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省有色金属学会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省有色金属学会

杨斌

双月刊

1674-9669

jxys@chinajournal.net.cn

0797-8312555 8312211

341000

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86号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Journal Jiangxi Nonferrous Metal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学术性、实用性、开发性、信息性兼备的科技期刊。面向全国有色金属厂矿、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办刊过程中一直坚持科研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应用技术为主的方针;坚持为振兴有色金属工业及行业科研生产服务的办刊宗旨,促进全省乃至全国有色金属工业科研、企业管理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出努力和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TiO2/Cu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污染废水的性能研究

    王书红陈步东曹飞飞吴启军...
    87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均相沉淀-水热法制备不同摩尔比的(1∶1、1.5∶1、2∶1、2.5∶1、3∶1、3.5∶1、4∶1)TiO2/CuS复合材料.对摩尔比为(3∶1)TiO2/CuS的代表性复合材料进行FTIR表征得出,其含有Cu-S特征键和Ti-O-Ti键;并进行XRD表征得出,其含有CuS(102)及TiO2 的(101)、(204)特征晶面,表明两者成功复合;由UV-vis DRS表征得出,复合后吸光带边红移,光响应范围增强;由PEC、PL表征得出,TiO2/CuS复合后形成异质结延缓光生电子(e-)-空穴(h+)复合.以350 W氙灯模拟太阳光降解苯酚、四环素(TC),对样品进行光催化活性检测得出,当TiO2/CuS摩尔比为3∶1时光催化降解活性较优,对苯酚、TC降解率分别为99.38%、97.99%,速率常数分别为0.052 48、0.036 43 min-1,比纯TiO2分别提高了3.503 3、2.207 8倍.对(3∶1)TiO2/CuS样品进行自由基捕获实验得出,超氧根离子自由基(·O2-)抑制作用较为明显,表明·O2-作为主要活性物质参与反应.TiO2与CuS复合后形成异质结有利于e--h+分离,促进活性自由基含量增加,有利于提高光催化活性,具有应用前景.

    TiO2/CuS复合材料光催化污染废水降解

    温度与灰砂比对尾砂胶结充填体力学及损伤特性的影响

    胡谱达刘艳章李凯兵黄诗冰...
    890-9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度与灰砂比是影响尾砂胶结充填体力学及损伤特性的2个重要因素.利用某金属矿全尾砂制备不同灰砂比(1∶4、1∶6、1∶8、1∶10、1∶12)(质量比,下同)全尾砂胶结充填体试样,经不同温度(20、35、40、45、50℃)养护后对试样进行单轴压缩、波速和孔隙率测定试验,获得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及物理力学参数.基于应变等价原理,建立损伤演化方程和损伤本构模型,研究温度与灰砂比对充填体力学及损伤特性的影响,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两者影响的差异.研究表明:充填体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随灰砂比的增大而增大,并在温度为45℃、灰砂比为1∶4时达到最大;通过本构模型理论值与试验实测值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表明,温度对波速、孔隙率和峰值损伤的贡献率大于灰砂比,对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贡献率小于灰砂比.研究结果可为矿山绿色充填开采设计提供参考.

    温度灰砂比尾砂胶结充填体力学特性本构模型灰色关联

    基于响应面法的全尾砂浆絮凝沉降多因素交互影响及参数优化研究

    李勇明乔登攀杨天雨王俊...
    901-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某矿山超细粒级全尾砂沉降速度慢,导致设备尾砂处理量低,不能满足充填要求的问题,通过对絮凝沉降参数进行优化来加快沉降速度、提高尾砂处理量.首先对影响沉降的因素和预测优化目标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因素絮凝沉降试验,确定了砂浆浓度、絮凝剂溶液浓度和絮凝剂添加量三因素的试验设计范围.随后,采用响应面法以优化目标固体通量和预测目标底流浓度为响应指标,设计了17组配比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构建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多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对固体通量的影响.最后,并对全尾砂浆絮凝沉降参数进行优化,以实现固体通量的最大化,以及对该参数下底流浓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固体通量不仅受单因素的影响,还受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且砂浆浓度与絮凝剂添加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固体通量的影响程度最大;优化目标固体通量最大为0.755 9 kg/(m2·s)时的砂浆浓度为25.36%、絮凝剂溶液质量浓度为0.21%、絮凝剂添加量为31.37 g/t、预测目标底流质量浓度为57.97%,以此参数进行验证试验,误差均小于2%,模型可靠性较高.本研究为矿山絮凝沉降参数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超细尾砂响应面法絮凝沉降参数优化

