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陈香美

月刊

2095-5227

xuebao301@vip.163.com

010-66936767

100853

北京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院学报编辑部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Journal Academic Journal of Chinese Pla Medical Schoo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主办。1980年创刊,叶剑英元帅题写刊名。本刊以反映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及驻京部队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成果和军内外科技信息为目的,介绍医教研最新成果,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促进军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医院的现代化建设。本刊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认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国内《中国生物学文摘》等检索刊物摘转的主要刊源。本刊属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消耗期刊(K)R102;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Z)R102;《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军医进修学院学报》以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三个版本公开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极低病毒血症的临床特点及关联因素分析

    姚雅萍李波夏利芳郭楠...
    913-918,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部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在常规PCR下检测不到,但使用高度敏感的实时PCR可检出,学术界将这部分患者分为低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LLV)患者与极低病毒血症(very low-level viremia,VLLV)患者.LLV在国内外均有报道,而VLLV目前讨论较少.目的 明确VLLV患者在常规PCR检测阴性的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分析VLLV的临床特点及关联因素.方法 选取 2020年 10月—2021年 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门诊和住院常规PCR检测HBV DNA阴性(低于检测下限 40 IU/mL)的乙肝病毒感染患者,采用高敏HBV DNA技术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病毒载量,根据检测结果分为VLLV组(5~40 IU/mL)和阴性组(<5 IU/mL),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血生化、乙肝病毒标志物水平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同时对VLLV的关联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另外,将VLLV组分为HBV DNA≥20 IU/mL和HBV DNA<20 IU/mL两个亚组,比较两亚组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998例常规检测阴性的乙肝病毒感染者,高敏HBV DNA检测阳性(即VLLV)100例,阳性率 10.02%.VLLV组与阴性组在年龄、性别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LLV组的HBsAg定量[M(IQR):2 781.00(2 540.00~4 785.00)IU/mL vs 604.00(67.51~870.00)IU/mL,P<0.001]、甲胎蛋白[M(IQR):2.68(1.74~3.80)ng/mL vs 2.30(1.66~3.32)ng/mL,P=0.020]、HBeAg阳性率(39.13%vs 23.22%,P=0.001)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LLV组的慢性肝损害比例高于阴性组(70.00%vs 59.51%,P=0.042).VLLV与疾病阶段、用药情况、HBsAg定量、AST、ALT等有关(P<0.05).其中,HBsAg定量(OR=7.684,95%CI:3.289~17.950)与VLLV独立关联.VLLV亚组分析显示,不同病毒载量组间的疾病阶段、用药情况、用药时长、HBsAg定量、AST、ALT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高HBsAg定量患者发生VLLV的概率较高,在临床工作中应对此类患者加强监测.

    乙型肝炎病毒高敏HBVDNA定量检测极低病毒血症低病毒血症抗病毒治疗

    宫腔镜辅助分段诊刮与单纯分段诊刮在早期子宫内膜癌分子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吴迪闫志风王铭洋李明霞...
    919-923,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子宫内膜癌呈现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初治育龄期妇女要求保留生育功能.随着宫腔镜的广泛运用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诊疗逐渐在早期子宫内膜癌处置中成为优选方案.目的 分析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宫腔镜诊刮活检与手术组织病理和分子表达的一致性,为早期微创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年 6月—2023年 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妇科收治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病历资料,比较宫腔镜辅助分段诊刮术组与单纯分段诊刮术组主要病理特征及分子病理的一致性,探讨分子诊断对保育方案的指导意义.结果 共纳入患者 292例,中位年龄 55(范围:32~76)岁.宫腔镜辅助分段诊刮术 157例,单纯分段诊刮术 135例.两组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合并症、绝经情况、产次、就诊主诉、FIGO分期、TCGA分子分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辅助分段诊刮术组病理诊断符合率高于单纯分段诊刮术组(75.16%vs 57.04%,P=0.001).宫腔镜辅助分段诊刮术组诊断检出dMMR、p53abn对应符合MSI-H、CNH分型占比高于单纯分段诊刮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2.36%vs 82.96%,P=0.014;92.99%vs 84.44%,P=0.020).宫腔镜辅助分段诊刮术组肿瘤分期手术前后Ki-67结果一致率高于单纯分段诊刮术组(24.20%vs 13.33%,P=0.019).宫腔镜辅助分段诊刮术组 128例肿瘤分期手术中留取腹腔冲洗液送细胞学检测,均未发现肿瘤细胞腹腔播散情况;两组患者均无子宫穿孔、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5例保育患者经宫腔镜切除病灶联合口服高效孕激素治疗方案后,客观缓解率为 100%(4例CR,1例PR),中位到达完全缓解的时间为 3.7(范围:3.0~5.7)个月,此 5例中 3例怀孕后获得活产.结论 宫腔镜辅助分段诊刮技术可以提供更可靠的肿瘤分子特征,有助于推进子宫内膜癌的个体化诊疗.

