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学月刊(中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学月刊(中学版)
教学月刊(中学版)

1671-7058

010-52165441/5456;010-52165556;010-52165449

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7号院2号楼501

教学月刊(中学版)/Journal JIAOXUE YUEKAN(ZHONGXUEXUE BA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构多元浸润育人模式,推动艺术教育一体化发展——浦江县教育局局长黄志余访谈

    《教学月刊(中学版)》编辑部
    3-7页

    浦江县艺术教育现代化、均衡化发展的实践

    3页

    刊物简介

    7页

    无边界学校:城乡共享美育大课堂——浦江县建设艺术互联网学校的实践探索

    张世营金水英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艺术互联网学校是浙江省教育厅为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艺术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共富而实施的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创新试点项目.浦江县作为首批试点县之一,进行了建设艺术互联网学校的实践探索.其注重构建区域一体美育共同体,连通更深更广的优质美育资源,推进高水平艺术师资队伍建设,面向未来着手构建一个无时空界限的无边界艺术互联网学校.在具体实践中,浦江县的艺术互联网学校形成了线上线下双线交织、教学教研同步进行的双师同步课堂、名师点播课堂、县域外互联课堂、线下走教课堂和一师多校教研等5种开展活动的典型模式.

    艺术互联网学校艺术教育美育教育均衡

    借助地方传统表达性艺术增强学生心理韧性的实践探索

    徐双莲傅海鹰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绘画、音乐、舞蹈、手工制作、书写、戏剧等表达性艺术,因其具有"少指导重体验"和"非言语投射性"等特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舒缓、化解情绪,发现自我,完善人格.针对当前学生心理韧性弱的情况,浦江县教育局借助浦江乱弹、麦秆贴、迎会、滚地龙、剪纸等地方传统表达性艺术,通过引导学校开发校本艺术课程、构建艺术实践通道,研发"心路e通"数据平台,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感悟与内省,获得心理的自助式成长,增强心理韧性,实现了让学生幸福成长的目标.

    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韧性地方传统表达性艺术

    依托书画教育谱写美育新篇章——浦江县实验小学的实践探索

    薛芳芳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校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浦江县实验小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契约文化为导向,以书画教育为特色,不断探索"书画育人"多元途径.在具体实践中,学校通过构建美的文化、开展美的活动、打造美的课程、拓宽美的场域,依托书画教育谱写美育新篇章,打造了艺术教育学校新品牌.

    书画教育美育"小鬼约赏"实践活动

    征稿启事

    23,35页

    思悟与建构:文化驱动的现代化高中建设理路——基于瑞安市第十中学的现代化高中创建实践

    秦声春陈婷茹李春玲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标识,也是促进学校特色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创建现代化学校,是实现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引领教师成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目标的重要契机.瑞安市第十中学在创建"浙江省现代化学校"的实践中,注重文化领域的整体建构与统领,聚焦课程、师生、信息、环境等要素,持续擦亮办学特色,发挥文化育人价值,既有效提升了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打造了文化驱动的现代化学校建设之道.

    文化驱动现代化学校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信息化

    构建融入美育的"三全三多"思政教育新样式——杭州第七中学的探索

    夏峰平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思政教育也在不断创新.将美育融入思政教育,能够通过以美育德、以美树人的方式,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增进美德与美行,从而达成"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杭州第七中学在思政教育中以"全域教育、全面培养和全程浸润"理念为指导,注重多向延伸、多元互动和多维评价,构建"三全三多"思政教育新样式,实现了思政教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

    思政教育美育教育一体化生活实践

    融合国际理解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海内外中文同步差异课堂"为例

    毛建和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理解教育以培育学生国际理解素养为目标,而国际理解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之一.为构建融合国际理解教育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杭州凯旋教育集团与迪拜中国学校联合进行了构建"海内外中文同步差异课堂"探索."海内外中文同步差异课堂"是指依托国际互联网远程协同技术,在海内、海外不同学校间同时开展国际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它以国际理解与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标准,采用备学先行、议学定标、选学互助、悟学得道、研学拓展这一流程,实现了两地学生国家认同与全球视野的互促共进.

    国际理解教育海内外中文同步差异课堂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