    N-双(膦羟甲基)甘氨酸在闪锌矿和方铅矿浮选分离中的应用

    王子豪丰奇成
    91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浮选试验、接触角测定、Zeta电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研究了N-双(膦羟甲基)甘氨酸(NADMP)对闪锌矿和方铅矿可浮性的影响,并揭示了NADMP对闪锌矿的选择性抑制机理.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pH=8及NADMP用量为80 mg/L的条件下,混合铅锌硫化矿浮选过程,方铅矿和闪锌矿的回收率的差值超过70%.表面检测及模拟计算结果表明:NADMP通过其膦酸官能团中P-O键上的O原子与闪锌矿表面Zn原子成键,从而化学吸附在闪锌矿表面,但其与方铅矿表面的相互作用较弱;接触角测试进一步证实了NADMP对闪锌矿表面疏水性的影响更大.因此NADMP对闪锌矿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闪锌矿方铅矿NADMP抑制剂

    内蒙古某高硫铅锌矿的选矿工艺优化试验

    杨波王晓龙贤灏谢贤...
    92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某高硫铅锌矿含Pb 3.62%、Zn 5.09%、Ag 79.3g/t、S 18.49%,现场生产采用优先浮选工艺处理该矿石,获得Pb回收率为 85.82%、Zn 回收率为89.53%、Ag回收率为56.38%的浮选结果.为提高Pb和Ag的回收率,对该铅锌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及混合浮选工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铅锌矿中主要硫化矿物间共生关系密切,方铅矿嵌布粒度较闪锌矿和黄铁矿细,充分单体解离较为困难.采用"铅硫混浮—铅硫再磨分离—混浮尾矿选锌"工艺对矿石中的铅锌矿物进行了回收,在试验确定的较优工艺条件下,实验室闭路试验最终可获得Pb品位为54.41%、Pb回收率为88.03%的Pb精矿,以及Zn品位为48.27%、Zn回收率为90.45%的Zn精矿,Pb精矿中含Ag 1 213.8 g/t、Ag回收率为61.98%.

    高硫铅锌矿混合浮选工艺优化

    离子型稀土矿浸出过程的数值模拟

    曾晨曾嘉徐进罗迪强...
    93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稀土元素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在光学、电学、磁学性能等方面表现出色,在军工、光纤通信、航天航空等高新技术核心科技领域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当前稀土矿的浸出效率不高,提升其浸出效率并深入了解其内部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深入理解浸出过程的内部反应机制在实验研究中面临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困难,本工作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融合收缩未反应芯模型构建了二维机理仿真模型,采用经验证的该模型研究浸出过程中的组分变化及孔隙率、浸取剂初速度对浸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矿层体积分数在反应600 min后从初始的65%减少至58.4%;稀土矿孔隙率变大时稀土浸出率反而越小;浸取剂入口流速越大稀土浸出率越大,但增幅放缓,在追求较大的稀土浸出率的同时,为了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建议入口流速控制在0.004~0.006 m/s之间.

    离子型稀土机理模拟离子交换反应过程优化

    硫酸镁在离子型稀土中的吸附规律及形态分布研究

    蔡万青周丹秦磊赵永红...
    941-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了硫酸镁浸出离子型稀土矿过程中对镁的吸附行为,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及等温吸附实验研究镁在离子型稀土矿土壤表面的吸附规律及吸附后土壤中镁形态的分布及转化.实验结果表明:离子型稀土矿土壤对镁的吸附属于单层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其间伴随一定的热效应;通过进一步分析镁的赋存形态可知,原矿土壤中镁的赋存形态以交换态及酸溶态为主,土壤吸附前后交换态镁、酸溶态镁的含量变化受到溶液pH的影响,其中交换态镁影响最大.

    离子型稀土硫酸镁吸附镁的形态分布

    考虑离子尺寸效应的蒙脱石双电层中阳离子和电势分布研究

    安厚睿彭陈亮林福明王观石...
    952-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离子型稀土矿浸出是一个双电层重新平衡的过程,离子尺寸效应对双电层中阳离子和电势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Gouy-Chapman-Stern双电层模型,考虑了离子大小对体系静电自由能所产生的影响,耦合了考虑离子尺寸效应的非线性Boltzmann方程与泊松方程,建立了sPB方程;利用该耦合方程研究了离子尺寸效应对双电层中离子和电势的分布影响,结合经典Poisson-Boltzmann方程(cPB)的计算结果,与杯浸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NH4+和La3+在蒙脱土表面的吸附存在差异,蒙脱土对NH4+和La3+的饱和吸附量试验值分别为0.635 mmol/g和0.305 mmol/g.基于cPB方程,NH4+和La3+的计算吸附量分别是实际的17倍和11倍;而基于sPB方程,NH4+和La3+的计算吸附量分别为1.75倍和1.25倍.sPB方程所计算的Stern电势小于cPB方程的计算值,且sPB方程所计算的Stern电势随浓度的变化程度不大.离子水化作用对离子的吸附量和Stern电势的变化几乎没有影响.综上,考虑离子尺寸效应的sPB方程能更好描述双电层内阳离子和电势分布情况.

    离子型稀土双电层离子尺寸效应阳离子分布电势分布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24年第15卷总目次

    后插1-后插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