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省有色金属学会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省有色金属学会

杨斌

双月刊

1674-9669

jxys@chinajournal.net.cn

0797-8312555 8312211

341000

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86号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Journal Jiangxi Nonferrous Metal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学术性、实用性、开发性、信息性兼备的科技期刊。面向全国有色金属厂矿、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办刊过程中一直坚持科研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应用技术为主的方针;坚持为振兴有色金属工业及行业科研生产服务的办刊宗旨,促进全省乃至全国有色金属工业科研、企业管理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出努力和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废加氢催化剂熔炼合金酸浸液中钼、镍萃取分离研究

    窦中堃张家靓陈永强王成彦...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废加氢催化剂熔炼合金加压氧化酸浸液,采用N235萃取剂萃取分离回收其中的钼与镍.考察了酸浸液中SO42‒浓度、酸浸液pH值、有机相组成、有机相与水相的相比V(O)/V(A)对钼萃取过程的影响,以及氨水浓度、相比对钼反萃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优萃取条件为酸浸液中SO42‒浓度为1.2 mol/L、酸浸液pH值为0.9、有机相组成(V/V)为10%N235/15%仲辛醇/75%磺化煤油及V(O)/V(A)为1/1,单级钼的萃取率可达99.80%,而镍的萃取率仅为2.35%;较优反萃条件为反萃剂6 mol/L氨水与V(O)/V(A)为1/1,单级钼的反萃率可达90.63%.含镍萃余液及含钼反萃液通过后续的常规净化、结晶制备得到的三氧化钼与硝酸镍,从而实现了废加氢催化剂中有价金属的循环利用.

    废加氢催化剂钼镍分离萃取N235

    石墨烯生产废液中双球状碳酸锰的提取及其电化学储锂性能

    侯宏英贾彦鹏李俊凯兰建...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双碳"目标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废弃物务必应收尽收.鉴于此,以Na2CO3为沉淀剂,通过一步化学沉淀反应从石墨烯生产废液中提取了淡黄色MnCO3粉末,并研究其电化学储锂性能.结果表明,废液中Mn离子的去除率为99.9%,MnCO3粉末的回收率为92.6%.MnCO3粉末由0.5~1.5 μm的双球状颗粒组成,属于六方晶系;MnCO3负极在0.5 A/g 和1.0 A/g分别循环300圈后,其可逆放电容量分别为570 mAh/g和418 mAh/g.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回收石墨烯工业废水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排放.

    循环经济石墨烯生产废液碳酸锰负极材料

    NaF-AlF3体系热导率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肖镭赵雪王聪高炳亮...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固态/液态铝电解质热导率是开展铝电解槽热平衡计算的重要参数,对预测电解槽侧壁上的电解质炉帮厚度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取传感器测量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发研究了一种确定熔盐热导率的新方法.使用ANSYS/Fluent软件中的流体体积模块、离散坐标辐射模块和熔化/凝固模块对传感器冷却过程的热行为进行数值模拟,以测试值和模拟值的残差分析为标准来确定铝电解质的热导率.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单组元熔盐的热导率和双组元熔盐的热导率的计算都有效.利用该方法,建立了NaF-AlF3体系的固态热导率和熔融态热导率的温度分段函数方程,用于计算该体系随着分子比变化和温度变化的热导率,计算结果与文献数据良好吻合.

    NaF-AlF3体系有限元数值模拟热导率热分析传感器

    前驱体预处理对富锂锰基氧化物电化学的影响

    文萌夏鼎峰钟盛文
    2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验通过小规模共沉淀和固相反应成功合成了无钴富锂锰基前驱体Ni0.3Mn0.7(OH)2,将前驱体不进行和进行机械粉碎,分别得到2种不同粒径的Ni0.3Mn0.7(OH)2(D50=1.626 µm和0.710 µm)前驱体.不同粒径大小的前驱体与LiOH以1∶1.55的摩尔比混合,经过高温烧结,合成2种颗粒大小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1.2Ni0.24Mn0.56O2(D50=1.667 µm和1.148 µm).实验结果表明,颗粒尺寸影响其物理化学性质和电化学性能.Li1.2Ni0.24Mn0.56O2(D50=1.148 µm)正极材料具有较小颗粒尺寸,显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5 C下循环100次后,容量为190.7 mAh/g,循环保持率高达91.2%).研究揭示了一种简易方法改变颗粒大小,并证明了粒径对电化学的重要性.

    富锂锰材料颗粒大小电化学共沉淀法锂电池

    Ti-Al-Fe-O熔体中氧化铝析出行为的研究

    戎宇航朱翔鹰陈军修吴长军...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铝热法制备的高钛铁(ω(Ti)>65%,质量分数,下同)由于ω(O)和ω(Al)都大于5%而无法工业应用.Ti-Al-Fe-O系熔体中ω(Al)和ω(Ti)关系决定铝脱氧极限.本文用真空非自耗电弧炉在 1 800~2 000℃范围内充分熔炼Ti-Al-Fe-O系(ω(Ti)=30%~75%,ω(Al)=5%~20%,ω(O)= 5%)样品,然后在水冷铜模中快速冷却,采用XRD、SEM和EDS进行了样品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成分为60Ti20Al15Fe5O的熔体中快冷相的析出顺序为Al2O3相、钛氧相、钛铝相、钛铁氧相、钛铁相,而且析出相的ω(O)按照析出顺序逐步降低.达到同样的脱氧极限前提下,Ti-Al-Fe-O系熔体中ω(Ti)越高,平衡所需的ω(Al)越高.当脱氧极限为5%且ω(Ti)>50%时,Al2O3 析出曲线上的ω(Al)和ω(Ti)关系遵循:ω(Al)= 0.017 635 + 0.176 35ω(Ti).

