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机械设计与制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机械设计与制造
机械设计与制造

张义民

月刊

1001-3997

mdm1963@163.com

024-86899120

110032

沈阳市北陵大街56号

机械设计与制造/Journal Machinery Design & Manufactur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月刊,1963年创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为大16开国际版本,彩色塑封封面,每期发行量万余册,读者人数超百万。几十年来多次受到国家机械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新闻出版局、科委等主管部门的表奖,是我国机械行业最有影响的专业刊物之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抗蛇形减振器外特性建模仿真及试验研究

    刘秋孙晋伟顾亮
    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下液压减振器中节流阀片变形在复杂受力情况下难以准确计算的问题,以某型高铁抗蛇形减振器结构为基础,利用有限单元法、液压流体力学以及弹性力学基本原理,通过研究减振器的速度以及示功特性,实现减振器外特性计算机仿真的目的 .首先,建立了减振器的数学模型,然后结合弹性力学以及有限单元法对阀片变形进行计算,最后通过对数学模型加载正弦激励信号得到减振器的速度特性曲线以及相应的示功图.仿真及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以及阀片变形计算方法是准确合理的,对减振器的精确建模、缩短减振器的研发周期与降低研发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液压减振器有限元法参数化建模仿真与试验

    含几何偏心误差的变双曲圆弧齿线圆柱齿轮动力学分析

    陈帅祝杰侯力吴阳...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变双曲圆弧齿线圆柱齿轮作为一种新型传动方式,为研究几何偏心误差对其传动精度的影响规律,利用基于旋转刀盘加工原理得到的齿面方程,运用MATLAB与UG建立起精确的含几何偏心误差的变双曲圆弧齿线圆柱齿轮的三维模型,运用ADAMS分析得到该齿轮在啮合过程中的转角误差变化规律.得到了其几何偏心误差对传动精度的影响规律,将仿真分析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得到理论几何偏心误差计算值与实际几何偏心误差仿真计算值相对偏差量较小.验证了基于ADAMS动力学分析齿轮几何偏心误差的可行性,同时验证了传统理论计算法在变双曲圆弧齿线圆柱齿轮上应用的正确性.得到通过测量齿轮间的动态传递误差可以来间接计算变双曲圆弧齿线圆柱齿轮的几何偏心误差值.

    变双曲圆弧齿线圆柱齿轮几何偏心误差转角误差误差分析

    DTCWPT-TV在高速列车齿轮箱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杨慧莹伍川辉李艳萍龙莹...
    9-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齿轮箱轴承作为高速列车转向架上的关键部件,其故障特征主要体现在其振动信号中,但是列车运行过程中存在强电磁噪声.针对强背景噪声下信号中故障特征频率的提取,提出双树复小波包变换(Dual Tree Complex Wavelet Package Transform,DTCWPT)和全变差(Total Variation,TV)结合的算法.该算法利用DTCWPT将齿轮箱轴承振动信号分解为不同尺度的信号分量,通过峭度指标选择冲击特征最显著的一个信号分量;针对含噪声的冲击特征,通过对该信号分量的全变差进行稀疏追踪从而得到信号的稀疏优化表示,使得振动信号中的冲击特征得到显著增强.通过构造一仿真信号对稀疏追踪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并将该方法与DTCWPT结合并应用于齿轮箱轴承故障诊断中,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提取出信号中的冲击特征,并且频谱中的故障表征明显,能够有效地指导故障诊断.

    振动信号分析双树复小波包变换全变差稀疏追踪

    基于传递率的多维振动传递路径的贡献量排序

    张义民刘巧伶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振动传递路径系统研究是振动控制理论与技术的新颖和关键发展方向之一,在实际控制机械装备的振动实践中,多维振动传递路径系统的研究显示出了重要价值.振动传递路径系统由振动源、传递路径和接受体三部分组成,振动传递路径定义为振动产生的能量由振动源通过媒介物质传递到接受体所经历的物理介质.基于机械振动的理论,解决了多维振动传递路径的贡献量排序的问题,提出了以振动传递率为度量准则的排列多维振动传递路径的贡献量的理论方法,在频率域内清晰地阐明了多维振动传递路径贡献量的顺序.

    振动传递路径频率域传递率贡献量排序

    推焦杆回程振动原因分析

    向瑾孙桓五孟爽
    17-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焦杆回程中的振动问题严重影响了推焦设备整体稳定性及焦炉正常生产,为找到推焦杆振动原因,通过模态分析,得到推焦杆固有频率,并通过试验采集推焦杆回程振动信号,通过短时傅立叶变换(STFT)对振动信号进行时频分析,提取出推焦杆不同时间段振动特征值.结果 表明推焦杆振动频率与结构固有频率极为接近,说明推焦杆发生了自激振动,此外,推焦杆振动主要发生在滑履退出炭化室前,说明摩擦力是导致推焦杆产生自激振动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约束较少,滑履退出炭化室后,推焦杆发生轻微碰撞现象.

