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机械设计与制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机械设计与制造
机械设计与制造

张义民

月刊

1001-3997

mdm1963@163.com

024-86899120

110032

沈阳市北陵大街56号

机械设计与制造/Journal Machinery Design & Manufactur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月刊,1963年创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为大16开国际版本,彩色塑封封面,每期发行量万余册,读者人数超百万。几十年来多次受到国家机械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新闻出版局、科委等主管部门的表奖,是我国机械行业最有影响的专业刊物之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建模与仿真研究

    王浩淼杨伟东刘全周刘铁山...
    83-8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混合动力汽车开发测试研究需求,在系统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中,采用理论模型和真实试验数据相结合的建模方法,建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模型.根据混合动力汽车功率源的运行情况,设计了五种基于逻辑门限的行车模式切换过程的控制策略并基于SIMULINK/STATEFLOW完成该控制策略搭建,通过标准循环工况NEDC仿真整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仿真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设计的控制策略能有效地控制混合动力系统工作在高效区,在保证整车动力性的同时,提高了电能使用率及汽车的燃油经济性,为混合动力汽车开发设计、离线评估提供了参考.

    PHEV仿真整车模型控制策略

    回转窑筒体故障检测方法研究

    彭巧张云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转窑筒体的弯曲变形和中心点在水平面偏移都会造成同档支承处两个托轮的受力不均,定性分析了支承处筒体截面的不同故障对托轮挠度的影响,以某水泥回转窑为对象,测得各个托轮的挠度变化信号,根据其频谱,分析出回转窑支承处筒体的弯曲变形和中心点在水平面的偏移情况,并通过与其他两种测量方法所测结果对比,验证了以托轮挠度变化为参数的回转窑筒体故障识别方法简单而有效,为回转窑故障早期预测及托轮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回转窑筒体托轮挠度频谱故障

    一种复合材料杆架式支撑结构优化设计与试验

    王浩攀崔佳涛李修峰高令飞...
    91-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某卫星气瓶支撑结构无法满足卫星承载刚度要求的问题,提出一种优化方法,按照概念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对复合材料杆架式支撑结构的拓扑构型、几何参数以及碳纤维铺层角度开展协同优化设计;经过优化后的气瓶支撑结构重量为2.1kg,分别采用有限元法和模态试验法对优化后的结构进行考核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气瓶支撑结构一阶固有频率达到149.7Hz,与理论分析结果基本吻合,能够满足卫星总体对气瓶支撑结构基频不小于140Hz的刚度要求.上述结果验证了文中提出优化方法的有效性,为同类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技术参考.

    复合材料杆架式支撑结构优化设计有限元模态试验

    机器人导航路径的动态分级蚁群算法规划策略

    王槐彬彭雪周诗源夏小云...
    9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机器人工作路径质量并减少算法运行时间,提出了蜂巢栅格模型与动态分级蚁群算法结合的路径规划方法.建立了工作环境的蜂巢栅格环境模型,在转向角、避障路径比、路径质量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方形栅格模型;将蜂群算法的分级思想引入到蚁群算法中,根据适应度将蚁群分为寻优蚁和侦查蚁两级;寻优蚁更加注重信息素的引导作用,利于算法收敛,侦查蚁更加注重启发信息的牵引作用,不断探索新的路径而增加路径多样性;提出了兼顾全局信息素更新和局部信息素更新的动态加权信息素更新方法.经仿真验证,动态分级蚁群算法在迭代过程中的路径多样性优于蚁群算法;将动态分级蚁群算法应用于路径规划,路径长度比蚁群算法降低了22.12%,平均运行时间减少了32.33%,充分证明了动态分级蚁群算法在路径规划中的有效性.

    移动机器人全局路径规划蜂巢栅格模型动态分级蚁群算法

    实验设计和神经网络法对柴油机性能的优化研究

    李静姜峰牛彩云
    10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GT-Power软件搭建一款3.1L电控增压柴油机仿真模型,采用拉丁超立方采样算法进行实验设计与计算,确立了6个实验因子和4000个实验数目.通过神经网络径向基算法对不同响应变量因子进行建模,最终确定了转速与EGR率两个实验因子对多目标优化影响的贡献度最大.通过建立实验因子和响应变量模型关联,完成了基于模型的多目标遗传优化.优化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柴油机扭矩和燃油消耗率,可使柴油机扭矩值最大提升12.3%,且燃油消耗率最大能下降2.6%.