    高钛铁铝热法氧化铝析出脱氧极限

    热重分析法对废旧电路板热解过程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

    阳宇夏勇王君欧阳少波...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废旧电路板(SPCB)是一种典型的有机废弃物,可通过热解技术实现其资源化利用.采用热重分析技术(TGA)对其热解特性进行研究,揭示热解过程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实验在氮气气氛下,考察了不同升温速率(5、10、15℃/min)对SPCB热失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解过程主要发生在250~400℃温度区间,随着升温速率增大,SPCB热失重(TG)曲线逐渐向高温方向偏移,在对应的热失重速率(DTG)曲线中,存在一个明显的失重峰,且峰值温度不断增加,热滞后现象显著.采用Flynn-Wall-Ozawa(FWO)模型、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模型和Friedman(FM)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拟合得到平均表观活化能(Ea)分别为168.46、167.31、234.84 kJ/mol,活化能均随转化率增加而相应增大.利用FWO模型对热力学参数进行计算,在相同升温速率下,随着转化率的增大,吉布斯自由能变(ΔG)逐渐降低,对应的焓变(ΔH)和熵变(ΔS)不断增加;在相同转化率时,ΔH和ΔS随升温速率增加稍有降低,而ΔG逐渐增加.

    废旧电路板热解特性动力学热力学

    热轧含钛低合金高强钢板断口分层机理研究

    董欣欣杨丽唐勤张丽颖...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光学显微镜(OM)、电子背散射衍射仪(EBSD)、透射电镜(TEM)等设备研究了含钛低合金高强钢拉伸断口分层原因.结果显示:在显微组织和晶粒尺寸正常的情况下,MnS和大颗粒Ti(C,N)夹杂物聚集是导致断口分层的根本原因.拉伸断口呈现撕裂棱+浅韧窝的准解理形貌.塑性变形过程中,Ti(C,N)破碎导致显微裂纹萌生.裂纹沿着薄膜状MnS传导,最终在MnS和基体界面形成撕裂棱.大量平行分布的MnS夹杂物共同作用,使断口产生分层现象.通过降低S、N含量能够有效减少两类夹杂物数量,消除断口分层现象,改善塑性指标.

    显微组织拉伸断口撕裂棱准解理夹杂物

    TC11钛合金动态回复与动态再结晶高温本构模型研究

    朱宁远陈秋明陈世豪左寿彬...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在变形温度为900~1 050℃、应变速率为0.1~10 s-1的条件下,对TC11钛合金进行等温恒应变速率单轴压缩试验.组织观测结果表明,在热变形过程中,TC11钛合金存在明显的动态再结晶现象,变形温度分别为900℃和950℃时,再结晶晶粒尺寸随应变速率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变形温度分别达1 000℃和1 050℃时,α相含量大量减少,组织演变中动态再结晶机制占主导,晶粒细化明显.为研究此现象对流变行为的影响,结合K-M位错密度模型与动态再结晶分数模型,建立了基于动态回复与动态再结晶现象的流动应力高温本构模型.将此本构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分析,相关性系数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989和6.53%,表明所构建的考虑动态回复与动态再结晶的流动应力模型能够准确预测TC11钛合金热变形条件下的流动应力.

    TC11钛合金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高温本构模型K-M位错密度模型

    层间硬度比对Cu-Be/Cu层状异构复合材料强韧性的影响

    柳春林唐延川张庆祝秦新宝...
    6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真空热压复合、冷轧及热处理的方式制备了具有不同层间硬度比(RCu-Be/Cu分别为3.0、5.0、7.0)的Cu-Be/Cu层状异构复合材料.研究了层间硬度比RCu-Be/Cu对复合材料强度-塑性匹配及应变硬化率的影响,探索了不同RCu-Be/Cu下异质变形诱导强化对复合材料应变硬化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RCu-Be/Cu升高,层状异构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升高、均匀伸长率降低,但复合材料抗拉强度均高于依据混合定律计算值,且均匀伸长率均高于相应Cu-Be组元,其中RCu-Be/Cu为5.0的复合材料具有最优强度-塑性匹配.异质变形诱导强化作用可使层状异构复合材料中产生额外应变硬化,但RCu-Be/Cu为3.0的复合材料中异质变形诱导强化产生的应变硬化作用较弱,而RCu-Be/Cu为7.0的复合材料中异质变形诱导硬化作用在塑性变形初期就达到饱和状态并迅速降低,RCu-Be/Cu为5.0的复合材料中异质变形诱导硬化在材料应变硬化过程中占据主导作用,且可在较大应变范围内为材料提供额外应变硬化能力.

    层状异构复合材料层间硬度比力学性能应变硬化异质变形诱导强化

    直写成型用碳化硅浆料及其流变性能研究

    王小锋陈洪钧周红莉彭超群...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化硅(SiC)凭借高强度、轻质性以及耐高温性能等优势已成为时下应用最广泛的陶瓷材料之一.传统的制备方法生产周期长、成本高且难以制造相对复杂结构的陶瓷.本文利用直写成型方法制备三维复杂结构的SiC陶瓷,研究分散剂含量、pH值、固相体积分数和增稠剂等因素对SiC浆料流变性能的影响,制备可打印的SiC浆料并直写成型,获得SiC的三维点阵结构.结果表明:调节分散剂含量能使浆料黏度获得最低值;pH值影响分散剂的解离度进而改变浆料的黏度;固相体积分数越高,打印结构完整性越好;添加甲基纤维素(MC)可增加浆料的黏度和剪切弹性模量,使其可打印.优化的SiC浆料配方为:分散剂聚丙烯酸(PAA)质量分数为0.01%,固相体积分数为63%和MC质量分数为0.04%,pH>10.

    碳化硅直写成型流变性能添加剂固相体积分数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