    子宫内膜癌宫腔镜分段诊刮分子病理保留生育功能

    血浆外泌体miR-21在乳腺肿瘤的表达及其联合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研究

    郑娇娇王知力
    924-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超声造影和miR-21水平均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但miR-21联合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是否可以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准确性尚不清楚.目的 分析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联合血浆外泌体miR-21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 2022年 12月—2023年 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超声诊断科行乳腺常规超声、超声造影、miR-21检测并有明确病理结果的患者 306例.对比分析常规超声、超声造影、miR-21及联合诊断对乳腺良恶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乳腺良性病变 182例,平均年龄(43.62±11.38)岁,恶性病变 124例,平均年龄(51.98±10.56)岁,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恶性组血浆外泌体miR-21中位相对表达量为 1.222(IQR:1.050~1.467),高于良性组的 0.780(IQR:0.630~0.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常规超声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 0.701,特异度为 0.835,准确度为0.781,AUC为0.803;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0.815,特异度为0.874,准确度为0.850,AUC为0.898;miR-21联合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0.911,特异度为0.857,准确度为0.879,AUC为0.948.miR-21联合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的诊断效能显著高于常规超声(P<0.001)和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P<0.001).结论 超声造影联合血浆外泌体miR-21可以显著提高乳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乳腺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血浆外泌体microRNA

    改良Ganz-髂腹股沟入路联合Lars韧带行软组织重建治疗骨盆Ⅱ区肿瘤的疗效研究

    赵子仪赵雪林郭子轩朱庆岩...
    931-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骨盆肿瘤切除重建术中,软组织重建的有效性尚无系统研究.目的 评估骨盆肿瘤切除术中应用改良Ganz-髂腹股沟入路联合Lars韧带与假体进行骨与软组织缺损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2019年 2月—2022年 1月收治的骨盆Ⅱ区肿瘤患者资料,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改良Ganz—髂腹股沟入路联合Lars韧带与假体行骨盆重建术组和传统髂腹股沟入路联合假体行骨盆重建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以及术后12个月时MSTS评分、Harris评分、VAS评分,影像学方法复查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 改良手术组中,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38.42±19.89)岁,恶性肿瘤 16例,非恶性肿瘤 3例;传统手术组中,男 9例,女 7例,平均年龄(39.68±17.52)岁,恶性肿瘤 14例,非恶性肿瘤 2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按术前计划完成半骨盆假体重建,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均实现完整切除.相较于改良组,传统组术后放置引流管时间更长[(7.57±0.80)d vs(10.06±1.08)d,P<0.001],术后引流量更多[(1519.84±280.57)mL vs(1711.25±266.07)mL,P=0.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 12个月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MSTS评分(23.18±1.34 vs 21.10±1.03,P=0.004)、Harris评分(68.65±7.57 vs 64.17±6.94,P=0.040)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传统组 2例发生伤口感染,3例深部感染,改良组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21.51±6.92)个月,两组均无肿瘤复发.结论 对于骨盆Ⅱ区肿瘤切除,与传统髂腹股沟入路重建手术相比,改良Ganz-髂腹股沟入路联合Lars韧带可更有效地恢复患者术后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骨盆肿瘤Ganz入路Lars韧带骨与软组织重建

