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

石庆华

双月刊

1000-2286

ndxb7775@sina.com

0791-83813246

330045

江西省南昌市志敏大道1101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Natural Sciences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是江西农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农业学术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ISSN 1000-2286,CN 36-1028/S。本刊立足于国际国内农业科学的发展前沿,理论探索为主,面向社会,刊载有关农业科学、林业科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与工程、资源与环境科学、农业工程等学科具有创新价值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和研究综述等。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科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A)、意大利《农业索引》(Agrindex)、英国《动物学记录》(ZR)、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学中心文摘》(CABI)、波兰《哥白尼索引》(IC)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信息源》、《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信息源》、《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等20多种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TSP_RRT算法的柑橘多目标连续采摘路径规划

    马萧杰施新宇肖文星任梦涛...
    490-5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柑橘等季节性水果收获约占整个作业量的40%,耗时耗力,研发柑橘采摘机器人已成为提高柑橘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为解决柑橘采摘机械臂在果园非结构化环境下的规划效率低、规划路径长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非结构环境下将旅行商问题(TSP)和快速搜索随机树算法(RRT)相结合的柑橘连续采摘最优路径规划方法(TSP_RRT)。[方法]为了在仿真环境中描述真实的柑橘果树,建立了基于几何包络法的柑橘树模型。将柑橘树的树枝树干等障碍物部分采用分段圆柱体包络,无需采摘的柑橘采用包围球包络。采用带先决条件的概率性随机采样策略,通过引入采样阈值与生成的采样随机数进行判断,可以有效降低采样的盲目性。引入目标引力控制节点生长的最短距离,实现扩展树的生长方向总是朝着目标点的方向,引入自适应步长使得扩展树在生长时根据障碍物的密度自动调节步长大小,目标引力和自适应步长策略提高了采摘机器人路径规划的收敛速度和规划效率。为提高柑橘多目标采摘路径的整体最优规划,缩短路径长度。基于遗传算法的旅行商问题,并考虑采摘过程中树枝等障碍物的干扰,引入障碍物因子来获取多目标采摘顺序的最优解。[结果]仿真结果表明,TSP_RRT算法规划所获得的连续采摘路径长度相比于TSP_RRT-connect算法和TSP_RRT*算法的多目标连续采摘路径分别缩短34。52%、10。19%,规划时间分别减少约31%、50%,TSP_RRT算法的路径规划成功率约为98。8%。[结论]与多种机械臂路径规划的RRT算法相比,改进后的TSP_RRT算法可以快速、准确地生成一条机械臂采摘的最优路径,缩短了路径规划的长度,减少了路径规划的时间。该算法可为柑橘采摘机器人在多目标连续采摘中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

    果园柑橘采摘机器人多目标连续采摘路径规划机械臂避障

    基于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的油茶病害识别

    聂刚刚饶洪辉康丽春李泽锋...
    502-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自然环境下油茶叶部病害图像识别准确率不高等问题,提出基于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ShuffleNet V2改进的多尺度油茶病害识别模型COLDR-Net(Camellia oleifera leaf disease recognition net)。[方法]通过嵌入高效注意力模块ECA(efficient channel attention)来增强图像中病斑特征信息。设计了一种多尺度特征提取单元MFE(multi-scale feature extraction)提升对细微病斑的识别能力。引入焦点损失(focal loss)函数替换交叉熵损失函数,缓解了样本类别分布不均衡导致模型对不同类别病害识别效果差异大的问题。采用Mish激活函数,避免了输入为负时产生的梯度消失问题,提升模型的表达能力。通过修剪网络层数及调整输出通道数优化网络结构,降低了模型的运算量和参数量,实现了模型的轻量化。[结果]该模型在油茶病害数据集上准确率和F1 分数分别为 97。19%和 97。08%,相比于AlexNet(93。04%)、VGG16(94。18%)、ResNet18(94。5%)、ResNet50(95。45%)以及MobileNetV3-Large(93。41%)准确率均有提升,较改进前的模型提高了4。07%。模型参数量为2。61 M,FLOPs为0。24 G,移动端单张图像平均推理时间为67 ms。将模型部署在移动端Android平台开发了油茶病害识别系统。[结论]COLDR-Net模型能够有效满足油茶病害的实时识别需求,可为油茶病害防治和诊断及在移动终端等资源受限设备上应用提供参考。