    推焦杆振动时频分析固有频率摩擦力

    螺旋桨立式静平衡仪承载性能分析及实验研究

    王存堂厉建东谢方伟张新星...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大型螺旋桨静不平衡检测难问题,基于液体静压支承原理和传感器技术,提出一种大型螺旋桨立式静平衡仪并对其系统构成及检测原理进行介绍.结合核心零部件球面副的外形结构建立了油液泄漏量和静平衡仪承载能力数学模型.通过MATLAB软件仿真分析球面副关键尺寸与平衡仪负载能力之间的关系,根据分析结果及系统最大承载要求设计了球面副结构.最后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规格螺旋桨进行现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高准确性和较强稳定性,对静不平衡质量人工磨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静不平衡检测液体静压支承螺旋桨立式静平衡仪球面副

    车辆紧急避让路径跟踪神经网络自抗扰控制

    贠海涛曾欣林晋召李佳月...
    24-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车辆自动紧急避让技术能够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在高速车辆紧急避让过程中,由于外界干扰不确定等因素,参数固定的自抗扰控制器存在控制精度较差、效果不尽人意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自抗扰控制方法.以车辆二自由度模型为基础,设计了二阶自抗扰控制器,利用神经网络在线整定三阶扩张状态观测器参数,并嵌入到自抗扰控制器中,同时考虑车辆避让过程中存在侧向加速度过大、曲率不连续等问题,采用Sigmoid函数进行路径再规划.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车速下外界不同侧向风速干扰时,神经网络自抗扰控制器较常规自抗扰控制器路径跟踪精度高、鲁棒性好,且在100km/h车速下60km/h侧向风干扰时,两者最大跟踪误差分别为9.82%、58.70%.

    自动紧急避让神经网络自抗扰控制器路径跟踪Carsim

    时空稀疏贝叶斯的多通道降噪方法及在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吴安定吴加福易灿灿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压缩感知利用与稀疏基相独立的观测矩阵将具有稀疏结构的高维度信号投影到低维子空间,对于信号的压缩和降噪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稀疏基以及稀疏系数矩阵的获得对于分析的结果有决定性的影响.稀疏贝叶斯学习(sparse bayesian learning,SBL)算法能极大地提高信号稀疏分解的精度,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时空稀疏贝叶斯(Spatio-Temporal Sparse Bayesian Learning,STSBL)的多通道信号降噪算法.首先给出了多通道压缩感知理论模型,然后通过自适应过完备字典求取信号的稀疏基矩阵,最后提出基于STSBL的多通道理论模型获取多通道稀疏系数矩阵,从而实现多通道机械故障信号的有效降噪以及特征成分的精确重构.分别通过数值仿真实验和实测风力发电机轴承内圈故障信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有很好的降噪效果,同时能成功地提取信号的故障特征信息.

    多通道压缩感知时空稀疏贝叶斯自适应过完备字典故障特征提取

    工艺参数对螺旋密封封液能力的影响分析

    王瑞张居乾任朝晖
    32-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用Pro/Engineer建立了螺旋密封流体域模型并且结合ANSYS有限元软件,对泵送流动、泄露流动进行了模拟分析,找到了不同工艺参数对螺旋密封封液能力影响的规律,对螺旋密封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所建立的螺旋密封数值模型能够准确反应泵送流动与泄露流动时流场的分布情况;随着转轴的转速、密封介质的动力粘度以及螺旋长度的增大,封液的能力呈现出线性增长的变化趋势;随着螺旋密封结构齿顶间隙的减小,螺旋密封的有效防泄漏增强,封液能力明显加强.

    螺旋密封有限元软件单一变量法封液能力

    车载动力电池成组热不一致性研究

    郭健忠张华伟张麒麟许小伟...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软包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充放电、脉冲放电过程中的电学响应与构造特点,提出电池电热模型简化处理与耦合计算方法;利用内阻估算法,解决了开路电压提前达到切断电压导致实验数据缺失问题;利用近似平衡电势与温度的线性拟合关系,简化了获得平衡电势随温度变化率关系的测试与辨识过程;利用描述电动车动力传递关系数学模型,以及表现不同成组方式下并联分支电流分配情况的电池串并联成组模型,分析了车载电池包在真实运行状况下影响整体热一致性的各种因素;设定成组模块内某电池存在不同的内阻与SOC差异程度并仿真个体温差,研究表明,在内阻存在较大差异性的电池包内,应优先考虑先并后串的成组方式,电池包应尽量保持在电压平台段对应的SOC区域运行.

    串并联成组等效电路耦合模型模型简化温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