    PARP抑制剂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王宇彤王曦曦刘传玲孔子清...
    937-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免疫治疗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单药应用效果欠佳;对于具有BRCA致病/疑似致病突变等DNA错配修复缺陷者,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poly[ADP-ribose]polymerase inhibitor,PARPi)可以上调其PD-L1表达.理论上PARPi联合免疫治疗具有协同作用,但临床上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临床实际中PARPi联合免疫治疗对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索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方法 收集 2014年 1月—2022年 12月在解放军总医学第一医学中心接受PARPi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疗效指标包括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使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不同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 136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男性 83例(61.0%),女性 53例(39.0%),年龄<60岁 72例(52.9%),年龄≥60岁 64例(47.1%).非小细胞肺癌 29例(21.3%),小细胞肺癌 26例(19.1%),卵巢癌 21例(15.4%),胰腺癌 9例(6.6%),胆管癌 6例(4.4%),尿路上皮癌 6例(4.4%),其他瘤种 39例(28.7%).多数患者为后线治疗(三线及以上 66例,48.5%).136例中 21例(15.4%)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73例(53.7%)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42例(30.9%)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总体ORR为 15.4%,DCR为 69.1%.截至末次随访时间 2023年 10月 1日,中位随访31.0个月,中位PFS为 3.65(95%CI:3.0~4.5)个月,中位OS为 10.0(95%CI:9.0~12.0)个月.多因素Cox结果显示:前线治疗(HR=1.466,95%CI:1.032~2.102,P=0.037)、去化疗(HR=0.593,95%CI:0.404~0.871,P=0.008)、最佳疗效达DCR(HR=7.414,95%CI:4.496~12.227,P<0.001)与PFS独立关联;体力状态好(HR=2.182,95%CI:1.411~3.375,P<0.001)、疗效达DCR(HR=4.659,95%CI:2.909~7.463,P<0.001)、NLR<4(HR=2.343,95%CI:1.256~4.367,P=0.007)与OS独立关联.85例(62.5%)患者发生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其中 73例(53.7%)为 1~2级,主要为恶心、呕吐、贫血、免疫相关性肺炎等,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PARPi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疗效好且安全可控,可作为晚期肿瘤患者后线治疗方案的选择,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并进行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探索.

    PARP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晚期恶性肿瘤生物标志物疗效安全性

    过表达肝细胞生长因子的人牙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调节Th2/Th1、Th17/Treg平衡改善变应性鼻炎的研究

    王润生林庚陶梦雨张乐统...
    946-953,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当前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变应性鼻炎研究较多,过表达肝细胞生长因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其中的作用和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目的 构建过表达肝细胞生长因子的人牙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epatocyte growth factor-overexpressing human dental pulp-stem cells,HGF/hDPSCs),研究其对变应性鼻炎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 提取人牙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利用腺病毒载体Ad5将靶基因HGF转入,以构建HGF/hDPSCs,并评估其HGF分泌能力和鼻黏膜分布.采取卵清蛋白腹腔注射致敏、滴鼻激发的方式构建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根据致敏、激发和干预措施的区别,将小鼠分为 4组:WT-PBS组(阴性对照组),AR-PBS组(阳性对照组),AR-hDPSCs组(hDPSCs治疗组),AR-HGF/hDPSCs组(HGF/hDPSCs治疗组).利用症状评分、病理学分析(HE、PAS染色)监测各组小鼠变应性鼻炎症状和鼻黏膜局部炎症情况.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CD19)、ELISA(总IgE、OVA特异IgE)和PCR(IFN-γ、IL-5、IL-13、IL-17A、Foxp3)探究免疫应答机制.结果 HGF/hDPSCs可在体外和体内稳定表达HGF,经尾静脉注射后可迁移至小鼠鼻黏膜.症状评分显示,HGF/hDPSCs可改善变应性鼻炎小鼠挠鼻、喷嚏、流涕等过敏症状(P<0.05).病理分析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变应性鼻炎小鼠鼻黏膜免疫反应以T淋巴细胞聚集为主要特征.应用HGF/hDPSCs可减少鼻黏膜淋巴细胞浸润和杯状细胞增生等鼻黏膜炎症表现,并降低病理损伤评分(P<0.01).ELISA结果表明,HGF/hDPSCs可下调血清总IgE和OVA特异性IgE表达水平(P<0.01).PCR结果表明,HGF/hDPSCs可抑制变应性鼻炎小鼠脾Th1细胞(IFN-γ)、Th2细胞(IL-5、IL-13)应答水平,改变了Th2/Th1平衡;下调Th17细胞(IL-17A)应答水平(P<0.05),不影响Treg细胞(Foxp3)应答水平(P>0.05),改变了Th17/Treg平衡.结论 HGF/hDPSCs可通过调节Th2/Th1、Th17/Treg平衡缓解变应性鼻炎小鼠的鼻部过敏症状,减轻鼻黏膜炎症.

