐增加,生态系统较低区逐渐下降;3)耕地和林地面积下降是食物生产和维持养分循环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水域面积增加是水文调节功能增加的主要原因,南昌市水域分布的分散是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上升的重要影响因素.

    景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灰色关联度模型关联性分析南昌市

    基于SWAT模型的农业施肥对梅江流域营养盐产出变化的影响分析

    陈迎
    641-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梅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SWAT模型构建适用于该流域的氮磷污染负荷模型,模拟分析了农业施肥影响下的流域内氮、磷营养盐产出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为该流域营养盐污染控制和综合治理提供有益参考.结果表明:1)研究区氮、磷营养盐产出的增加与农业化肥的施用有关,在时间变化上,2011年流域内总氮和总磷的产出分别增长了99.33 mg/L和17.64 mg/L,总氮、总磷负荷产出的增加主要集中在4—8月,分别占全年总产出的87.3%和68.5%;2)在空间分布上,总氮、总磷污染负荷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均集中在研究区的中部和北部.

    梅江流域SWAT模型农业施肥营养盐产出

    南昌市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分析

    陈胜东
    648-650,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南昌市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期间6个环境监测点的空气质量指数数据,对南昌市空气质量指数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对南昌2016年12月7日一次重大污染过程进行溯源.结果表明:1)南昌市秋冬季空气质量指数明显高于春夏季,6月空气质量最好,1月污染最为严重,空气质量最差;2)南昌空气质量指数日变化呈现双峰型特征;冬季一个峰值基本出现在中午前后,另一峰值基本出现在半夜时段,且夏季第一个峰值出现的时间较其他季节都提前;3)南下的冷空气携带了大量来自北方省份污染物,同时快速南下的冷空气使得南昌城区低空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层,使得污染物在南昌地区积聚,不易扩散,造成了2016年12月7日南昌的重大空气污染.

    空气质量指数变化特征溯源

    青藏高原四季大气热源气候态特征分析

    旦增伦珠普布扎西多吉次仁坚参扎西...
    651-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NCEP的CFSR再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上空四季大气热源的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平分布上,春季和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是分布不均匀的热源,而秋季和冬季是比较均匀的弱冷源;在春季(3—5月),青藏高原主体上空呈现不均匀的弱热源,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和西部边缘、南部边缘地区呈现较强热源,在喜马拉雅山脉一带也呈现强度不均匀的热源区;夏季,热源强度略强于春季,在整个亚洲大陆上最强的热源中心不在青藏高原上,而在青藏高原南侧及孟加拉湾中东部一带,另外高原西侧冈底斯山脉附近和喜马拉雅山脉中东部边缘一带还呈现弱冷源;秋季,青藏高原南部边缘及其以南的大陆地区表现为热源,且存在较强的热源中心,青藏高原东侧边缘也存在小范围的弱热源区;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呈现均匀的弱冷源;在青藏高原西部边缘及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呈现弱热源区;仅在冬季,青藏高原上空感热加热呈现为负值;不区分季节的情况下,青藏高原西南部上空的感热加热强于东北部;青藏高原西侧边缘、南部边缘和东南部上空的潜热加热永远强于青藏高原主体,而青藏高原主体长波辐射加热值大于南部边缘及东南部地区.在垂直结构上,春季和夏季大气整体表现为热源层,春季热源层厚度约为冷源层的3倍,夏季热源层厚度大致为冷源层的6倍;秋季,大气总加热在500 hPa层以下表现热源层,而500~150 hPa表现冷源层,且冷源层强度比夏季较强;冬季,大气总加热整体上表现冷源层,只有675 hPa附近到550 hPa层表现很薄的热源层,冷源层的厚度约为热源层的6倍;不分季节,青藏高原上空700~450 hPa感热加热分量项和大气总非绝热加热垂直廓线分布基本一致,而450~100 hPa潜热加热分量项和大气总非绝热加热垂直廓线分布基本类似;除冬季大气总非绝热加热基本表现为弱冷源外,其余季节低层均表现热源,而高层表现弱冷源,但层级的热状况强度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青藏高原热源冷源水平分布垂直廓线

    江西金溪浒湾古镇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

    李蓉姜勇彪郭青华杨佳丽...
    659-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ArcGIS软件平台,采用最近邻指数法、核密度指数法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了浒湾古镇旅游资源的属性结构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浒湾镇旅游资源丰裕,人文圈和岩石圈资源的品质较高;具有"两带一簇"的地域分布特征.其中,岩石圈景点是以印山村为中心的簇状分布,人文圈景点分别以浒湾村和北坑村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向和南北向的带状分布,交通指向性明显.这些认识可为浒湾镇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旅游资源分布特征空间分析浒湾古镇

    黄栀子花期气象预报方法研究

    邓鹏飞郑振荣徐允川李娅娜...
    665-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黄栀子开花规律,预测黄栀子开花时间,利用2007—2020年江西天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黄栀子物候观测资料与同期气象观测数据,采用Origin拟合方法,对黄栀子花期与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并建立黄栀子花期预报模型.结果表明:黄栀子平均始花期为5月16日,盛花期为5月20日;黄栀子花期主要受气温、日照、降水影响较大,与上年度11月上旬,4月上旬至5月上旬平均最高最低气温、4-5月上旬日照及降水相关性最显著.据此建立的预报模型预测最大误差在2d以内,为开展黄栀子花赏花旅游项目提供了决策依据.

    气象农业黄栀子始花期盛花期Origin拟合方法

    基于星载雷达遥感的鄱阳湖水域面积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戴芳筠辜晓青陈兴鹃聂志强...
    670-673,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鄱阳湖位于江西北部与长江中下游南岸接壤处,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明显的涨退水干湿交替造就了流域湿地的丰富资源,其生态及经济价值使得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动态监测鄱阳湖的水淹范围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初探哨兵雷达1号卫星2016—2019年遥感数据采用阈值分割法提取鄱阳湖水域面积,并通过构建湖区全年最大淹没时间指数,结合江西五大水系和鄱阳湖区主要水文站水位数据,分析鄱阳湖水域在全年内的面积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同时建立鄱阳湖水域面积和水位的关系.结果表明:1)鄱阳湖水域面积受季节影响很大,近4 a夏季平均水域面积最大为3505 km2,春秋季节次之分别为2602 km2、2227 km2,冬季最小为1902 km2;2)通过构建全年最淹没时间指数发现,占湖区19.9%的面积为年内长久水域;而剩余的81.1%的年内变化水域,受降水量多少的影响,存在干旱或者洪涝的风险;3)鄱阳湖水域面积与星子及湖口水文站水位数据灰色关联度最大,分别为0.7467、0.7359,线性拟合系数均大于0.8,水域面积与水位呈正相关关系.

    鄱阳湖哨兵1号水域面积水位

    近60a台风影响宣城的降水特征分析

    罗秀明汪大林蔡雪芹华剑峰...
    674-678,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台风资料中心的台风最佳路径集和宣城地区下辖7个国家站的的观测资料,分析1960—2019年降水资料.根据台风不同登陆点和路径、强度的分类分析台风影响宣城地区降水分布特征,得出结论,对宣城地区产生强降水影响的主要是登陆福建、浙江、上海,基本按照登陆时的台风强度减弱,影响依次减弱,分别以N和NW、NW和N、N和W移动方向的影响较大,NE方向的影响最小.台风影响宣城地区降水空间分布不均衡,绩溪、旌德两地台风影响个数及强降水量均少于宣城地区其他五地,台风影响宣城地区强降水降水量和降水量年占比均年际分布不均衡,并呈线性缓慢下降趋势.

    台风宣城降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