    实验因子拉丁超立方采样实验设计神经网络

    EEMD结合概率神经网络的风力机轴承故障诊断研究

    狄豪孙文磊武玉柱
    105-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滚动轴承是风力发电机传动装置中的非常关键的零部件之一.当其发生故障时,采集到的信号大多是非平稳和非线性的,传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不能准确分析这些信号的特征.提出使用总体平均经验模式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进行滚动轴承故障特征提取和使用概率神经网络进行故障特征识别的研究方法.首先使用EEMD算法对实验采集到的不同故障状态的原始信号进行分解,得到每个故障类型的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利用相关系数法过滤掉不重要的IMF分量.然后算出每个类型故障的IMF分量的能量值和占总能量值的能量比,把能量比当作故障特征向量元素,构造出每个类型的故障特征向量.最后把不同的故障类型和对应的特征向量使用概率神经网络经(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PNN)进行识别,得到识别结果,并把结果同使用极限学习机的识别结果进行对比,经验证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正确率.

    风力发电机滚动轴承总体平均经验模式分解概率神经网络

    DOC/CDPF对防爆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陈东东张翠平张瑞亮高吉...
    109-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排气后处理设备对防爆柴油机性能的影响,以发动机台架试验为平台,对比在防爆柴油机上分别安装氧化型催化转换器(DOC)、催化型颗粒捕集器(CDPF)、催化型连续性再生颗粒捕集器(DOC+CDPF)后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防爆柴油机加装了进排气阻火器和水洗箱,在此基础上,尾气净化装置单独使用DOC时,可使CO、NOx和PM排放分别降低91.2%、37.3%和13%、燃油油耗率减少5.4%、排气压力和温度都降低15.6%;单独使用CDPF时,可使CO、NOx和PM排放分别降低85.3%、2.5%和92.2%、燃油油耗率减少4.5%、排气压力和温度分别增加1.6%和减少7.2%;使用DOC+CDPF时,可使CO、NOx和PM排放分别降低97.1%、25.5%和96.8%、燃油油耗率减少5.5%、排气压力和温度分别降低36.4%和14.2%.使用DOC+CDPF后,防爆柴油机的性能有明显改善.

    防爆柴油机DOCCDPF性能

    新型蓄电池挖掘机设计及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柯坚李波张西川叶夫义...
    11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电动挖掘机动性差,电池容量衰减快导致电池续航能力低的问题,设计一种新型蓄电池挖掘机,完成了供电车及电缆自动收放装置的结构设计,提升整机机动性.分析了已有动力系统匹配方法的不足,提出基于电池放电特性的电池组容量匹配方法并给出SOC估算策略.该方法分析了放电倍率和放电深度对电池组容量估算的影响,通过不同倍率的放电试验建立其目标电池的Peukert放电模型,根据Peukert对实际工况下电池实际容量衰减进行补偿修正,提高匹配精度;最后,在20kW工况条件下进行300h循环试验,验证系统功能的实用性和设计方法的正确性.

    新能源工程机械移动供电系统设计蓄电池电驱动

    基于流固耦合传热的制动盘瞬态温度场研究

    吴波孙磊
    117-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通风盘式制动器在制动时空气与制动盘之间的流动与传热耦合问题,建立了空气与制动盘三维流固耦合模型,参照《乘用车制动器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设置速度、热流密度等边界条件,利用CFD软件的流固耦合计算功能对建立的耦合模型进行瞬态传热数值计算,得到了耦合系统的温度场.数值计算所得制动盘温度值与制动器惯量实验台测得温度值之间的误差在合理范围内,证明流固耦合数值计算法可以较准确地分析通风盘式制动器制动过程中的温度场,为评价通风式制动盘的风冷性能提供依据.同时提出通风式制动盘通风肋板优化方案,经计算,优化后的制动盘在循环制动工况下最高温度降低了16℃.

    通风式制动盘流固耦合传热温度场数值计算

    空间桁架复合结构的阻尼减振分析与试验研究

    王鹏张振伟骆海涛王正印...
    12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桁架复合结构振动响应过大,光电学仪器可能发生失效的问题,利用在桁架管壁和箱体面板上敷加粘弹性约束阻尼层的方法对整体结构进行减振.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Nastran对原结构和敷加粘弹性约束阻尼层的桁架复合结构进行给定工况下的振动特性分析,得到了桁架复合结构指定位置的振动加速度响应曲线.以阻尼因子大小作为减振效果评价指标,通过对粘弹性约束阻尼层的厚度进行优化和对比分析,最终得到了最优的粘弹性约束阻尼层设计参数.试验结果表明,粘弹性约束阻尼层对于空间桁架复合结构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试验数据和仿真结果一致,减振方案切实可行.

    桁架复合结构粘弹性约束阻尼层振动特性阻尼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