    变应性鼻炎间充质干细胞肝细胞生长因子CD4+T细胞细胞因子

    低温缺氧-复氧心肌成纤维细胞源性外泌体对心肌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

    张中伟高鸿吴学艳蒙富雪...
    95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低温缺氧-复氧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rat cardiac fibroblasts,RCF)对H9c2心肌细胞有损伤作用,其调控机制尚不明确.目的 观察低温缺氧-复氧RCF分泌的外泌体对H9c2心肌细胞及缝隙链接蛋白 43(connexin 43,Cx43)的影响.方法 分别提取并鉴定常氧(95%空气+5%CO2,37℃条件下培养 5h)和低温缺氧-复氧(95%N2+5%CO2,4℃条件下培养 1h后,95%空气+5%CO2,37℃条件下培养 4h)条件下RCF培养液中的外泌体,常氧和低温缺氧-复氧条件下提取的外泌体分别标记为N-exo和I/R-exo.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体外培养的大鼠H9c2心肌细胞分为C组(常规条件下培养12 h)、N组(与N-exo共孵育 12 h)和I/R组(与I/R-exo共孵育 12 h),共孵育结束后,收集心肌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H9c2心肌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Cx43和磷酸化Cx43(p-Cx43)的表达;划痕实验检测心肌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 C组与N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N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均低于I/R组(P<0.05);相较于C组,I/R组Cx43及P-Cx43表达下调、细胞迁移能力降低(P<0.05),N组Cx43及P-Cx43表达上调、细胞迁移能力升高(P<0.05).结论 低温缺氧-复氧心肌成纤维细胞释放的外泌体可增加心肌细胞的凋亡率,降低心肌细胞迁移能力,下调心肌细胞Cx43及P-Cx43的表达.

    低温缺氧-复氧成纤维细胞心肌细胞外泌体Cx43

    circRNA-PTPRM靶向miR-139-5p调控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研究

    陈秀华吴健晖陈良陈小芳...
    960-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抑制异常活化的信号通路,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这为肝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 探讨circRNA-PTPRM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qRT-PCR检测正常肝细胞系HL-7702和肝癌细胞系HepG2、Hep3B、Huh-7中PTPRM和miR-139-5p的表达水平;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检测实验验证PTPRM和miR-139-5p的靶向关系;MTT法检测肝癌细胞增殖水平;Transwell迁移及侵袭实验检测细胞横向迁移及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中相关蛋白Cyclin-D1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肝细胞HL-7702比较,肝癌细胞系HepG2、Hep3B和Huh-7中PTPRM表达水平升高(P<0.05),miR-139-5p表达水平降低(P<0.05).选取HepG2细胞系进行后续实验,生物信息学显示circRNA-PTPRM与miR-139-5p存在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及PCR显示PTPRM靶向调控miR-139-5p表达.上调PTPRM表达可逆转miR-139-5p过表达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P<0.05);过表达PTPRM可抑制miR-139-5p表达;沉默PTPRM可促进miR-139-5p表达,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以及细胞增殖特异性周期蛋白(Cyclin)-D1的表达(P<0.05).结论 沉默PTPRM可能促进miR-139-5p的表达上调,导致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