    深度学习图像识别油茶病害轻量化ShuffleNetV2

    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朱瑞东肖世兰张国
    516-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土壤颗粒分布和分形特征,为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和土壤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野外观测研究站,选取石漠化治理区中火龙果(Hylocereus undulatus)、玉米(Zea mays)、核桃(Juglans regia)、柚木(Tectona grandis)和种植于坡上和坡谷的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等6种植被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雨、旱两季的土壤粒径分布,并基于单重和多重分形理论计算了土壤颗粒分形参数。[结果](1)研究区土壤粒径集中在1。5~300 μm,质地较细以粉粒为主,黏粒含量最少,粒径分布呈非均匀性;(2)植被和季节对单重体积分形维数Dv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决定系数R2表明Dv与黏粒关系最为密切。旱季Dv的均值(2。56)较雨季(2。64)相比有所下降,细粒物质流失程度在不同植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各样地土壤粒径分布以体积分数占比较大的颗粒为主,广义维数谱Dq的递减程度在指数q<0时要大于q>0时,稀疏区土壤颗粒对环境因子的影响更敏感;(4)Dv与黏粒和粉粒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呈极显著负相关。容量维数D0、信息熵维数D1、D1/D0、关联维数D2和土壤颗粒的相关性与Dv相反。土壤有机碳/全氮(SOC/TN)与粉粒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砂粒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粉粒组分在发挥固碳功能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结论]土壤分形维数能够作为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壤物理结构改善效果的指标,为石漠化水土保持和土壤评价提供科学理论支持。

    分形维数喀斯特石漠化粒径分布植被恢复

    鄱阳湖双退区受损湿地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于婷婷钱海燕周杨明杨梅花...
    530-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土壤氮素是湿地营养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鄱阳湖双退区受损湿地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鄱阳湖受损湿地植被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鄱阳湖退田还湖区中的双退区选择位于江西省都昌县多宝乡的马影湖湿地4类受损湿地土壤,分别为沼泽土、草甸土、草甸沼泽土和次生草甸沼泽土,研究0~20 cm(表层土)、20~40 cm(中层土)和40~60 cm(深层土)3个土壤剖面的全氮(TN)、硝态氮(NO3--N)和氨态氮(NH4+-N)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聚类推进树算法量化环境因子对氮素的相对贡献,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氮素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环境因子对氮素的影响路径。[结果]除沼泽土NH4+-N以中层土最高及次生草甸沼泽土土壤TN、NO3--N、NH4+-N分别以中层土和深层土最高外,其余土壤类型皆以表层(0~20 cm)土壤氮素含量最高,分别为TN(0。35±0。03)g/kg、NH4+-N(4。02±0。38)mg/kg和NO3--N(4。84±0。53)mg/kg。土层深度、有效磷(AP)对氮素分布和积累具有重要影响,pH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SOC)、AP、有效钾(AK)间接影响到氮素,阳离子交换量(CEC)通过影响SOC间接影响到氮素。[结论]与鄱阳湖天然湿地相比,区内4类受损湿地土壤氮素含量均处于极低水平,各氮素最高值多集中在土壤表层,其中TN以草甸土含量最高也最易淋失,其次为草甸沼泽土、次生草甸沼泽土,沼泽土最少且最易被流水冲洗,氮素的积累和分布受土层深度、AP、pH、CEC等影响较大。

    湿地土壤氮素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双退区鄱阳湖退化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