    circRNA-PTPRMmiR-139-5p肝癌细胞基因调控增殖侵袭迁移

    低氧预处理对低温缺氧-复氧心肌细胞MMP-2和Cx43表达的影响

    严旭高鸿柏雪安丽...
    969-976,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再灌注心律失常(reperfusion arrhythmia,RA)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探索其发生机制对预防 RA有重要意义.目的 研究低氧预处理 H9C2细胞条件培养基对低温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为预防和减少RA的发生提供实验支持.方法 将H9C2细胞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C组,以等体积含 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正常心肌细胞)、低氧组(H组,低氧条件培养基培养低温H/R心肌细胞)、常氧组(N组,常氧条件培养基培养低温H/R心肌细胞)、重组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组(MMP-2组,200 ng/mL重组蛋白MMP-2培养基培养低温H/R心肌细胞)和MMP-2抑制剂组(ARP-100组,0.03 mol/L ARP-100培养基培养低温H/R心肌细胞).CCK-8法检测心肌细胞活力;Hoechst33342染色及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双染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检测缝隙连接通讯;明胶酶谱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MMP-2活性;Western blot检测MMP-2、缝隙连接蛋白 43(connexin 43,Cx43)和磷酸化Cx43(p-Cx43)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心肌细胞膜上Cx43表达.结果 与C组相比,N组心肌细胞活力降低(P<0.01),凋亡增加(P<0.01),缝隙连接通讯减弱,MMP-2表达上调(P<0.01),Cx43和p-Cx43表达均下调(P<0.01),心肌细胞膜上Cx43荧光强度减弱(P<0.05).与N组相比,H组心肌细胞活力升高(P<0.01),凋亡减少(P<0.01),缝隙连接通讯增强,MMP-2活性降低(P<0.05),MMP-2表达下调(P<0.01),Cx43和p-Cx43表达均上调(P<0.01),心肌细胞膜上Cx43荧光强度增强(P<0.05).与MMP-2组相比,H组和ARP-100组心肌细胞Cx43及p-Cx43表达均上调(P<0.01),心肌细胞膜上Cx43荧光强度增强(P<0.01),缝隙连接通讯增强.结论 低氧预处理H9C2细胞条件培养基通过抑制MMP-2活性介导上调Cx43和p-Cx43表达,从而改善低温H/R心肌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提高心肌细胞活性.

    低氧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缝隙连接蛋白43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于体外猪主动脉的多破口B型主动脉夹层模型血流动力学研究

    员鹏飞贾贺月王双静吴明炜...
    977-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目前缺乏从血流动力学角度分析主动脉内膜破口数量对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影响的研究.目的 通过构建两破口和三破口的离体猪TBAD模型,分析不同数量破口对TBAD进展的影响.方法 获取成年猪主动脉,处理后使内膜外露,使用特殊刮板分离内膜和中膜形成夹层,控制夹层长度为 20 cm,用手术刀在内膜制造不同破口,再次将动脉内外膜位置反转,以此分别构建两破口和三破口TBAD模型.两破口模型为A组:A1两破口直径相同,A2近端破口直径较小,A3远端破口直径较小;三破口模型为B组:B1三个破口直径相同,B2中间破口直径较小,B3支架封堵近端第一破口.模拟循环通路(mock circulation loop,MCL)是由控制系统、脉冲泵、单向阀、储液罐等组成来模仿人体循环的通路.用 40%甘油水溶液模拟血液,同时模拟心率为 60/min,尼龙颗粒作为超声造影剂.将构建完成的模型与MCL相结合,就可以模拟真实TBAD患者的血流状态.通过多普勒超声测量各破口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得到血流方向改变时间(reflux time,RT)和时间流速积分(velocity-time integral,VTI),描述TBAD破口的血流变化.结果 A1 组中,近端破口的血液先流入假腔后流出,以流入为主(VTI:19.39±5.88 vs 9.89±3.41,P=0.013),对于远端破口血液先流出后流入,以流出为主(VTI:22.61±11.81 vs 7.67±3.26,P=0.024).A2组减小近端破口直径,发现其VTI比值(破口血流方向发生改变后的VTI与整个周期VTI的比值)减小(33.70%±4.22%vs 51.00%±4.80%,P=0.046),远端破口VTI比值无统计学差异.A3组减小远端破口直径,发现其VTI比值减小(30.10%±7.75%vs 15.30%±3.19%,P=0.045),且血流变化时间RT变长[(0.54±0.08)s vs(0.71±0.01)s,P=0.023].B1组发现,在收缩期血液会通过中间破口从真腔流入假腔,在舒张期血液从假腔流入真腔,其中从假腔流入真腔的血流量占整个心动周期的 64.19%±5.30%.近端破口流入假腔的血流量与从中间和远端破口流出假腔的血流量无统计学差异(VTI:22.68±6.76 vs 22.89±7.69,P=0.800).B2组减小中间破口直径,其VTI比值增加(36.39%±5.84%vs 87.00%±5.66%,P<0.001),RT反流时间减少[(0.27±0.06)s vs(0.21±0.04)s,P=0.341].B3组中放置支架封堵近端第一破口后,中间破口VTI比值减小(36.39%±5.84%vs 16.61%±0.86%,P=0.004).结论 破口数量、直径以及置入支架与否均会影响多破口TBAD不同破口的血流方向和血流量等参数,导致其对夹层进展的影响不同,临床上应针对不同破口的血流特点来制定治疗策略,以达到更好的预后.

    B型主动脉夹层体外模型模拟循环通路破口血流动力学